先讀序文法實際上是一種探測性閱讀。探測性閱讀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通常指為了搜尋某種資料或確定讀物是否具有閱讀價值的閱讀。這是具有獨立學習習慣的人經常進行的一種閱讀方法。
這種閱讀有3種不同情況:
①為了掌握一本書的總觀點,要經過以下一些步驟:注意書的標題和副標題,作者和出版者;閱讀導言和序言;
瀏覽目錄,檢驗參考書目;
閱讀出版者有關的話或關於作者的說明;
選擇一兩個包含主要論題的中心章節,閱讀它開始的一、二段和結束段。
在迅速閱讀完後,就可以確定這本書是否包含了探測者所需要的資料,是否需要進一步深入或全麵閱讀了。
②為了掌握一個章節或文章出現在哪一類書籍或報刊上,知道所讀部分與其他部分的關係,尋找出概括介紹文章的段落和句子。
③為了尋找某種特殊的資料,就要學會瀏覽。瀏覽時,要把尋找的問題牢記在心間,盡快地移動眼睛,掃視閱讀材料,並且運用標題、提示等幫助搜尋所需資料。
運用這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盡快地分辨一本書的好壞,盡快地掌握大意,有效地提高閱讀地效率。
好的經典著作,一次閱讀肯定不能夠得其精髓,隻有通過多次的閱讀,才能夠真正領會作者的意思,學到更多的東西。如果能在閱讀中仔細思考,帶著問題和目的去讀書,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蘇軾“每一書,皆做好過盡之”
蘇軾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開風氣之先而且成就卓著。即便在讀書方法上也有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在《又答王庠書》中答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從古到今,影響深遠,這就是多遍讀書法。
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年輕人讀書,每一本好書都讀它幾遍。好書內容豐富就像知識的海洋,讀書時人的意識指向一個方麵,就像打開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個方麵的知識進入視野,讀一遍書隻是獲取了意識指向的那個方麵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讀者每讀一遍都隻帶著一個目標去讀。
這種定向專一、反複整取的閱讀模式,就是多遍閱讀法。因為它是一個模式:帶著A目標讀第一遍,帶著B目標讀第二遍,帶著C目標讀第三遍,帶著D目標讀第四遍……蘇軾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製。數遍之後,他對《漢書》多方麵的內容便熟識了。運用此法去讀一篇文章,比讀一本書就容易多了。
蘇軾在信末說:“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意思是,遠不是速成的方法,是十分可笑的。有人恐怕會把蘇軾的謙虛當作淺陋,自以為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何必一意求之、勿生餘念呢?芽殊不知貪多求快乃生性浮躁,涉獵雖廣卻是過眼煙雲。所以多遍閱讀,則可以避免做這樣的無用功。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一批知名作家都是經過長期的文學準備而後步入文壇的,他們從孩提時代起就逐步打下深厚的文學基礎。魯迅、郭沫若是這樣,茅盾也是這樣。
茅盾建議名著起碼“讀三遍”
如何閱讀文學名著呢?結合自己的讀書經驗,茅盾在《雜談文學修養》中建議,讀名著起碼“讀三遍”。第一遍是粗讀,快讀。“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城的全景”,主要引起“情感上受感動”;第二遍是慢讀,細細咀嚼,注意篇章結構;第三遍是精讀,要一段一段地讀,注意煉句煉字。後兩遍要讓理智活動起來,不僅要分析技巧,而且要“想到作者的思想,要看到作者在這篇裏寫的是什麼社會問題,寫了哪幾個典型人物,再想想他用怎樣的形象表現出來”。同時,還應以社會科學書籍參照來讀,比如“托爾斯泰善寫俄國的農民,所以我們最好能找一本講俄國農民的書來讀。”
此外,茅盾還提倡應多讀作品評論和作者傳記,並與其他名著進行比較,抓住其特點。他認為,多讀、精讀、思考和比較,是讀文學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學修養的必然路徑,舍此則別無他途。
蘇步青多遍讀書,加深體會
蘇步青也是這樣一種學習方法的提倡者。蘇步青在中學時,用《左傳》筆法寫了一篇作文,老師起初不相信是他寫的,可蘇步青卻說:“我能背誦《左傳》。”於是,老師挑一篇讓他背,他很快就背出來了。可見蘇步青的古詩文寫得好,是與他閱讀背誦中國古典文學優秀作品分不開的。
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我過去念過一本書或閱讀一篇論文,從來沒有念過一遍就讓它過去的。要麼不念,要念就念個透……每次念的時候總覺得比前一次有新的體會。”他自述:“讀書,第一遍可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體會。我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都是這樣的。我最喜歡《聊齋》,不知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我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了。讀數學書也是這樣,要把一部書一下子讀懂不容易,我一般是邊讀邊想中做習題;到讀最末一遍,習題也全部做完。讀書不必太多,要讀得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了,讀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