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
擔架隊路過小河,毛主席派人慰問傷員。
陳毅、粟裕電告中央軍委稱,敵企圖維持重點進攻,逼我退過鐵路,或退過黃河北。
國民黨政府通令取消中共國大代表、政府委員會保留名額,開除中共參政員。
27日
毛主席擬中央軍委致陳毅、粟裕電示,臨朐戰役後,主力須移至諸城、莒縣地區,吸引敵人向濱海及膠東前進,以利爾後行動。同時,陳唐與葉陶會合作戰,不要過湖西,以利劉鄧之行動。
28日
魯西南戰役勝利結束,劉鄧大軍自強渡黃河後,28天內,在菏澤、鄆城、巨野、定陶、金鄉、曹縣地區,先後殲敵四個師部和九個半旅。共五萬六千餘人。
30日
陳毅、粟裕電告中央軍委,因敵固守臨朐,須打五天才能攻下,放棄攻擊臨朐計劃。電報稱:“我們接連幾仗未打好,待檢討後,詳細具報。”
楊得誌、羅瑞卿電告中央軍委,敵工事堅固,雨季到後內外積水不能通過,打下石家莊無充分把握,故放棄石門戰役計劃,並告已征得朱德、劉少奇同意。
31日
毛主席擬中央軍委致楊德誌、羅瑞卿電稱:今後作戰打何部為宜,你們與朱德、劉少奇、聶榮臻商定後再告我們。目前東北我軍在休整。你們的行動根據你們自己情況決定。
新華社發表社論《祝魯西大捷》,指出這一戰役“為攻堅戰樹立光榮的模範,並展開了南線反攻的偉大遠景”。
毛主席下令檢查群眾紀律,準備轉移、行軍。
8月1日
“三支隊”改為“九支隊”,清晨離開小河一帶。沿大理河川方向進發,開始了19天的長途行軍。當晚,毛主席第二次來到青陽岔宿營。
新華社發表社論《人民解放軍二十周年》,指出我軍“勇敢地奔赴那個不可避免的神聖目標——戰勝蔣介石,建立新中國”。
3日
毛主席擬中央軍委電,令山東陳賡、葉陶兩兵團五個縱隊統歸劉鄧指揮。
毛主席一行抵達橫山縣肖崖則村。
4日
敵軍長劉戡率七個旅尾追中央機關,隻相距一天路程。“九支隊”到達子洲縣巡檢寺。
5日
24時,陳粟電告所屬各部並報中央軍委稱,陳粟率華東野戰軍直屬部隊及六縱渡黃河,經聊城與陳唐、葉陶會合,集中六個縱隊執行西線作戰方針。華東局移渤海建立補給支前中心。組織東兵團司令部,由譚震林、許世友、黎玉等指揮二、七、九縱隊。
6日
西北我軍主力向榆林發起攻擊。為誘敵北上使其機動主力遠離調動方便之關中老巢,而陷於隻能徒步運動之陝北地區,以利於陳賡進軍豫西,劉鄧挺進大別山,並解除北線威脅,使蒙綏、晉綏、陝甘寧邊區連成一片,黨中央從而在陝北有一個安全的後方,故小河會議決定攻下榆林城。這時,蘇聯已派兵在蒙古邊境迎候毛主席待榆林打下後北上去莫斯科。
周副主席擬中央軍委致彭德懷、習仲勳電稱:胡宗南已知我軍在榆林打響,但為糧食接濟不上,不能立即派援兵而極為焦急。望令王世黎部向洛川、耀縣間反複破壞公路運糧,以遲滯胡軍北援。
毛主席擬中央致劉鄧、陳粟稱:目前整個形勢對我有利,敵已分散,我已集中。你們可休整十天。中央特向你們致慰問之意,並問全軍將士安好。
7日
蔣介石清晨乘飛機離南京,於下午到達延安。他召集軍事會議,決定以鍾鬆率三十六師兩個旅解榆林之圍,並令董釗、劉戡之胡軍全部機動兵力共九個半旅北上,與鍾鬆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將我主力圍殲或趕過黃河,以達到剪我兩翼(山東、陝北)之戰略目的。
12時,毛主席擬中央軍委致彭德懷電,望派兵在橫山至靖邊路上阻滯劉戡進路,劉戡已到靖邊,須幾天補給然後可能經橫山援榆林。
8日
毛主席一行離開巡檢寺,到達綏德縣李家崖。敵機飛來偵察掃射,投彈。
蔣介石上午在延安轉了一圈,午後飛離延安。
9日
2時,毛主席擬中央軍委致彭德懷電稱,胡宗南改變決定,令鍾鬆率五個團以三四天行程,由靖邊經橫山趕至榆林近郊增援,望立即派有力部隊,封鎖無定河阻其前進,至急至要。
8時,彭德懷電告中央軍委:榆林城堅,東北兩麵河,西南兩麵水坑、水道,不易進行攻城。最快也要到15日才可攻克。現鍾鬆增援甚急,決以獨一旅、獨五旅繼續圍城,我集中六個旅先殲滅援軍五個團後再攻城,如何盼即示。
9時,中央軍委電複彭德懷稱:同意你們一部圍城,主力先打鍾鬆後打榆林。
毛主席擬中央致劉鄧電稱,情況緊急來不及請示時,一切由你們機斷處理。務要控製渡河點,構築橋頭堡壘,保障退路安全。
10日
毛主席一行抵達黃家溝。
毛主席擬中央致劉鄧、陳粟電稱,在敵主力東迫鄆城、西迫鄄城情況下,我在鄆區作戰已不適宜,即北撤亦來不及,隻有南進才利機動,劉鄧決定完全正確。敵判斷我北撤,完全不料我南進。
11日
我軍猛攻榆林不下。敵軍又加速馳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