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5月,近千名舉子來到都察院門口,送上萬言書,反對《馬關條約》的簽訂,這被稱為“公車上書”。因為從漢代起,凡是被征舉的士人進京,都用公家的車馬接送,後人就常用“公車”來稱呼入京應試的舉人,這次上書的發起人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等。
上書後不久,康有為又給光緒皇帝上書,要求實行新政,得到了光緒的支持,康有為等人就被稱為維新派。
此時,朝中大權實際被慈禧太後所把持,她見光緒要親政,便以退為進,聲稱她不過問皇帝的新政。光緒信以為真,就在6月11日頌布詔書,宣布變法。然後,他任命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辦,同時,提拔了譚嗣同等維新派人物。在這批新生力量的操作下,在短短幾個月裏,共頒布了一百多道新政措施。
但因為維新派的新政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隨著維新運動的日益高漲,新舊兩派的矛盾也尖銳起來。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員都抵製新政。
此時,慈禧也準備策劃政變,推翻新政。光緒皇帝有所察覺,便命康有為挽救大局。康有為想拉攏袁世凱,來保衛皇帝,但不料袁世凱告密。9月21日,慈禧軟禁了光緒,大肆搜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逃跑,譚嗣同等六君子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