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栽培的有黃果垂榕(var.nuda),枝條細軟下垂,葉小而細長,常用於吊盆觀賞。斑葉垂榕(Variegata),葉麵有黃綠相雜的斑紋。花葉垂榕(Goldenprincess),葉卵形,葉脈及葉緣具不規則的黃色斑塊。另外,荷蘭還選育了迷你星(Ministar)、迷你黃金(MiniGold)、奇異(Exotica)、黃金之王(GoldenKing)、星光(Starlight)和夏威夷(Hawaii)等新品種。
同屬觀賞種有印度橡皮樹(F.elastica)、花葉印度橡皮樹(F.elasticavar.variegata)、菩提樹(F.religiosa)、澳洲橡膠榕(F.rubiginosacv.Australia)、三角榕(F.triangularis)、琴葉榕(F.lyrata)和黃金榕(F.macrocarpacv.GoldenLeaf)。
生物學特性
垂榕原產亞洲熱帶地區。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
垂榕的生長適溫為13~30℃,其中2~10月為24~30℃,10月至翌年2月為13~18℃。在溫室栽培時,3~9月為16~21℃,9月至翌年3月為13~16℃。冬季溫度不低於5℃。同時,夏季溫度在30℃以上,垂榕生長還是很好。
垂榕對水分的要求是寧濕勿幹。生長旺盛期需充分澆水,並在葉麵上多噴水,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對垂榕新葉的生長十分有利。如果盆土幹燥脫水,易造成落葉,頂芽也會變黑幹枯。冬季溫度偏低時,要控製盆內水量,以免盆土過濕,出現爛根現象。
垂榕對光照的適應性較強,對光線的要求不嚴格,夏季適當遮蔭,其他時間不需遮蔭。但黃斑品種不適宜強光暴曬,因為在直射光下黃斑極易枯黃。
土壤以肥沃疏鬆的腐葉土為宜,pH在6.0~7.5,不耐瘠薄和堿性土壤。盆栽土以腐葉土、培養土和粗沙的混合土為好。
繁殖方法
常用扡插、壓條、播種、嫁接和組培繁殖。
扡插繁殖:宜5~6月進行。剪取頂端嫩枝,長10~12厘米,留2~3片葉,下部葉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乳汁,應用清水洗去、晾幹後扡插。室溫以24~26℃為好,並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插後30天可生根,45天左右栽盆。
壓條繁殖:在5~7月進行。選擇上年生的健壯枝條,離頂端15厘米處進行環狀剝皮,寬1.5厘米,用腐葉土和塑料薄膜包紮,在25℃的條件下,15~20天生根,30天後剪離母株直接盆栽。
播種繁殖:在春季進行,采用室內盆播,發芽適溫為24~27℃,播後覆土0.5厘米,保持濕潤,約20~30天發芽。
嫁接繁殖:在春、夏季均可進行。采用2~3年生有獨立主幹的橡皮樹作砧木,將長15~20厘米的垂榕接穗用枝接法嫁接,成活率高。接後培育1~2年成商品。
組培繁殖:以莖尖為外植體,經常規消毒後接種在添加6-苄氨基腺嘌呤0.5毫克/升和吲哚丁酸1毫克/升的MS培養基上,經培養60天後形成大小不等的叢生苗。選3厘米以上的苗,在無菌條件下將苗的基部浸入0.01%吲哚丁酸的溶液中,立即取出移入無激素的MS培養基上,15~25天後長出新根。
栽培管理
盆栽垂榕常用15~20厘米盆。生長期每旬施肥1次,或用”卉友”15-15-30盆花通用肥。莖葉生長繁茂時要進行修剪,促使萌發更多側枝,並剪除交叉枝和內向枝,達到初步造型。平時對密枝、枯枝應及時剪除。以利通風透光。15厘米盆的垂榕每年春季換盆,20厘米盆的垂榕每2年換盆1次。
病蟲害防治
常見葉斑病危害,發病初期可用200倍波爾多液噴灑2~3次防治。生長期有紅蜘蛛危害,則用40%三氯殺蟎醇乳油1000倍液噴殺。
產後處理
垂榕枝葉濃密,全年常綠,葉色清新,適合盆栽觀賞,常用來布置賓館和公共場所的廳堂、入口處。也適合家庭客廳和窗台點綴。垂榕對乙烯屬中等敏感,在貯運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土壤不能幹燥或澆水過多以及13℃以下低溫,否則都會引起葉片黃化和產生斑點。貯運中以溫度13~16℃、相對濕度80%~90%為最佳。
巨杉樹
常綠針葉喬木,樹冠塔形,樹皮呈紅棕色,最高可達76米,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鬆科植物(壽命在3200年左右)所以稱其為“世界爺”係杉科,巨杉屬。又名:世界爺,北美巨杉。在原產地高達100m,胸徑達10m,幹基部有垛柱狀膨大物;樹皮深縱裂,厚30~60m,呈海綾質;樹冠圓錐形。冬芽小而裸;小枝初現綠,後變淡褐色。葉磷狀鑽形,螺旋狀排列,下部貼生小枝,上部分離分離部分長3~6mm,先端銳尖,兩麵有氣孔線。雌雄同株。球果橢圓還,長5~8cm,種磷鈍形,頂部有凹槽,幼時中央有刺尖,發育種磷有種子3~9;種子長圓形,淡褐色,長3~6mm,兩側有翅,球果次年成熟。子葉4(3~5)。強陽性樹,生長快,而樹齡極長。播種繁殖,但幼苗容易生病害。
園林用途
陽性樹,生長快,而樹齡極長。播種繁殖,但幼苗易生病害。我國杭州等地引種栽培,可作園景樹應用,為世界著名樹種之一。巨杉,是所有樹中最粗大的一種。位於內華達山紅杉國家公園中的“謝爾曼將軍”至少已有3200年的樹齡,也有可能達到了4000年。它不僅是最大的紅杉,而且也是地球上最龐大的並且尚存活著的生物。樹高83米,樹幹圍長24米。
在美國克拉馬斯有一棵樹名叫“大教堂樹”,從同一根係長出了9棵樹,圍成一圈,就像一座大教堂。加利福尼亞人有時挑選此地舉行婚禮。紅杉能從樹樁上重新再長出。當伐木工人用紅杉給自己築小木屋時,所用的原木會長出幼苗,於是經常要修剪房屋,好像修剪樹籬一樣。世界爺Sequoiadendrongiganteum(Lindl.)J.Buchholz,或稱為巨杉,屬柏科。主要分布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山脈西部。平均可長到50到85公尺,直徑約5到7公尺。紀錄中樹高最高可達93.6公尺、直徑最大可達8.85公尺。其中一棵叫"雪曼將軍樹"的樹,其體積達到1,489msup3;,是地球上最大的單一有機體。最老的世界爺根據其年輪可達到3,200歲。我國江蘇南翔曾發現過兩株。
珍稀植物
長葉榧樹
現狀:漸危種。發布於消失江、福建部地區,生境特殊,天然更新並,隨著植被的破壞,環境改變,成年植株越來越少。
形態特征::常綠小喬森或常為多分枝灌木;樹皮灰褐色,老後成片狀剝落;枝條輪生或對生,開展或小枝下垂,幼枝綠色,2~3年生工褐色,有江澤;冬芽具少數交互對生的脫落性芽鱗。葉對生,列成的二列,質硬,線狀披針形狀,長3~13厘米,寬3~4毫米,先有漸刺狀尖頭,基部楔形,有短柄,上麵光綠色,具2條和不明顯的中脈,下麵淡黃綠色,有2條較綠色邊帶窄的灰白色氣孔帶。雌雄株,雄球花單生葉腋,具4~8輪、每輪4枚雄蕊。橢圓形或長圓形、基部有交互對生的苞片,具短;雌球花成對生於葉,各具2對交互對生的苞片和1枚側生的小苞片,具短梗;胚珠單生,直立,僅1個球花發育。種子的全部被肉質假種皮所包,倒卵圓形,長2~3厘米,成熟時紅黃色,被白粉;胚明顯地向內深皺。
地理分布:分布地消失江桐、建德、南部仙居、鬆陽、遂昌、縉雲、麗水、龍泉、慶元、雲和、永嘉,福建北浦城及西北部泰寧等地,海拔250~900米地帶。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於東部中亞熱帶。因受東際風的影響,氣候特點是夏季氣溫較高,多雨冬季比較寒冷,全年基本濕潤。年平均溫17~20,極端最高溫達40,極端最低溫達~9.9,年降水量1350~1600毫米,相對溫度80%,母岩多為花崗岩、流紋岩、灰岩和赤色砂岩、土壤為紅壤或山地黃壤強酸性,PH值5~4.2,有機質含量在10%以上,。能常生長在山勢陡峭峽穀深或多基裸露的陡峭陰坡或溪流兩旁的常綠闊葉林或次生灌叢中。在福建仄寧常長葉的頂芽通常生長到一定時候便停止生長,常從基部萌生數枝、使成年樹多呈叢生;根係側根和須很發達,根有肥厚的皮層,貯水能力強,能耐暫時的幹旱。一般5~10年生幼樹便開花結實,花期3~4月,種子次年10月成熟。
保護價值:長葉榧是古老的殘存種,生境奇特,形態特殊,對研究屬的分類、植物區係對第四紀冰期的氣候等均有較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建議在長葉榧生長較集聽福建仄寧縣將溪水庫浙江鬆陽縣人坑與仙居縣夾墳坑建立專項保護點。其他產區應砍伐,促進天然更新,並積極繁殖,育苗造林,擴大分布範圍。
栽培要點:種繁殖。采後用溫砂貯過冬或直接播種,第二年春開始發芽出上,發芽率僅約0.5~1%;細苗應搭陰棚遮蔭,1年生苗高可達10~13厘米,當幼苗的真葉達15~20片時可移栽。
荷葉鐵線蕨
現狀:瀕危種。本種又名荷葉金錢草,僅發現於四川省萬縣和石柱縣的局部地區,由於開辟公路及采挖作藥用,現數量極少,僅殘存於少數岩縫或岩麵的薄土層上及雜草叢中,已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
形態特征:植株高5~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披針形鱗片和多細胞的細長矛毛。葉簇生;葉柄長3~14厘米,粗0.5~1.5毫米,深栗色,基部密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和矛毛,幹後易被擦落;葉片圓腎形,直徑2~6厘米,葉柄著生處有一深缺刻,但無垂耳,葉片上麵以葉柄著生處為中心,形成1~3個環紋,葉片的邊緣有圓鈍齒,長孢子的葉片邊緣反卷成假囊群蓋而齒不明顯,絕質或堅紙質,上麵深綠色,光滑,下麵色較淡,疏被棕色多細胞的長柔毛,天然幹枯後呈褐棕色或灰綠色;葉肪自葉柄著生處向四周輻射,多回二歧分叉,兩麵均可見。孢子囊群長圓形或短線形,囊群蓋同形,全緣,彼此接近或偶有間隔,灰褐色,膜質,宿存。
地理分布:產四川萬縣武陵區,新張、小沱區、杉樹坪和石柱縣局部地區,海拔約205米。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荷葉鐵線蕨生於溫暖、濕潤和沒有蔭蔽的岩麵薄土層上、石縫或草叢中。喜中性略偏堿性的基質土。早春發葉,7月後形成孢子囊群,8~9月孢子陸續成熟。保護價值:本變種為我國特有,是鐵線蕨科最原始的類型,在亞洲大陸是首次發現,不僅分布區狹窄,且數量稀少,它與大西洋亞速爾群島產的腎葉鐵線蕨AdianthumreniformeL.和非洲中南部的細辛鐵線蕨同屬一個種群。因此在研究該種的親緣關係以及植物區係、地理分布等均有重大的價值。全草為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藥,已有悠久曆史;其植株形體別致優美,可供觀賞。但資源極為有限,采掘頻繁,應積極駕以保護和發展。
保護措施:建議將產地劃為保護點,承包給有關部門或當地個人管理保護,同時開展引種繁殖試驗,進行人工栽培,目前武漢植物園已大量引種,預期可獲得栽培經驗。
原始觀音座蓮
原石觀音座蓮
現狀:瀕危種。原始觀音座蓮僅產雲南東南部局部地區,隨著森林麵積日益縮減,生態環境明顯變化,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高80~120厘米;根狀莖短,近直立肉質,直徑2~3厘米;根粗壯,肉質,光滑。葉簇生,葉柄長40~60厘米,上麵有寬溝槽,綠色,草質,中央稍下處有節狀膨大;鱗片多數,狹披針形,棕色,宿存;葉片長40~60厘米,寬17厘米,草質,卵形,一回羽狀;羽片2~4對,頂生一片與側生的同形而較大,長達30厘米,寬6.5厘米,側生羽片對生,斜出,具柄,基部1對長12~15厘米,寬3厘米,其上1對長17~20厘米,中部最處4~5厘米,寬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羽柄長1厘米,膨大,具鱗片;葉邊全緣或略波狀,頂部具鋸齒。孢子囊群線形,通直,長10~20毫米,由60~160個孢子囊組成,位於中肋和葉邊之間,彼此被等寬的間隙分開,隔絲紅褐色,細長,節狀,分叉,較長於孢子囊群。
地理分布:僅分布於雲南金平和屏邊,垂直分布多在海拔800米以下。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喜生於季節性雨林陰濕的生境,常構成草本地被層常見的成分,特別是山坡下部溝穀邊緣分布最多,也較高大。所在地為赤紅壤或紅壤,pH值4.5~5.5。早春於根莖上萌發新葉芽,嫩時卷曲成球狀,葉柄逐漸伸長,新葉也隨之開展,逐漸成長,7~8月孢子囊群在葉背上顯現。11月成熟,孢子飛揚,在適宜的環境裏長成原葉體。
保護價值:本種係蕨類植物中較原始的類型,對研究蕨類植物進化、區係起源等有一定的價值。其姿態奇異,葉片翠綠,是優美的蔭生觀賞植物。
保護措施:雲南屏邊大圍山和金平分水嶺已規劃為自然保護區,需從速完善管理製度。栽培要點:孢子繁殖時應選擇陰濕而溫暖的環境。因人工繁殖較為困難,應進行孢子繁殖和栽培苗株的研究。
光葉蕨
現狀:瀕危種。本種1963年采自四川天全二郎山團牛坪,1984年再度前往該地時,發現由於森林采伐,生態環境完全改變,該種僅極少數存於灌叢下,陷於絕滅境地。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木,高40厘米左右,根狀莖粗短,橫臥,僅先端及葉柄基部略被一、二枚深棕色披針形小鱗片。葉密生,葉柄短,長5~7厘米,基部褐棕形小鱗片。葉密生,葉柄短,長5~7厘米,基部褐棕色,向上為禾杆色,光滑,上麵有一條縱溝直達葉軸;葉片長30~35厘米,寬5~8厘米,披針形,向兩端漸變狹,二回羽裂;羽片30對左右,近對生,平展,無柄,下部多對向下逐漸縮短,基部一對最小,長6~12柄,三角狀獷,鈍頭;中部羽片長2.5~4厘米,寬8~10毫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較下側為寬,截形,與葉並行,下側楔形,羽狀深裂達羽軸兩側的狹翅;裂片10對左右,長圓形,鈍頭,頂緣有疏圓齒,或兩側略反卷而為全緣;葉脈在裂片上羽狀,3~5對,上先出,斜向上;葉堅紙質,幹時褐綠色,光滑。孢子囊群圓形,僅生於裂片基部的上側小脈,每裂片一枚,沿羽兩側各1行,靠近羽軸,通常羽軸下側下部的裂片不育;囊群蓋扁圓形,灰綠色,薄膜質,半下位,老明消失;孢子卵圓形,不透明,表麵被刺狀紋飾。
地理分布:僅產四川天全二郎山鴛鴦岩至團牛坪,海拔約2450米。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地區位於四川盆地西緣山地,地處“華西雨屋”的中心地帶。氣候特點是,終年潮顯多霧,雨水多,日照少。年平均氣溫6~8℃,極端最高溫28℃,極端最低氣溫~16℃;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相對濕度85~90%;全年霧日達280天以上;日照時數不足1000小時。土壤為石灰岩、砂岩、頁岩發育的山地黃壤及山地黃棕壤,pH值4.5~5.5。光葉蕨生於陰坡林下,主要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山地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晚春發葉,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保護價值:本屬為我國特有,介於蹄蓋蕨屬(Athyrium)和冷蕨屬(Cystopteris)之間,在研究蕨類植物雜交和蹄蓋蕨科的係統發育上有一定價值。
保護措施:本種已瀕臨絕滅,原產地應嚴禁破壞,宜設法人工栽培繁殖。
栽培要點:采取分株或利用孢子繁殖。
狹葉瓶爾小草
狹葉瓶爾小草
現狀:漸危種。本種分布廣,但植株小而稀少,又為民間草藥,多生於溫泉附近或草坡,易受人踐踏和采掘,使分布範圍日益縮減,數量越來越少。某些產地已陷於瀕臨滅絕的境地。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70厘米;根狀莖短,圓柱形,向下生出不分枝的細長肉質根,向上生出具總柄的二型葉或單一的營養葉。單一的營養葉具長柄,葉片長2~6厘米,寬3~10毫米,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先端鈍或微尖,基部楔形,全緣,葉脈網狀,不明顯;葉紙質,淡綠色,光滑;從總柄上生出的營養葉較小,無柄;孢子葉出自營養葉基部,具5~7厘米的長柄,葉片狹縮成線形,特化成具兩行孢子囊的穗,長2~3厘米,頂端具小突尖,具孢子囊15~23對;孢子圓形,具細網狀紋飾。
地理分布:分布於黑龍江帽兒山,吉林長白山、安圖、撫鬆,靖宇,遼寧桓仁,內蒙古庫倫旗,河南商城、新縣、桐柏、內鄉、西峽,陝西嵐皋、佛坪、周至、太白,湖北京山,江西廬山、永豐、井岡山,雲南中甸及貴州平伐。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本種喜生於氣溫低、溫度大的山地草坡或溫泉附近,並具有喜濕和耐瘠薄等特性,適應性強,石礫地或岩石縫也能生長。在東北可耐~40℃的低溫。
保護價值:瓶爾小草為厚囊蕨綱的小型成員,對研究蕨類係統發育有一定價值,同時也是一種中草藥。
栽培要點:目前尚未進行栽培。可試行孢子繁殖或分株繁殖,夏季采集成熟孢子,撒播在砂壤土和腐葉土的混合基質上,上覆玻璃,置於涼濕地或溫室。或於春季分根繁殖,多帶宿土栽於半蔭的岩石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