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瀕危種。本種在我國僅分布於雲南、貴川的極個別地區。由於修築水庫、挖池塘,適於環境逐漸縮減。現僅昆明、尋甸、平壩三地的局部地段的小溪、沼澤地有少數殘存。若不加以保護,將有滅絕的危險。
形態特征:多年生水生草本,植株高15~30厘米;根莖短而粗,肉質塊狀,略呈三瓣,基部有多條白色須根。葉多數,叢生,草質,線形,半透明,綠色,長20~30厘米,寬5~10毫米,橫切麵三角狀半圓2形,有薄膜隔為4和縱行氣道,內有長2~4毫的橫向隔膜,葉基部向兩側擴大呈闊膜質鞘狀,腹部凹入,其上有三角形葉舌,凹入處生長圓形孢子囊,無膜質蓋。植株外圍的葉生大孢子囊,內生多數灰色粉末狀小孢子。
地理分布:在我國僅分布於雲南昆明郊區及尋甸,貴州平壩。生於海拔1800~1900米的山溝溪流水中及流水的沼澤地。日本和朝鮮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14.7℃1月平均溫7.7℃低站~5.4℃,極端最高溫約31.5℃,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相對濕度73%,寬葉水韭為沉水植物,常生於山溝小溪流水中或水流較慢的淺沼澤地,在1米多深的流水溝中也有。沉水的植株生長良好,生於淺沼澤地的植株較矮小,葉露出水麵。保護價值水韭屬為水韭科唯一生存的遺屬,本種在我國分布極窄,為稀有植物,對研究蕨類植物係統演化及東亞植物區係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尚無保護措施。應在產地劃定保護點,設立枝誌,加以保護。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挖掘水韭苗移植於水缸中,生長良好。
栽培要點:尚未引種。應對孢子繁殖和栽培法進行研究。
對開蕨
現狀:稀有種。對開蕨是我國新記錄植物。僅產於吉林省長白山南麓和西側的局部地區,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護,將有絕滅的危險。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橫臥或斜升。葉近生;葉柄長10~20厘米,粗2~3毫米,棕禾杆色,連同葉軸疏被鱗片,鱗片淡棕色,長8~11毫米,寬約1毫米,線狀披針形,全緣;葉片長15~45厘米,寬3.5~5厘米,闊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基部略變狹,深心形兩側圓耳狀下垂,中肋明顯,上麵略下凹,下麵隆起,與葉柄同色,側脈不明顯,二回二叉,從中肋向兩側平展,頂端有膨大的水囊,不達葉緣;鮮葉稍呈肉質,幹後薄紙質,上麵絕色,光滑,下麵淡黃綠色,疏生淡棕色小鱗片。孢子囊群成對地生於每兩組側肪的相鄰小肪的一側,通常僅分布於葉片中部以上,葉片下部不育;囊群蓋線形,膜質,淡棕色,全緣,兩端略彎向葉肉,並和相鄰的一條靠合,成對地相向開口,形如長梭狀;孢子圓腎形,周壁具網狀褶皺,表麵具小刺狀紋飾。
地理分布:對開蕨分布於我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集安、撫鬆及樺甸等地。生於海拔700~750米的闊葉林中。蘇聯、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對開蕨分布區的氣候溫涼,潮濕,年平均溫6.2℃,年降水量946毫米。土壤呈酸性反應,暗棕色森林土。生於山地落葉闊葉林下的腐殖質層中,具有喜陰、喜濕等特點。
保護價值:本種是近年來我國發現的新記錄種。它的發展,填補了對開蕨屬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因此,在研究植物地理學、植物區係學等方麵具有一定的價值。同時,對開蕨葉形奇特,頗為耐寒,雪中亦綠葉蔥蔥,是一種珍貴的觀黨植物。
保護措施:對開蕨的產地位於長白山的西獻側,海拔較低,沒有劃入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之中,目前尚無保護措施。建議有關部門進行詳細的資源考察,摸清現存數量。對主要產地,應嚴加保護。禁止采折。可栽人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內,應積極推廣園藝栽培,擴大觀賞價值。栽培要點:對本種的栽培試驗,尚處於初步摸索階段。可參考本屬其它種類(如P.scolopemdrium)的孢子繁殖和分生繁殖法進行栽培。
長苞冷杉
長苞冷杉
現狀:漸危種。長苞冷杉主要分布於橫斷山脈中、南部亞高山峽穀區。由於過量采伐,林地
生境條件聚變,天然更新困難,在采伐跡地上多用其它樹種更新造林。因此,自然分布區日益縮減,植株越來越少。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25~30米,胸徑達1米;樹幹通直,樹皮暗灰色,呈不規則塊狀開裂;小枝密被褐色或鏽褐色毛;冬芽有樹脂。葉在小枝下麵呈不規則兩列,在小枝上麵向上開展,線形,長1.5~2.5厘米,寬2~2.5毫米,先端通常凹缺,基部近楔形,有短柄,上麵綠色,有光澤;中脈凹陷,下麵有兩條白色氣孔帶;橫切麵有兩上邊生樹脂道。球果直立。卵狀圓柱形,頂端圓,基部稍寬,無梗,長7~11厘米,直徑4~5.5厘米,熟時黑色;種鱗扇狀四邊形,長1.9~2.1厘米,寬1.8~2.3厘米,苞鱗窄,明顯外露,較種鱗長,外露部分三角狀,先端尾狀漸尖,長2.3~3.0厘米;種子橢圓形,長1~1.2厘米,種翅膜質,褐色,上部較寬闊,連同種子長1.7~1.9厘米。
地理分布:分布於四川西南部九龍、冕寧、木裏、德昌、鹽源、鹽邊、稻城、鄉城,得榮,雲南西北部中甸、維西、麗江及西藏東南部察隅。生於海拔3000~4500米亞高山至高山地帶。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脈中南部,地處高山峽穀。因受西南季風影響,氣候特點是幹濕季明顯,夏秋季濕潤多雨,比較溫和,冬春季幹燥少雨,寒冷多風。據四川木裏鴨嘴林區觀測,年平均溫度4~6℃,7月最高溫19℃,1月最低溫~14.6℃,年降水量近1000毫米,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約1倍以上。土壤主要為棕壤和灰棕壤。林下更新良好,林木生長較緩慢,但能形成大材。係淺根性耐陰樹種。常有風倒現象。花期5月,球果10月成熟。
保護價值:為我國特有種,其形態獨特,與分布區內多種冷杉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分布又彼此密集交疊,對於研究橫斷山區植物區係和冷杉屬的分類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其要木材較好,為四川西南部主要用材樹種,也是重要的水源涵蓄樹種。
保護措施:長苞杉林目前是西南林區主要采伐對象之一,應嚴格控製采伐麵積,嚴禁砍伐森林上限的林木,實行小麵積采伐和擇伐,切實保留母樹。生產力高的大箭竹Sinarundinariachungii(Keng)Kengf.~~長苞冷杉林分應適當劃留作種子林。
栽培要點:用種子繁殖。球果10月成熟後要及時采收。種子發芽率低,出苗率僅有3~5%,每畝播種50公斤左右。幼芽出土後及時搭蓋蔭棚。每公頃造林密度為3000株。注意創造側方庇蔭和防治蚜蟲和鼠害。建立種無也很需要。
扇蕨
現狀:漸危種。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亞熱帶山地林下,隨著森林的砍伐,分布區日益縮減。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達75厘米;根狀莖粗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棕色,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細齒,覆瓦狀排列。葉遠生,柄長30~45厘米,無毛,基部關節不明顯;葉片扇形,鳥足狀分裂,裂片披針形,全緣,中央的長10~30厘米,寬2.5~3厘米,兩側的向外漸縮短;葉紙質,綠色,上麵光滑,下麵疏生棕色小鱗片,葉脈網狀,主脈隆起,細脈連續成六角形網眼,並有分枝的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圓形或長圓形,生於裂片下部緊靠主脈。
地理分布:分布於四川西部至西南部蘆山、九龍、木裏、甘洛、越西、西昌、米易及南部古藺,雲南西北部麗江、大理、中部昆明、彌勒、易門、雙柏、富民、武定、尋甸、曲靖、大姚、北部永仁、東北部昭通及東南部屏邊,貴州西南部冊亨、興義、興仁、盤縣。多生於海拔2000~2700米山地林下及溝穀石灰岩地段。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扇蕨分布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氣候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幹濕季節交替明顯,年平均溫15℃左右,1月平均溫約8℃,7月平均溫約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晝夜以及晴雨天之間溫差較大,一般相差10~15℃。土壤多為石灰岩風化形成的褐紅壤,有較厚的腐殖質層。扇蕨喜陰耐濕,生於常綠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下或溝穀地在段。孢子秋冬季成熟。
保護價值:扇蕨是我國特產的珍奇蕨類植物之一,在蕨類植物分類研究方麵有學術價值,早已引起世界蕨類學者的注意。扇蕨根莖可入藥。
保護措施:在扇蕨較集中的地帶,應建立扇蕨保護點,由林業部門負責保護,嚴禁肛挖作藥和砍伐上層林木。
栽培要點:可用孢子或根莖繁殖。孢子成熟時,采收有孢子囊的葉片,散播於蔭濕處的腐殖質土麵,切忌蓋土,在春季即可萌發成原葉體,慢慢生長成有根、莖、葉和孢子囊的植物體。切割野生植株的根莖,亦可分植。
筆筒樹
筆筒樹
現狀:稀有種。本種在中國過去僅知產於台灣省,1982年在廈門大學自來水池附近的山溝發現一株,這是中國大陸的首次記錄。由於生境不隱蔽,非常容易被人發現,遭到破壞,樹下及周圍均不見幼苗幼株,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大陸分布將會消失。
形態特征:樹形蕨類植物。莖直立,高可達10米,胸徑10~15厘米,基部密被交織的不定根,向上有清晰的葉痕,頂部殘存少量宿存的葉柄。葉螺旋狀排列於莖頂端;莖端、拳卷葉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和糠秕狀鱗毛;鱗片灰白色至淡棕色,線狀披針形,漸尖頭,先端和邊緣具褐棕色剛毛;葉柄長40~50厘米,通常棕禾杆色,連同葉軸、羽軸具小瘤狀突起,被白霜,在背麵兩側各具一條不連續的淡綠色的氣孔線,向上直達葉軸;葉片大,長矩圓形,長1.5~2.7米,寬0.6~0.8米,三回羽深裂;羽片16~22對,互生,基部一對縮短,長約35~40厘米,中部羽片長50~80厘米,寬20~26厘米,長矩圓形,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26~28對,互生,基部一對稍縮短,中部的長10~15厘米,寬1.5~2.2厘米,披針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平截,無柄或具短柄,羽狀深裂;裂片20~26對,稍斜展,下部幾對裂片分離,以狹翅與小羽軸相連,中部的長1~1.3厘米,寬3~4毫米,鐮狀披針形,圓鈍頭,錢緣;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分叉,基部下側一組出自小羽軸;葉片厚紙質,上麵綠色,下麵灰綠色;羽軸、小羽軸上麵有溝,被淡黃色彎曲毛;下麵密被卵狀至卵狀披針形小鱗片和針狀硬毛。孢子囊群生側脈分叉處,具隔絲,囊托突起,囊群蓋特化為簡單的鱗毛狀。
地理分布:產我國台灣台北、宜蘭、桃園、南投、花蓮、屏東、台東及福建廈門。在台灣生1000米以下山地,偶達1500米。菲律賓及日本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特性:本種樹幹高,無直根係,具數不定根,喜氣濕度大,土壤濕潤的環境,常生長在山溝。在廈門,生長在以台灣相思AcaciaconfusaMerr.為主的闊葉林下墓地、被雨水侵蝕的2米深的溝中,坡向南偏西,坡度15°。森森群落高約15米,群落覆蓋度達70%。土壤肥沃,含砂量大。當地春季多陰雨,夏季常有台風和暴雨,氣溫和濕度均適合孢子體植株生長。唯秋季冬季多晴少雨,生境幹旱,但溝中相對濕度大,又可避風防寒。經觀察,孢子囊群生長期約4個月,孢子葉一年長兩次,分別在4月和10月。但無配子體生長環境,所以無幼苗。
保護價值:筆筒樹樹形美麗,高大挺拔,樹冠有如巨傘,是蕨類植物中少有的種類,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園藝觀賞植物。大陸僅廈門一株,對研究大陸與台灣植物區係的關係有一定的意義。
保護措施此株筆筒樹,濱鄰廈門大學校園,學生常來附近野炊,農民亦在此放牧,毀於一旦的可能性極大。雖然學校當局已用鐵欄柵圍護起來,畢竟範圍大小,不足維護穩定的生態小環境。建議結合校園建設,擴大保護範圍;組織力量觀察記錄生長發育周期情況,測定各項生態因子指標,為擴大栽培提供基本資料;進行孢子繁殖和葉尖組織培養試驗,盡快培養出新的植株。廣州、香港已引種栽培。
中國蕨
現狀:稀有種。本種僅分布於雲南西部及四川北部少數地區,零星生長在裸露的石岩上或矮灌叢岩縫。極為少見。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8~2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栗黑色,有棕色狹邊,全緣。葉簇生,葉柄長10~18厘米,亮栗黑色,下部疏被鱗片;葉片五角形,長寬近相等,約7~10厘米,近三等裂;中央羽片最大,長6~9厘米,中部寬3~4.5厘米,長圓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突然收縮成三角狀耳形,並呈楔形下延而與側生一對羽片相連,羽狀深裂;側生羽片三角形,長3.5~6厘米,不對稱的二回羽裂,羽軸上側的裂片較下側的為短,全緣;下側基部一裂片特長,約3~4.5厘米,寬1~1.5米,羽狀深裂達小羽軸的狹翅,向上的裂片全緣或有一、二粗齒;葉脈在未回裂片上羽狀分叉,下麵粗凸,栗色,彼此接近而成瓦楞形,上麵略下凹;葉幹後革栗色,彼此接近而成瓦楞形,上麵略下凹;葉幹後革質,褐綠色,上麵光滑,下麵被腺體,分泌白色蠟質粉末。孢子囊球形,幾無柄,有極闊的環帶;通常單一,生於小脈頂端;囊群蓋線形,由部分變質的葉邊反折而成,灰棕色,邊緣有粗齒;孢子圓形,表麵具顆粒狀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