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玉龍蕨寬葉水韭(2 / 3)

地理分布:分布於雲南西部賓川、大姚及四川北部青川,海拔1100~1800米的地帶。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本種分布區的氣候屬於西部亞熱帶的高原季風類型,有焚風而形成幹熱氣候,雨量少(僅600~700毫米)。土壤大都為紅褐土或石灰岩風化的石灰土,土層瘠薄,石粒多,地表裸露。生於華西小石積OsteomelesschwerinaeSchneid.車桑子Dodonaeaviscosa(L.)Jacq.薄葉鼠李RhamnusteptophyllaSchneid.馬鞍羊蹄甲BauhiniafaberiOliv.以及扭黃茅Heteropogoncontortus(L.)Beauv.exRoem.etSchult.等耐幹熱的矮灌木叢內。在冬春漫長的缺水季節,中國蕨子囊於4~5月形成,孢子成熟於9~10月。

保護價值:中國蕨屬為我國特有。據現有材料看,它可能是中國蕨科最原始成員,是研究該科係統發育的良好材料。

保護措施:建議科考人員采集時注意保護。有條件的植物園可移植作為石生植物園成員。

栽培要點:目前尚未引種栽培。可試用孢子或根莖在石縫中試驗培養。

海南粗榧

海南粗榧

現狀:瀕危種,海南粗榧能長成高大的喬木,材質優良,累遭砍伐。自60年代從其樹皮、枝葉中分離出多種三尖杉酯堿,對治療白血病及淋巴肉瘤有一定療效後,破壞更為嚴重,資源日趨枯竭。必須加強保護,大量種植,才能永續利用。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樹幹通直,高20~25米,胸徑可達60~110厘米;樹皮通常淺褐色或褐色,稀紅紫色,裂成片狀脫落。枝基部有宿存芽鱗,髓心中部具1樹脂道。葉交互對生,兩列,線形,質地較薄,中上部向上側微彎或直,長2~4厘米,寬2.5~3.3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截形或圓形,幾無柄,兩麵中脈隆起,上麵綠色,下麵有兩條白色氣孔帶。雌雄異株,偶有同株;雄球花6~8聚生,圓球狀,腋生,直徑6~9毫米,總梗長約4~5毫米,雌球花具長梗,生於小枝基部苞腋,稀頂生,有數對交互對生的苞片,每苞腋著生2胚珠,胚珠生於球托之上,通常2~8個發育。種子簇生於梗端,翌年成熟,下垂,全部包於肉質假種皮中,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倒卵圓卵形,微扁,長2.2~3.2厘米,頂端有突尖,成熟時假種皮常呈紅色。

地理分布:海南粗榧除主產海南省外,廣東西南部信宜,廣西東南部容縣,雲南東南部國富寧、廣南、麻栗坡和南部景洪、猛海與西部龍陵,西藏東南部墨脫等地有間斷分布。在海南,目前僅在尖峰嶺、南茂嶺、毛陽嶺、毛瑞嶺、紮南嶺等林區保存少量植株;定安縣境內間有分布記載,但現已絕跡。印度東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與西部、老撾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征:分布區主要位於熱帶與南亞熱帶,散生於海拔700~1200米山地雨林或季雨林區的溝穀、溪澗旁或山坡。氣候濕潤,年平均溫18~20℃,極端最低溫可達0℃,年降水量2200~2600毫米,相對濕度高達90%左右。土壤為山地黃壤。幼苗幼樹期間需要一定遮蔭,成長後需光量不怕增加;大樹蔭芽力強;幼樹樹皮生物堿含量最高。海南粗榧雄

球花適逢旱季(2~3月)盛開,種子9~10月成熟。因天然授粉率低,結果也少,加上易遭鳥獸為害,故難獲得種子。

保護價值:海南粗榧是三尖杉屬植物分布最南的種類,能長成高大的喬木,木材優良,三尖杉酯堿的含量及藥用成分較高,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保護措施:海南粗榧在海南島雖已列為禁伐樹種,但產地群眾剝皮出售或砍伐林木的情況仍有發生,建議有關部門采取更有效的保護措施,停止收購,加強母樹的保護,積極繁殖、栽培、擴大種植。其它產地亦應采取保護措施。

栽培要點:用種子繁殖。9~10月果實成熟後即可播種育苗。經204天發芽,苗圃地宜選在海拔800米的陰坡溝旁;用剝去內種皮的方法育苗,小苗宜移入容器中,置於蔭棚下,待苗高50~100厘米時,即可在海拔800米左右的溝穀兩旁疏林下定植。亦可用當年生小枝作插穗,經100~150ppm吲哚乙酸處理12小時後,插於以椰糠為基質的苗床上,經3~5個月即可長根成苗,成活後宜剪幹種植。

岷江柏木

現狀:漸危種。岷江柏木原為岷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及甘肅白龍江流域高山峽穀地區中山地帶針葉林群落的建群種。因長期過度砍伐,成片林分極為罕見,殘存者多在交通不便、人類

活動極少的地方,多散生在岩石裸露的禿山峻嶺和岩邊峭壁上和峽穀兩側。若不采取保護措施,有可能被河穀灌叢所更替。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樹皮條狀縱裂;生鱗葉的小枝圓柱形,綠色,末端的小枝粗1~1.5毫米,3~4年生枝紫褐色或紅褐色。葉鱗形,交叉對生,排成緊密的四列,長約1毫米,綠色,背部拱圓,中部有1明顯或不明顯的腺點。球果單生側枝頂端,近球形或略長,直徑1.2~2厘米,成熟時紅褐色或褐色,種鱗交互對生,4~5對,木質,盾形,外露部分呈不規則的四邊形或五邊形,中央有短小的尖頭;種子扁平,寬圓形或倒卵狀圓形,長3~4毫米,兩側有翅。

地理分布:分布於四川岷江流域的茂汶、汶川、理縣,大渡河流域的馬爾康、金川、小金、丹巴及甘肅白龍江流域的舟曲、武都、文縣及四川南坪等地。生於海拔980~2900米的峽穀兩側或幹旱河穀地帶。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岷江柏木生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冬季較長而嚴寒,夏季溫涼,冬幹春旱,幹濕季明顯,年平均溫8~14℃,最冷月(1月)平均溫~20~6℃;年降水量500~750(~1000)毫米,年蒸發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倍;相對濕度50~70%。土壤中性至堿性,多為花崗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發育而形成的坡積山坡棕褐土或山地褐土,或生於無結的母質碎塊上或千枚岩,雲母片岩、花崗結晶岩等母質風化的土壤上。岷江柏木為喜光、深根,耐旱的樹種,對坡向選擇不嚴,多生於立地條件極差的懸崖陡壁,僅在少數峽穀地帶有小片林分,常以純林狀態出現,林下的喬木樹種有欒樹蒙桑;灌木以西南杭子梢、馬鞍羊蹄甲、水木旬子及細枝孑子等居多。岷江柏木能長成高達40餘米,胸徑2米的大樹,一般生長緩慢,但在土層較厚、水肥條件較好的溝穀生長較快。花期4~5月,球果翌年夏季成熟。

保護價值:岷江柏木為我國特有,為長江上遊水土保持的重要樹種和高山峽穀地區中山幹旱河穀地帶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材質堅硬、致密、有香氣、為建築、家具、器具等的優良用材。

保護措施:將殘存林分劃為禁伐區,對零星散生的單株作為母樹,嚴加保護,為育種繁殖提供種源。

栽培要點:用種子繁殖。春播,每平方米用種12~15克。播種後約1月出苗。當年生苗高20厘米時即可在雨季造林。宜選擇幹暖河穀地帶為造林地。

雲南榧樹

現狀:漸危種。雲南雲南榧樹樹為雲南西北部橫斷山亞高山地帶的森林樹種,由於森林破壞,植株已明顯減少。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15~20米,胸徑達1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小枝黃色或灰黃色,無毛。葉二列,線狀披針形,直或微呈開,褐色氣孔帶;葉柄短。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葉腋;雌球花無柄,成對生於葉腋,僅一球花發育。種子近球形,核果狀,兩年成熟,直徑約2厘米,頂端有起的短尖頭,假種皮肉質,微具白粉,種皮木質,外部平,內壁有兩條縱,胚乳向內深皺,有兩條縱。

地理分布:分布於雲南麗江、維西、中甸、貢山平等縣,散生於海拔2000~3400米。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位於西啊亞高山中部。氣候夏涼冬冷,幹、濕季分明,雨量豐沛,多雲生於穀地或山坡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主要混生樹種有喜馬拉雅鐵杉、長厚樸等。為深根性樹種,耐陰濕。由於林木散生,雌雄異株,傳粉不易,結實率低,脯大小年之分,常2~3年結實一次,果實又常等齧食,故更新不良,林內幼苗、細樹上少。花期5月,種子翌年9~10月成熟。

保護價值:我國特有種,為樹屬分布最西的種類,對研究屬分類、分布有學術意義。木材細致堅實,汪開裂,耐水濕,紅久不腐,為優質用材。

保護措施:建議將貢山或維西分布較集中的地帶劃為禁區伐區或保護點,加以保護。有關單位應大力育苗造林。

栽培要點用種子繁殖。種胚休眠,采種後去搓去假種皮,略加蔭幹,即播於苗床,或用濕沙層積貯,至翌年早春播種,一個月即能發芽,要特別注意野齧食,需要遮蔭。3年生苗高達50~80厘米時,可在雨季出圃造林。

銀杏

現狀:稀有種。本種又名白果,為著名的“活化石”,中生代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第四紀冰川降臨,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滅絕,野生

狀態的銀杏殘存於中國浙江西部山區。由於個體稀少,雌雄異株,如不嚴格保護和促進天然更新,殘存林分將被取代。

形態特征:落葉大喬木,高達40米,胸徑可達4米;幼樹樹皮近平滑,淺灰色,大樹之皮灰褐色,不規則縱裂;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葉互生,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在短枝上

3~5枚成簇生狀,有細長的葉柄,扇形,兩麵淡綠色,在寬闊的頂緣多少具缺刻或2裂,寬8厘米,具多九叉狀並列的細脈。雌雄異株,稀同株,球花單生於短枝的葉腋;雄球花成荑花序狀,雄蕊多數,各有2花藥;雌球花有長梗,梗端常分兩叉(稀3~5叉),叉端生1盤狀珠托的胚珠,常1個胚珠發育成發育種子。種子核果狀,具長梗,下垂,橢圓形、長圓狀倒卵形、卵圓形或近球形,長2.5~3.5厘米,直徑1.5~2厘米;假種皮肉質,被白粉,成熟時淡黃色或橙黃色;種皮骨質,白色,常具2(稀3)縱棱;內種皮膜質,淡紅褐色地理分布:野生狀態的銀杏僅見於浙江西天目山,約居北緯30°20′,東經119°25′,散見於海拔300~1100米的闊葉林內和山穀中。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野生關態的銀杏分布於亞熱帶季風區,水熱條件比交優越。年平均溫15℃,極端最低溫可達~10.6℃,年降水量1500~1800毫米,全年霧日可在248天。土壤為黃或黃棕壤,pH值5~6。角杏壽命長,我國有3000年以上的古樹。初期生長較慢,萌蘖性強。雌株一般20年左右開始結實,500年生的大樹仍能正常結實。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動展葉,4月上旬至中旬開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葉。

保護價值:銀杏為銀杏科唯一生存的種類,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又是珍貴的用材和幹果樹種,由於具有許多原始性狀,對研究裸子植物係統發育,古植物區係、古地理及第四紀冰四氣候有重要價值。葉形奇特而古雅,是優美的庭園觀賞樹。對煙塵和二氧化硫有特殘的抵抗能力,為優良的抗汙染樹種。種子作幹果。葉、種子還可作藥用。

保護措施:浙江省西天目山為我國自然保護區之一,區內野生狀態的銀杏應嚴禁采伐,對海拔1000米陡峭壁處一株由莖,幹基部再生樹幹的“五代同堂”古銀杏,已壘石加固。全國各地零星的銀杏古樹,亦應加強保護護;許多省區已有栽培。

栽培要點:實在繁殖。種胚有體眠現象,冬季或層積後早春播種。待苗高1米以上即可栽植。作行道樹宜選用雄株。亦可用扡插及分蘖法繁殖。為促進提早結實、和培育良種無性係,可用芽接或枝接法繁殖。

長白鬆

長白鬆

現狀:漸危種。又名美人鬆,僅零散分布於長白山北坡。由於未嚴加保護,在二道白河沿岸攻生的小片純林,逐年遭到破壞,分布區日益散小。

形態特證常綠喬木,高25~32米,胸徑25~100厘米;下部樹皮淡黃褐色至暗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鱗片,中上部樹皮淡褐黃色到金黃色,裂成薄鱗片狀脫落;冬芽卵圓形,有樹脂,芽鱗紅褐色;一年生枝淺褐綠色或淡黃褐色,無毛,3年生枝灰褐色。針葉2針一束,較粗硬,稍扭曲,微扁,長4~9厘米,寬1~1.2(~2)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兩麵有氣孔線,樹脂道4~8個,邊生,稀1~2個中生,基部有宿存的葉鞘。雌球花暗紫紅色,幼果淡褐色,有梗,下垂。球果錐狀卵圓形,長4~5厘米,直徑3~4.5厘米,成熟時淡褐灰色;鱗盾多少隆起,鱗臍突起,具短刺;種子長卵圓形或倒卵圓形,微扁,灰褐色至灰黑色,種翅有關節,長1.5~2厘米。

地理分布:長白鬆天然分布區很狹窄,隻見於吉林省安圖縣長白山北坡,海拔700~1600米的二道白河與三道白河沿岸的狹長地段,尚存小片純林及散生林木。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長白鬆分布區的氣候溫涼,濕度大,積雪時間長。年平均溫4.4℃,1月份平均溫~15℃~~18℃,7月份平均溫20~22℃以上,極端最高溫37.5℃,極端最低溫~40℃左右;年降水量600~1340毫米,相對濕度70%以上,無霜期90~100天。土壤為發育在火山灰土上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及山地棕色針葉森林土,二氧化矽(Sio2)粉沫含量大,腐殖質含量少,保水性能低而透水性能強,pH值4.7~6.2。長白鬆為陽性樹種,根係深長,可耐一定幹旱,在海拔較低的地帶常組成小塊純林,在海拔1300米以上常與紅鬆、紅皮雲杉、長白魚鱗雲杉臭冷杉、黃花落葉鬆等樹種組成混交林。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球果翌年8月中旬成熟,結實間隔期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