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玉龍蕨寬葉水韭(3 / 3)

保護價值:長白鬆是歐洲赤鬆分布最東的一個地理變種,僅分布於長白山北坡,對研究鬆屬地理分布,種的變異與演化有一定的意義。是該地區針葉樹中較好的造林樹種,樹態美觀,又適作城市綠化樹。

保護措施:長白鬆分布地區已劃分保護區,並列為重點保護樹種,今後應促進天然更新,提高母樹結實率,采種、育苗,擴大其造林麵積。目前哈爾濱、白城、沈陽等地均已引種栽培,長勢良好。

栽培要點:種子繁殖。長白鬆種子既可秋采春播,也可在低溫幹燥條件下長期保存。播種前要消毒、催芽,條播或散播,播種後7天出土,出苗後要預防立枯病。在高生長速生期結束前,要注意灌溉。2年既可出圃造林。避免營造純林。

長葉雲杉

長葉雲杉

現狀:稀有種。本種為喜馬拉雅地區特有的針葉樹種之一,在我國僅產西藏吉隆的局部地區,數量極少,應嚴加保護。

形態特征:常綠大喬木,高達50米,胸徑達1米以上。樹皮淡褐灰色,具淺溝和圓形或近方形的裂片;枝下垂;小枝具凸起的葉枕,基部有宿存的芽鱗,1年生枝淡褐色或淺灰色,有光澤,無毛;冬芽紡錘形或卵圓形,芽鱗淡紅褐色,先端多少開展。葉輻射狀伸展,內曲,前伸,鑽形,細長,長3~5厘米,深綠色,先端漸窄成銳利的角質尖頭,橫切麵菱形,通常高大於寬,每邊有2~5條氣孔線。球果下垂,圓柱形,兩端漸窄,長12~18厘米,直徑4~5厘米,成熟前綠色,熟時褐色;種鱗平滑,有光澤,質厚,寬倒卵形,長約3厘米,寬2~4厘米,先端圓而全緣,基部漸窄;苞鱗短小,長3~5毫米;種子長約5毫米,暗褐色,種翅膜質,長1.5~2厘米,寬約8毫米。

地理分布:在我國僅分布於西藏南部吉隆縣吉隆村,魯嗄村以及衝色村一帶,所在地海拔2400~3200米。泥泊爾至阿富汁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本種分布區氣候特別是夏溫冬涼,四季分明,冬季有一定的雪被,生長季節要求有足夠的濕度,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達70%,土壤為山地棕壤,呈酸性反應。長葉雲杉根係發達,具有耐寒、耐旱和抗強風的特性,同時,也具有較強的耐陰性。常與喬鬆和高山櫟混生。花期5~6月,球果10月成熟。

保護價值:長葉雲杉在我國境內為近期發現,其葉較其他雲杉長1~3倍,球果粗大,對研究植物區係及雲杉屬分類,分布均有學校意義。材質優良,適在西藏南部種植。

保護措施:的長葉雲杉發現後,已被吉隆縣列為重點保護樹各之一。因更新比較困難,應采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並可選為西藏南部山區的造林樹種。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已作了繁殖試驗,效果良好;國內有關植物園也應開展引種栽培。

栽培要點:選擇與其立地條件相似的山區建立苗圃,用種子育苗,然後移植;在幼苗和幼樹時,要提供具有足夠的陰濕條件。

海南油杉

現狀:瀕危種。海南油杉為海南特有的珍稀樹種。分布區杉狹小,林木株數亦甚少,急需加強保護,大力育苗、造林,以免滅絕。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2米;樹皮灰黃色或灰黃褐色,粗糙,不規則縱裂;小枝無毛;冬芽卵圓形,芽鱗多數,宿存於小枝基部呈鞘狀。葉輻射狀散生,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微彎或直,長5~8(~14)厘米,寬3~4(~9)毫米,先端的尖而鈍,基部楔形,具短柄,兩麵中脈隆起,上麵沿中脈兩側各有4~8條氣孔線,下麵有兩條灰綠色氣孔帶。雄球花5~8個簇生枝頂或葉腋,雌球花單生側枝頂端。球果直立,圓柱形,長14~18厘米,徑約7厘米;中部種鱗斜方形或斜方狀卵形,長約4厘米,寬2.5~3厘米,鱗背露出部分無毛,先端鈍或微凹,微反曲;苞鱗長藥為種鱗的一半,中下部微窄縮,上部近圓形,先端不明顯三裂,中裂窄三角狀,長約2.5毫米,側裂鈍圓;種子近三角狀橢圓形,長14~16毫米,種翅厚膜質,中下部較寬,寬約13~14毫米,與種鱗幾等長,先端鈍。

地理分布:分布區極為狹窄,目前僅見於海南西部昌江縣雅加大嶺周圍的山頂或山坡上部,海拔高1150~1350米。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海南油杉產地位於熱帶季風區的壩王嶺,瀕臨南海;但處在海南西部背風麵低平地方,氣候幹熱,而中山上較為涼濕。年平均溫約18℃,年降水量1797毫米,5~10月為濕季,11~4月為幹季,但地處霧線以上,相對濕度大,而常風較強。土壤為山地黃壤,深厚,地表枯枝落葉層較厚。常與陸均鬆、樂東擬單性木蘭和油丹、雅加鬆等混生。為陽性樹種,在林內天然更新不良,幼苗、幼樹不多見。1~2月開花,翌年冬季球果成熟。

保護價值:海南油杉為油杉屬分布最南的種類,對於研究油杉屬地理分布及海南島植物區係有一定的價值。木材紋理直,結構細,為建築、家具、船艙、麵板等良材;樹形優雅美觀,可作庭園綠化樹種。

保護措施:應將海南油杉原產地劃為禁伐林或建立保護點,嚴禁砍伐。有關科研、生產單位應采種育苗,擴大栽培。

栽培要點:種子繁殖。栽培法參照本屬其它種類。

陸均鬆

現狀:漸危種。陸均海南熱帶山地雨林較的成分,在我國的分布區很窄。由於20多年過度伐,資源受到極大破壞,森林麵積越來越小。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達30餘米,胸徑1.5米;樹皮灰褐色或灰黃褐色,略粗糙,片狀脫落;大枝輪生,小枝下垂。葉排列緊密,下延生長,二型:幼樹或萌發枝和營養枝的葉較長,鐮狀針形,長1.5~2厘米,先端漸尖;成齡樹或果枝上的葉較短,鑽形或鱗狀鑽形,長3~5毫米,向內彎曲,背麵有脊,先端鈍尖。雌雄異株,雄球花狀,生於小枝上部葉腋,長8~11毫米;雌球花單生小枝端或近頂端,基部有數枚苞片,無梗,胚珠單生於杯狀珠托之上。種子堅果狀,卵圓形,橫臥於肉質杯狀的假種皮之上,長4~5毫米,成熟時假種皮紅色。

地理分布:在我國分布於海南中部以南山區,即樂東尖峰嶺、卡法嶺,瓊中五指山黎母嶺,白沙鸚歌嶺,陵水吊羅山,崖縣抱龍嶺等。生於海拔300~1700米地帶的山坡,700~1100米分布較多。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位於北熱帶,氣候溫暖潮濕,雨量充沛,年平均溫16~23℃,極端達0℃,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相對濕度約在80%以上,在高海拔山地常有雲霧籠罩。土壤主要為山地黃壤,海拔低處為赤紅壤,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陽性樹種,根係發達,粗大的側根沿地表伸展,抗風力強。陸均鬆為海南山地雨林的標誌種,較常見的伴生種有海南蕈樹、竹葉青岡、五列木等。而在平緩寬闊的山脊上有時也出現小片陸均鬆單純林。4~5月開花,10~11月種子成熟。

保護價值:陸均鬆為該屬植物分布於我國的唯一代表種類,對研究我國熱帶森林的起源及其區係有科學意義。木材結構細致,材質堅重,為高級建築、家具以及膠合板、船舶、車輛、細木工等良材。生長快,可作漲南島山地的造林樹種。

保護措施:在主要產地的尖峰嶺已建立保護區,近年來采取了人工更新及促進天然更新的措施。為了進一步保護好現有天然資源,建議在東南部吊羅山林區設立禁伐林。對遭受破壞的殘存林分應加強管理。

栽培要點:種子繁殖。當杯狀假種皮由青色轉為褐紅色或紅色時,可采收種子,稍陰幹後即可播種。播前用40~50℃溫水浸種24小時,播後30~40天開始發芽,注意防止立枯病。高達40厘米的一年半生苗即可造林。幼林撫育時,需保留部分天然伴生植物做庇蔭。亦可試行扡插繁殖法。

金邊五彩

金邊五彩是多年生的草本觀葉植物。葉片厚硬帶革質,具有油亮的光澤,葉緣和葉中央鑲嵌有黃白色的條紋。成苗有20片葉左右,呈放射形長出。葉長20~25cm,株高18~20cm。開花時,莖部逐漸呈現桃紅色。它和七彩菠蘿形態相似。

金邊五彩葉片色彩明快,喜高溫的環境,較耐濕,也較耐旱,在室內放在明亮的窗邊,更能表現葉色。溫室培養,應放在透光度好的地方,過於陰暗會使葉片缺少光澤。植株宜種在通氣、排水良好的腐葉土、樹蕨碎片混合的培養土中。生長季節要保持盆土濕潤。冬天溫度低,盆中不要貯水,以利於越冬。

花後要提供充足肥料以供母株分芽,提高繁殖能力。肥料以液肥為好。葉片基部具有貯藏和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夏季一般會從基部長出一個或幾個蘖芽。蘖芽長出6片葉後應切下,扡插於插床中,20天後生根,40天即可上盆。耐寒力較強,不低於4℃就能越冬。冬天溫度如果能保持在20℃以上,則常年可以生長。

金邊五彩,葉片剛直,色彩鮮豔,終年不褪,是很好的觀葉植物。可群植於花槽中或與七彩菠蘿交錯放置。也適合於桌台、花架盆放。

觀光木

觀光木是木蘭科中較進化種類,對木蘭科的分類係統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其木材結構細致,紋理直,易加工,是高檔家具和木器的優良木材。觀光木的花芳香、美麗,是園林綠化重要樹種。因此,被定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本種為常綠喬木,樹高達30米,胸徑達2米。樹皮灰褐色,具深皺紋。葉互生,橢圓形,長7~17厘米,上麵中脈凹,被柔毛,下麵被黃棕色糙毛。花單生葉腋,芳香,淡黃白色,具紅色斑點。花被片9~10片,狹倒卵狀橢圓形,外輪較大,長17~20毫米,向內較小。雄蕊30~45枚,花絲紅色,藥側向開裂。雌蕊10~12枚,較短,埋於雄蕊群中。聚合果長橢圓形,長10~14厘米,直徑8~9厘米,成熟時暗紫色,具黃色皮孔。種子橢圓形,長14~16毫米。

本種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湖南、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屬於熱帶到中亞熱帶南部地區。在這些地區氣溫高,降水量大,是其生境的主要特征。本種開花後落花落果嚴重,因此自然更新困難。對本種的保護應著重在開花、結種、種子出芽和幼苗成長等環節上,促進其自然更新。同時應加強易地引種栽培,擴大園林綠化的引種。

叉葉蘇鐵

叉葉蘇鐵

現狀:涉危種。叉葉蘇鐵在我國僅零星分布於廣西龍州及雲南彌勒的局部石灰岩地區,由於森林亂砍濫伐,生境遭受破壞,種群陸續減少,又因群眾采挖,已處於瀕危境地,急待保護。

形態特征:常綠棕櫚狀植物,樹幹圓柱形,高達4米。葉螺旋狀排列,羽狀全裂,長2~3米,葉柄兩側具短刺;羽處叉狀分裂;裂片線狀披針形,邊緣波狀,長20~30厘米,寬2~3厘米,幼樹被白粉,後呈深綠色,有光澤,先端鈍,基部不對稱。小孢子葉球圓柱形,長15~18厘米,直徑約4厘米,梗長3厘米,粗1.5厘米;小孢子葉近匙形或寬楔形,黃色,邊緣桔黃色,長1~1.8厘米,寬約8毫米,頂部有絨毛,圓或有短頭,下麵有多數3~4枚聚合而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葉桔黃色,長約8厘米,下部長柄狀,上部菱狀倒卵形,寬約3.5厘米,篦齒狀分裂,裂片鑽形,長1.5~2厘米,在其下方兩則生有1~4個近圓形、被絨毛的胚珠。種子成熟時黃色,長約2.5厘米。

地理分布:分布於廣西龍州、大新、崇左及雲南彌勒,生於海拔130~175米。越南北部也有。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位於熱帶北部季風區。年平均溫22℃,1月平均溫14℃,極端最低溫常年在0℃以上,偶在特大寒潮南下年分可下達-3℃,7月平均溫28.1℃;年降水量1350毫米,集中於5~9月,占年雨量75%以上;年平均相對濕度81%。叉葉蘇鐵為喜鈣植物,通常生長在石灰岩低峰叢石山中下部,土壤為石灰岩土,中性至微堿性反應,較肥沃濕潤。主要伴生植物有蜆木、東京桐、海芋等。

保護價值:分布範圍極窄,植株稀少,羽片叉狀分裂,為蘇鐵屬植物中所罕見,對保護物種和研究蘇鐵屬分類有一定的科研意義。葉叢終年翠綠,可作綠化觀賞。

保護措施:廣西龍州石山區已建立崗保護區,應在種群較多地點嚴加保護,促進其天然更新,並進行栽培,大量繁殖。

栽培要點:一般采用分蘖,切幹或種子繁殖。分蘖繁殖時,應從老樹幹基部周圍切取分蘖,種在肥沃濕潤的腐殖土中,放半陰處。也有將幹部切成片段,埋土中,使幹部四周發生新芽,再行分栽。種子壽命短,采後應即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