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瀕危種。百山祖冷杉係近年來在我國東部中亞熱帶首次發現的冷杉屬植物。由於當地群眾有燒墾的習慣,自然植被多被燒毀,分布範圍狹窄。加以本種開花結實的周期長,天然更新能力弱。目前在自然分布區僅存林木五株,其中一株衰弱,一株生長不良。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具平展、輪生的枝條,高17米,胸徑達80厘米;樹皮灰黃色,不規則塊狀開裂;小枝對生,1年生枝淡黃色或灰黃色,無毛或凹槽中有疏毛;冬芽卵圓形,有樹脂,芽鱗淡黃褐色,宿存。葉螺旋狀排列,在小枝上麵輻射伸展或不規則兩列,中央的葉較短,小枝下麵的葉梳狀,線形,長1~4.2厘米,寬2.5~3.5毫米,先端有凹下,下麵有兩條白色氣孔帶,樹脂道2個,邊生或近邊生。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於去年生枝葉腋;雄球花下垂;雌球花下垂;雌球花直立,有多數螺旋狀排列的球鱗與苞鱗,苞鱗大,每一珠鱗的腹麵基部有2枚胚珠。球果直立,圓柱形,有短梗,長7~12厘米,直徑3.5~4厘米,成熟時淡褐色或淡褐黃色;種鱗扇狀四邊形,長1.8~2.5厘米,寬2.5~3厘米;苞鱗窄,長1.6~2.3厘米,中部收縮,上部圓,寬7~8毫米,先端露出,反曲,具突起的短刺狀;成熟後種鱗、苞鱗從宿
存的中軸上脫落;種子倒三角形,長約1厘米,具寬闊的膜質種翅,種翅倒三角形,長1.6~2.2厘米,寬9~12毫米。
地理分布:僅分布於浙江南部慶元縣百山祖南坡海拔約1700米的林中。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百山祖冷杉產地位於東部亞熱帶高山地區,氣候特點是溫度低,濕度大,降水多,雲霧重。年平均溫8~9℃,極端最低~15℃;年降水量達2300毫米,相對濕度92%。成土母質多為凝灰岩、流紋岩之風化物,土壤為黃棕壤,呈酸性,pH值4.5,有機質含量3.5%。自然植被為落葉闊葉林,伴生植物主要有亮葉水青岡,林下木為百山祖玉山竹和華赤竹。本種幼樹極耐陰,但生長不良。大樹枝條常向光麵屈曲。結實周期4~5年,多數種字發育不良,5月開花,11月球果成熟。
保護價值:百山祖冷杉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殘遺植物,是蘇、浙、皖、閩等省唯一生存至今的冷杉屬中的珍稀物種,對研究植物區係和氣候變遷等方麵有較重要的學術意義。
保護措施:目前已由當地林場負責保護。近年為拯救這一樹種免於滅絕,有關方麵正在探索繁殖措施。
栽培要點:因種源缺乏,慶元縣林業部門,先用插條繁殖保存率很低,此後選擇以日本冷杉Abiesfirma為砧木進行枝接,用髓心形層對接法、圍土劈接、靠接均獲成功。杭州植物園也進行了嫁接法繁殖,保存了部分幼苗。
長葉竹柏
現狀:漸危種。長葉竹柏是我國熱帶和亞熱帶的珍稀樹種,除個別地區分布較集中外,多為零星散生,由於長期砍伐而不保護、種種植,現存資源甚少。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20~30米,胸50~70厘米;樹幹通直,樹皮褐色,平滑,薄片狀脫落;小枝樹生,灰褐色。葉交叉對生,質地厚,革質,寬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無中脈,有多數並列細脈,長8~18厘米,寬2.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窄成扁平短柄,上麵深綠色,有光澤,下麵有多條氣孔線。雌雄異株,雄球花狀,常3~6穗簇生葉腋,有數枚苞片,上部苞腋著生1或2~3個胚株,僅一枚發育成種子,苞片不變成肉質種托。種子核果狀,圓球形,為肉質假種皮所包,徑1.5~1.8厘米;梗長2.3~2.8厘米。
地理分布:分布於廣東高要、龍門、增城,海南跺羅山、壩王嶺、尖峰嶺、黎母嶺,廣西合浦,雲南蒙自、屏邊等地。生於海拔800~900米的山地林中。越南、柬浦寨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較廣,水熱條件差異大,年平均溫18~25℃,1月平均溫6~20℃以上,極端最低溫在海南為4℃以上,在內陸可低至~1℃或更低;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為中性偏陰樹種,散生於山地雨林常綠闊葉林中,在林冠蔽下能正常生長,結實較多,種子發芽力強,林下生苗生長旺盛。土壤為山地赤紅壤或山地黃壤,pH值5.5~7.0。以在深厚、疏鬆、濕潤、多腐殖質的砂壤土或輕粘土上,生長較為迅速。幼齡時生長緩慢,5年生以後逐漸加快,30年生達到最高峰,此後生長逐漸減慢。定植後20年結實。主根直而明顯,側根短小,集中於根頸下25厘米處,細根少,常具根瘤。3~4月開花,10~11月種子成熟。
保護價值:木材紋理直,結構細而均勻,材質較軟輕,切麵光滑,不開裂、不變形。為高級建築、上等家俱、樂器、器具、雕刻等用材;種子含油量30%,為不幹性油;樹形美觀,可為庭園綠化樹種。
保護措施:除海南尖峰嶺等自然保護區應加強對本樹種愛護外,建議將廣東龍門縣南昆山林區的長葉竹柏林劃為保護林,並擴大造林麵積,使其種質資源得到保護和發展。
栽培要點:當種子假種皮呈藍紫色時即可采種,不宜曝曬和久藏,應隨采隨播或沙藏至翌年3月播種。播後20天左右始發芽,優質種子的發芽率90%以上。幼苗出土後,要遮蔭。兩年苗高80~100厘米即可出圃。也可用大營養袋育苗,生長更快。或於春季采用嫩枝扡插。造林地宜選在陰坡或半陰坡、空氣濕度較大、土壤肥厚的砂壤土上。以雨季造林為宜。
最具有標致性的植物及價值
最著名的滅蟲植物
夏夜裏,蚊蟲嗡嗡,常攪得你不能入眠。掛一頂蚊帳,又使人憋氣。如果臨睡前點一盤蚊香,那嫋嫋上升的青煙,就會使蚊蟲暈頭轉向,倒栽蔥似地跌落下來,一命嗚呼。你便可以睡一個酣甜美覺。
為什麼蚊香能殺滅蚊蟲?原來,它裏麵含有除蟲菊的成分。除蟲菊在其花朵中含有0.6~1.3%的除蟲菊素和灰菊素,除蟲菊素又稱除蟲菊酯,是一種無色的粘稠的油狀液體,當蚊蟲接觸之後,就會神經麻痹,中毒而死亡。
除蟲菊不僅可以除滅蚊蟲,而且可殺滅農作物和林木、果樹的害蟲。它和煙草、毒魚藤合稱為“三大植物性農藥”。在夏秋之間,把即將開放的除蟲菊花朵采摘下來,陰幹後磨粉,過120~150目的篩子。每斤除蟲菊粉加200~300倍的水,並酌加肥皂做成懸浮液,攪勻後噴灑,可以防治農業上的多種害蟲。即使把除蟲菊草整個浸泡在20倍的水中,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如果把50%的除蟲菊粉,48%的榆樹皮粉,1%的萘酚,1%的色粉配在一起,再加入一定量的水調成糊狀,就可製成蚊香。
除蟲菊是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約有半米高,從莖的基部抽出許多深裂的羽狀的綠葉,在綠葉之中簇擁著野菊似的頭狀花序,花序的中央長著黃色的細管狀的花朵,外周鑲著一圈潔白的舌狀花瓣。看起來,淡雅而別致。
除蟲菊的繁殖並不困難,用種子、扡插或分株都可。它喜歡排水良好、肥厚的沙質壤土,如果在比較優越的環境條件下,它可以健壯生長,而且除蟲菊素的含量亦高。
除蟲菊對蜈蚣、魚、蛙、蛇等動物也有毒麻作用,但對人畜無害。因此使用安全,不汙染環境,是理想的殺蟲劑。除蟲菊還可藥用,有治療疥癬之功效。
品質最好的纖維植物
在各種植物纖維中,苧麻纖維品質最好。它的纖維細胞最長,達620毫米,而且堅韌,富有光澤,染色鮮豔,不容易褪色。純紡或混紡成各種粗細布料,既美觀又耐用。苧麻纖維的抗張力強度要比棉花高8~9倍,可以做飛機翼布、降落傘的原料以及製造帆布、航空用的繩索、手榴彈拉線、麻線等各種繩索。苧麻纖維在浸濕的時候,強度特別增大,吸收和發散水分快,而且具有耐腐、不易發黴的特性,是製造防雨布、魚網等的好材料。苧麻纖維散熱也快,不容易傳電,因此,可以做輪胎的內襯,電線的包皮,機器的傳動帶等。
我國栽培苧麻曆史悠久,從唐朝的時候已經能充分利用苧麻纖維。現在我國的苧麻,不論是栽培麵積還是總產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最凶猛的植物
世界上能吃動物的植物,約500多種,但絕大多數隻能吃些細小的昆蟲。可是,生長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一種樹,名叫奠柏,它居然能把人吃掉,真是世界上最凶猛的樹了。
這種樹長著許多柔軟的枝條,如果人不小心,觸動了樹,那些枝條馬上就象蛇一樣把人卷住,而且越卷越緊,人就脫不了身。這時樹上很快就會分泌一種液汁,人粘著了就慢慢被“消化”掉了。當地人已掌握了它的“脾氣”,隻要先用魚去喂它。等它吃飽後,懶得動了,就趕快去采集它的樹汁。因為這樹液是製藥的寶貴原料。奠柏雖然凶猛,但終究鬥不過人,最後還得乖乖的被人們利用。
最奇妙的吃蟲植物
吃動物的植物,全世界有500多種,其中豬籠草的捕蟲器最精巧複雜。
豬籠草大多數生長在印度洋群島、馬達加斯加、斯裏蘭卡、印度尼西亞等潮濕熱帶森林裏,我國廣東、雲南等省也有這種植物。
豬籠草吃蟲,全靠它奇特的葉子。它的葉片中脈伸出去變成卷須,可以攀附著別的東西向上升。卷的頂部生出一個囊狀物,好象奶瓶子一樣,口上有一個蓋,能開也能關。瓶口邊緣向內卷,瓶內有半瓶子水液。瓶口內壁能分泌又甜又香的蜜汁,貪吃的小昆蟲聞到香味就會爬過去吃蜜。也許就在它們吃得正得意的時候,腳下突然一滑,一頭栽到瓶中,被水液粘住了,再也無法逃命。於是豬籠草得到了一頓美餐。
其它吃蟲植物如茅膏菜、毛氈苔、捕蠅草等,雖然也能捕捉昆蟲,但它們的捕蟲工具,遠不及豬籠草的精巧複雜。
感覺最靈敏的植物
一隻蚊子叮在馬身上,馬會搖頭擺尾驅趕蚊子。這是因為動物有靈敏的感覺。
植物有沒有感覺呢?你看,夏天的早晨,向日葵露出笑臉,迎接東方初升的朝陽;傍晚,太陽下山了,它又麵向西方,跟太陽告別。它從早到晚跟著太陽轉來轉去。合歡的小葉子一見到陽光就舒展開來,到了夜幕降臨的時候,又自動閉合起來。把一盆含苞欲放的鬱金香,從比較冷的地方移到溫暖的地方,幾分鍾內就會盛開。這說明,植物受到光、溫度等刺激後,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
如果你用手輕輕碰一下含羞草,它的葉子會很快閉合。觸動它的力量大一些,它連枝帶葉都會下垂。有人研究過,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後0.08秒鍾內,葉子就會合攏,而且受到的刺激還能傳導到別處,傳導的速度最快每秒鍾達10厘米。在印度有一種植物,人和動物一走近它,它就立即把葉子卷起來。即使你步子很輕,它也能銳敏地感覺到。
感覺最靈敏的要算那些"吃"蟲植物。達爾文曾經作過一次試驗,他把一段長11毫米的細頭發絲,放在毛氈苔的葉子上,葉子上的絨毛也能立即感覺到,馬上卷曲起來把頭發按住。還有人把0.000003毫克的碳酸銨(一種含氮的肥料)滴在毛氈苔的絨毛上,它也能立刻感覺到。這樣微小的重量,人和一般動物是無論如何感覺不到的。這可是感覺最靈敏的植物了。
生命力最頑強的植物
地衣
植物世界中,數地衣的生命力最頑強。據試驗,地衣在攝氏零下273度的低溫下還能生長,在真空條件下放置6年還保持活力,在比沸水溫度高一倍的溫度下也能生存。因此無論沙漠、南極、北極,甚至大海龜的背上它都能生長。
地衣為什麼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人們經過長期研究,終於找到了“謎底”。原來地衣不是一種單純的植物,它是由兩類植物“合夥”組成,一類是真菌,另一類是藻類。真菌吸收水分和無機物的本領很大,藻類具有葉綠素,它以真菌吸收的水份、無機物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作原料,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製成養料,與真菌共同享受。這種緊密的合作,就是地衣有如此頑強生命力之秘密。
含維生素C最多的植物
維生素C又叫抗壞血酸,是維持人體正常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它能使人筋骨強健,提高人體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
有些兒童吃飯的時候,專挑葷菜吃,素菜不沾邊,這樣日子久了,齒齦會出血,呼氣有臭味,貧血、氣管炎等病也跟著發生。這主要是缺乏維生素C所引起的。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每天需要維生素C50~100毫克,幼兒30~50毫克,喂奶婦女150毫克。
人體內的維生素C,主要是從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取得的。由於維生素C在身體內不能積累,所以我們每天都需要吃適量的蔬菜和水果。一般葉菜類和酸味濃的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比較多。如果按照100克鮮品計算,白菜、油菜、香菜、菠菜、芹菜、莧菜、蕹菜、菜苔等含30~60毫克,豌豆、豇豆、蘿卜、芥菜、苤藍、黃瓜、番茄等有40~50毫克,而苦瓜、青椒、香椿、鮮雪裏蕻等能達到60~90毫克;水果中柑桔類、荔枝、芒果、草莓等25~50毫克,紅果80毫克,棗子以及野果中的中華獼猴桃、軟棗獼猴桃、狗棗獼猴桃等200~400毫克,玫瑰和沙棘等500~700毫克。含維生素C最多的是刺梨,每100克中含量達1500毫克。
商品價格高的食品,維生素C的含量不一定高。例如蘋果、梨、葡萄是3~5毫克,而心裏美蘿卜卻是34毫克;蔬菜類的大蒜和韭黃不足16毫克,而青蒜則達77毫克。
維生素C不耐高溫,在70℃以上時部分維生素C就會受到破壞。因此,蔬菜炒煮時間不宜太長。
含蛋白質最多的植物
螺旋藍藻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對糧食的需要量也不斷增長。
近二三十年來,人們主要是靠推廣良種、施用化肥、噴灑農藥、耕作機械化、改善灌溉係統等辦法來提高糧食產量的,但是這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等物質。同時產量的提高,在一定條件下總有個限度。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地球上豐富的植物資源,增加食物的品種,同時提高食物的質量,以不斷滿足人類的需要。
小球藻人們是熟悉的,它是一種綠藻,繁殖能力很強。它能利用太陽光製造大量的蛋白質,一般含蛋白質50%,超過牛肉、大豆等高蛋白質食物,所以營養價值很高。
螺旋藍藻的蛋白質含量比小球藻還要高,是已被發現的含蛋白質最高的植物。螺旋藻的個體比小球藻大100倍,蛋白質含量竟達68%,是瘦肉的3倍多,半肥半瘦豬肉的8倍多。所以,螺旋藍藻是未來大有希望的食物之一。
最能貯水的草本植物
茫茫的沙漠中,氣候特別幹燥炎熱,一年的降雨量很少,一般不超過二十五毫米,有的地方甚至整年不下雨。
生長在這些地區的植物,對於幹旱有很大的適應能力。有“沙漠英雄花”美名的仙人掌,就有驚人的忍受幹旱的能力,這是因為它有特殊的貯存水分的本領。特別是墨西哥沙漠中的巨柱仙人掌,長得象一根分叉的大柱子,通常有六七層樓那樣高,粗得一個人抱不攏。有趣的是在它那巨大的身軀裏,竟貯存著一噸以上的水。當地過路人常常砍開這種仙人掌,取水解渴,喝個痛快。草本植物裏的蘆薈、龍舌蘭、四季海棠等,它們都有貯存水分的本領,可是沒有一種能象巨柱仙人掌那樣,貯存這麼多的水分。巨柱仙人掌的確是最能貯水的草本植物。
為了適應幹旱的沙漠環境,巨柱仙人掌的葉子已經退化成針刺,這樣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它有著又深又廣的根係,稍有一點雨水,就大量吸收。它的莖生得厚厚的,因此能貯得住大量的水分,成了個小水庫。這些,就是巨柱仙人掌能大量貯水的秘密。
貯水本領最大的樹
南美洲的草原上,有一種紡錘樹,身軀很象一個大蘿卜,不過要比蘿卜大上不知多少倍。這種樹高可達30米,四五層的樓房隻有它一半高。它的樹幹兩頭細中間粗,最粗的地方直徑達5米,通火車的隧道隻能勉強容納下它那放倒的身軀。紡錘樹的上端有少數生葉子的枝條。遠遠看去,這種樹又象一個插著枝條的花瓶,因此又叫瓶子樹。
紡錘樹的樹莖內可貯存兩噸多的水,旱季時,人們常砍棵紡錘樹作為飲水的來源。若以每人平均每天飲水6斤計算,砍一棵紡錘樹幾乎可供四口之家飲用半年。世界上再沒有比紡錘樹更能貯存水的木本植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