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學習解放軍並不是我們的專利,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一家著名企業專門組織管理人員到福建“古田會議”舊址,學習當年紅軍艱苦創業精神。美國企業也非常推崇紅軍的長征精神,美國軍隊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明確提出“向解放軍學習”,並在內部管理方麵,直接從解放軍管理理念中吸取營養。
另外,縱觀我們中國企業發展史,可以發現,許多優秀的企業家中,許多人都出身於解放軍。例如,聯想的柳傳誌、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華潤集團的寧高寧、萬科的王石、華遠的任誌強、廣廈集團的孫廣信、科龍的潘寧、杉杉的鄭永剛、宅急送的陳平等等。根據2004年底的統計報表,以營業額計,中國排名前500名企業中,有著軍人背景的總裁、副總裁就有200人之多!
縱觀解放軍80年,曆史證明,這個組織之所以成為最有效率的組織,根本原因在於它具有:堅定的信念,旺盛的意誌,壓倒一切敵人的亮劍精神,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強有力的、不打折扣的執行力等等,這是她的效率之魂。
二、執行的目標:追求勝利
勝利才是硬道理。軍隊的任務不是去作戰,而是去獲勝。一個團隊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是勝利!這是團隊取得生存權和發展權的最根本手段,也是唯一手段。
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臨危受命,組成戰時內閣。他在就職演說中說:“你會問,什麼是我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勝利!不惜一切代價,不畏任何恐怖,去爭取勝利!盡管前途險惡,也要奪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沒有一切!”
毛澤東也曾經說過:“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解放軍就是毛澤東“勝利思維”最優秀的執行者和實踐者。解放軍的任務不是去作戰,而是去獲勝,作戰僅僅是達到勝利目標的一種途徑和方法。
對勝利的渴求讓人產生一種心理能量,勝利思維是一種先進文化,是優秀團隊所必需的意誌衝動。這種能量和意誌衝動,不會因暫時的困難與挫折而減弱,反而會因麵對挑戰和困難而變得更加猛烈和執著。一次勝利,能讓一個人和一個團隊產生更加高漲的激情和信心。
同時,戰爭或者競爭,就是一場爭奪。無論爭奪的是什麼,都必須在取得勝利之後才能得到,失敗者是沒有資格獲得的,甚至還要被剝削很多。隻有不斷勝利,才能贏得生存資源;隻有不斷勝利,才能贏得尊嚴;也隻有不斷勝利,才能奠定基業長青的偉業。中國古人所說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就是這個道理。
曆史早就證明,紅軍的長征並不是一次軍事拉練,是為了求生存而進行的戰略大轉移。在整個長征中,犧牲的人數在10萬人以上!這支軍隊指揮員平均年齡不到25歲,戰士平均年齡不到20歲,14~18歲的戰士至少占40%以上!而裝備簡陋的紅軍所麵對的是裝備了飛機、大炮、坦克等先進武器的、強於自己十倍的敵人!紅軍官兵隻能在整天未見一粒米的情況下,不分晝夜,翻山越嶺,然後還要投入激烈而殘酷的戰鬥,其英勇頑強和不畏犧牲舉世無雙,震驚世界!在整個長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戰士倒下犧牲,紅軍正是始終抱著對勝利的強烈渴望和追求,最終曆盡千難萬險,取得了勝利,成功到達陝北,建立了新根據地。
團隊的使命就是追求結果,而且必須是最好的結果。最終的勝利,就是最好的結果,為了最終的勝利,紅軍甚至放棄了一切。
我們總在講戰略,戰略是什麼?戰略就是知道為了勝利而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於任何團隊和個人,勝利才是硬道理。這不僅是紅軍的智慧,也是我們現代企業和團隊應該具有的智慧。正如傑克·韋爾奇曾說:“盡管我們每一位執行官,都有不同風格、不同方法和不同手段,但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要勝利。所以,最好的事情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