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行之有效的創新在一開始可能並不起眼。”而這不起眼的細節,往往會激發創新的靈感,從而讓一件簡單的事物出現一次超常規的突破,而這個突破很有可能讓這個社會發生大的變革。牛頓從蘋果落地這樣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中,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存在,而如今沒有人能否認這個定律給我們的社會所帶來的巨大變革。杜拉克認為,創新變革不是浮誇,它要做的隻是某件具體的事,有時隻是自己的一個簡單想法。
在我國,許多企業的領導在尋求創新變革時,不管在技術創新還是在管理創新方麵,總習慣於貪大求全,卻很少有“於細微處見精神”的細心和耐心。相反,成功的企業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在談到創新時卻說:“創新不等於高新,創新存在於企業的每一個細節之中。”事實上,海爾集團在細節上創新變革的案例可謂數不勝數,僅公司內部以員工命名的小發明和小創造每年就有幾十項之多,如“雲燕鏡子”“曉玲扳手”“啟明焊槍”“秀鳳衝頭”等。並且這些創新變革已在企業的生產技術等方麵發揮出越來越明顯的作用,而這些創新變革在另一方麵又促進了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雖然每一個細節看上去都很小,但是這兒一個小變化,那兒一個小改進,卻可以創造出完全不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量變會導致質變,那麼如果我們把創新比作是一種“質變”,這種“質變”經過了“量變”的積累,就自然會達成大的變革和創新。
創新讓冷門變熱門
冷門、熱門這兩個詞語如今已經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的生活,從高考時選擇專業,到畢業後選擇工作,我們大多數人都渴望著找到一個熱門的專業、一份熱門的工作。可實際上呢,我們當時有沒有想到如今的熱門能否意味著永遠的熱門?而如今的冷門又能否永遠地冷門下去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如今這個變化如此迅速的社會裏,我們怎麼能期待可以找到永遠熱門的事情呢。那麼,我們想保持成功、想永遠熱門的關鍵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有能力去把如今冷門的東西變成熱門的,這樣我們就學到了創新的能力。有了創新的思維,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讓自己處於熱門的狀態。
林楓大學時讀的是彩色樹種植專業,很多人認為這個專業畢業後同農民也差不了多少。但林楓的選擇更出人意料,從北京畢業後回到浙江老家,他承包了一個苗圃,扡插、嫁接,大規模種植,專門進行日本紅楓、美國紅楓、黑橡膠樹等進口彩色樹的引種,效益驚人。彩色樹在園林綠化中起“畫龍點睛”作用,隨著上海等各大城市打造色彩斑斕的城市綠化,不僅城市公園、大片綠地需要,住宅小區的綠化也缺不了它。甚至私家庭院對彩色樹也孜孜以求。彩色樹需求量扶搖直上,很賣得出價錢。林楓創業兩年,資產已經高達數百萬元。
在我們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並不是有多高的職位、有多少財產、是否從事熱門職業,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實現了我們的價值,是否有所創新,是否為社會留下了有價值的東西。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說自己無愧於這一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才可以有創新的能力,把冷門變成熱門。而所謂的“冷門挖金”,也就是把“冷門變成熱門”,就是人棄我取。隻要取到了對自己有益的“冷門”,就必然可以取得成功。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美國柯林奈特公司的創始人約翰·柯林南是電腦軟件行業中的標新立異者。1968年春天,柯林南在學過電腦軟件之後,認為應該將自己所學回饋社會,於是他決定建立起一個新的事業。他對這個新事業的觀念極為清晰。
第一,他認為在像電腦軟件這種知識密集的行業之中,人可以有特殊的貢獻。因此,他認為他的新公司要盡全力吸引且留住那些能夠創新的人才。
第二,雖然在當時許多人習慣把電腦軟件視為某種稀有的藝術品,可是柯林南卻認為可以像一般商品一樣大量製造,也就是說發展許多基本軟件,以便在進行一項新工作時不必重複先前已熟悉的步驟。就是要發展電腦軟件,使之成為使企業更有生產力的工具,而且不斷進步。
第三,柯林奈特公司設法從那些為自己需要而設計,但又不經營電腦軟件的“尖端客戶”那裏,取得軟件程序和設計,經過處理後再銷售給企業,使兩種價值合二為一得到實現。
在確定了上述新奇但又現實的想法之後,柯林南就聚集了一群致力於美國軟件行業的同事們,開始了他們的新事業。他們的第一項產品是名叫“庫爾普萊特”的程序,一項很容易借由電腦打出報表的程序。很不幸的是,這個程序並不吸引人,而這時公司在銀行的存款隻有500美元,兩天之後又有8500美元的薪水必須交付,根本沒有求援之處。於是柯林南就帶著他那唯一的,而又不成功的產品到市場上重新定位。這一次他把程序改名為“EDP稽查員”,他不但獲得了成功,而且發現並不是幕僚人員才使用電腦,內部和外界的稽查員除了他們所熟悉的簿記員、計算機和書麵記錄外,也得同樣麵對電腦、程序和磁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