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在求職時,在簡曆“有什麼特長”一欄中寫道:“說謊時容易臉紅。”這比起那些自稱“從不說謊”的人來說,要真誠得多。有些特長雖然不偉大、不高貴,但它照樣讓我們受用一生。細化它們,你的自信之苗便會一點點茁壯成長起來。
修煉一項有用的內功
一個想成功的人,沒有學曆、工作經驗並不可怕,隻要有一項特長,有一處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可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擁有其他人不能獲得的東西。然而,我們身邊有相當一部分人在誤區中徘徊,比如一些大學生在校期間,為了考各種各樣的證書、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疲於奔命,畢業後卻始終未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分散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沒有一項驕人的專長。
美國暢銷書榜上有一本《教你如何脫穎而出》,除了製訂計劃、學會放棄的建議外,重點建議人們修煉有用的內功,在某方麵比他人出色。
很多時候,我們都處在兩個極端,要麼對自己要求過高,什麼事情都要去爭做最好,要麼對自己要求過低,對任何成績都無所謂。這兩者都不是最佳的自我要求的尺度,前者讓人過度緊張,壓力過大,後者使人沒有動力,懶懶散散。《教你如何脫穎而出》的建議是:在一個或幾個方麵做到比周圍的人都好。如某門課程、某項運動、某種樂器,甚至可以是一門第二外語,而在其他方麵給自己留有更多的餘地,若是還有精力,不妨追求更好。就像是老人們常說的“一專多能”,培養出一種專長能讓你小有名氣。
堅持做到與眾不同,會讓平凡的人脫穎而出,取得成功;讓自己有所專長,是讓我們由弱變強的重要策略。當然,當我們擁有一項或幾項專長後,還要讓專長有用武之地才好。
話說一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麼?”“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披頭散發。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要想讓自己不貧窮,可能嗎?”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要發揮其專長,就必須適應社會環境需要。如果脫離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的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以便讓專長有“用武之地”,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長。
選對進攻的突破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南卡羅萊那州某報刊登了一篇社論,在其諸多的論點當中,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被稱為“無知的反戰者”。福特針對該言論提出抗議,並訴諸法律,控告該報社誹謗他。
法庭審理該案時,報方委托的辯護律師為證明報社無罪,要求法庭請福特本人到場,以便向陪審團證明他的無知。他問了福特各種問題,無非是為了要用福特本人來證明,他雖然擁有不少製造汽車的相關專業知識,但是對於其他知識,他所知無多。
福特遭到了如下這類問題的炮轟:“科乃迪特·阿諾是誰?”“英國派了多少士兵到美國鎮壓1777年的叛亂?”對於後麵這一問題,福特回答道:“我不知道英國派來士兵的確切人數,但是我曾聽說,派來的人數比生還的多很多。”
最後,福特厭煩了一個接一個的問答。在又一次聽到辯護律師特別不懷好意的題目時,福特就靠過去,伸出手指對著發問的律師說:“如果我真的要回答你剛才提出的傻問題,以及你們從剛才到現在一直在問的那些傻問題,我可以提醒你,我的書桌上有一排電鈕,隻要按一下電鈕,就可以找來幫忙的人。有這些人在我身邊隨時提供給我一些我想得到的知識和信息,我為什麼還要為了能回答你的這些傻問題,而讓自己的腦子裏麵擠滿這些對我來說並無實際意義的知識呢?”
這個回答擊敗了那位辯護律師。法庭上每個人都心知肚明,這個回答不是無知者的答案,而是受過教育者的答案。受過教育的任何人都知道,在需要知識時該上哪裏去取得知識,並且知道如何把知識組織為確切的行動方案。
福特可以借著他的“智囊團”的幫助,隨時隨地地讓所有使他成為全美首富的知識唾手可得,他未必需要自己去掌握這些涉及各個領域的知識。一個人的確應該涉獵淵博的知識,但是每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不可能做到樣樣精通,各個領域的知識都博大精深。其實,隻要挑選一個或幾個你感興趣的項目,認真研究已經足矣。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和才智也是有限的。麵麵俱到者,終將一事無成。有一類人一會兒覺得“我能成為一名偉大的音樂家”;一會兒又認為“辦企業對我來說易如反掌”;一會兒又說“我若涉足政界,準能一舉成功”。請相信,這類人終將隻是業餘的音樂愛好者、破產的工廠主和失敗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