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強國(2 / 3)

這一節是荀子對齊國相國(孟嚐君田文)的一次談話,有一千餘字,雖然不好截做幾節,我也得分六段解說。——頭句中的“說”字是勸說義,即是“說客”的“說”。

1.“處勝人之勢”至“是勝人之道也”,是第一層意思,可翻譯為:處在足以製服別人的權位上,又采用了足以服人的待人之道,但天下並沒有人怨恨他,商湯、周武王就是這樣的人;處在足以製服別人的權位上,但是不采用足以服人的待人之道,結果是盡管他很看重自己擁有整個天下的權位,卻是想做一個平民百姓也不可得,夏桀、商紂就是這樣的人。由此可見,得有足以製服別人的權位,遠遠比不上采用足以服人的待人之道。——“勝人”的字麵義是勝過、製服別人,從結果看就是讓別人服從、歸服自己,但這裏的兩個“勝人”的“情味義”明顯不同,所以我分別譯作“製服別人”和“服人”。注意:講桀紂的那一長句,我是看做一個主從複句的,所以作了如上的理解和翻譯,很有獨創性,就是說,同其他注家的理解和翻譯區別很大,例如,有本書給出的譯文是:“處在能製服別人的權勢地位上,卻不能使用製服別人的辦法,來擁有天下的權勢地位,最後,連想求做個普通的人也辦不到,桀紂就是這樣的人。”

2.接下直到“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句為止,是說:君主和相國,無疑是可以憑借權位來讓人服從自己的人,但一個人隻有對的就說對,錯的就說錯,某人有才能就說他有才能,沒有才能就說他沒有才能,完全不憑自己個人的欲望做決定,總是按可以並存而不互相抵觸的公理和通則行事,那才算是也有了服人之道。現在相國您上能獨得君主的寵信,下能獨攬國家的大權,您擁有足以製服別人的權位自是毫無問題的,但既然如此了,您為何不乘著這足以製服別人的權位,同時實行服人之道,尋覓仁慈忠厚明智通達的君子,把他推薦給王上呢?——這裏有兩處不好講:“是為是”後麵的話同前文是什麼關係?“必以道夫……兼容者”句該如何理解和分析?注家們對此都不做注釋,隻提供顯得很沒有道理又不通順的翻譯。隻看譯文,我這翻譯大概沒有問題,交代出如此理解的根據,則說來話長,我就不詳說了,隻講兩點:①“是為是……兼容者”乃是一個不可拆分的整體,末了的“者”字是起指示這是一個條件分句的作用,所以充當後句主語的“是”字,乃指滿足了此條件的做法。②荀子說上這樣一句,是想委婉地指出:您孟嚐君尚不具有“勝人之道”,亦即未能做到“是為是”等等,故而您在朝廷缺少仁慈忠厚明智通達的君子作為你的幫手。這同時也就為論述下文要說的意思做了鋪墊。注意:“並”通“屏”,除去義;“亶”是誠然、確實的意思。

3.從“與之參國政”起,到“兩者孰足為也”句為止,是對上麵說的意思做推論和發揮,說:(朝中有了這樣的人,)您就可以和他一起參與國家政事,起來端正是非了,那樣的話,國內還有誰敢不遵行道義呢?我全國君臣上下,以至於平民百姓,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誰都遵行道義了,天下還有誰不想會聚(“合”)到我們這裏來呢?賢德的人士向往(“願”)相國所在的朝廷,有才能的人士希望在相國手下做官,好利的民眾一律把齊國當作自己的歸宿,那就是統一天下的局麵了。相國您如果舍此不幹,總是采用世俗之人的做法,那麼,王後太後就會在後宮胡來,奸詐之臣就會在朝廷胡來,貪官汙吏就會在官府胡來,群眾百姓就會把貪圖私利而互相爭奪看作習俗,那樣的話,國家還維持得下去嗎?現在,龐大的楚國擺在我們的前麵,強大的燕國緊逼在我們的後麵(“鰌”通“遒”,逼迫義),強勁的魏國牽製(“鉤”)了我們的西麵(西麵的領土雖然還沒有斷送,但已非常危險了),楚國則有襄賁、開陽兩城在東麵監視著我們。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有哪個國家出麵謀劃,這三個國家就必然會一同起來欺淩(“乘”)我們。果如此的話,齊國一定會被分割成三四塊,國土將像借來的城池一樣(“假”,借也),(根本不屬於我們自己了,)那一定會大遭天下人嘲笑的。您認為我說得怎樣?上述兩種辦法哪一種最值得您選擇呢?——末句的“足”字當是“值得”的意思。

4.接下直到第二個“禮義辭讓忠信是也”句為止,是以夏桀、商紂盡管是聖王之後(“世”,後嗣也),又擁有極大權勢,廣大國土,眾多人口,也終於因為作惡太多而被民眾拋棄,人們轉而投奔商湯、周武為例,多方進行分析,最後達到這個結論:凡是獲得勝利的,一定是因為他“與人”;凡是得到人們擁護的,一定是因為他“與道”;這“道”是什麼呢?那就是禮、義、辭、讓、忠、信。——整個這段話都好懂,我就不逐句解說和翻譯了,隻講一下:①“與”字有“親近”、“讚許”、“跟從”等義,但在這裏乃是“與……同在”的意思,所以將這“與人”、“與道”譯作“與民同在”、“與道同在”,或“站在民眾一邊”、“站在道義一邊”,是最可取的了。②幾個“舉”字都相當於“皆”;兩個“善”字是“喜好”、“總是”的意思。③“今君人者……可乎?”幾句,頭上的“今”字是表是假設,故應這樣翻譯:當君主的人,要是,譬如說,在比擬自己的時候,就把自己同商湯、周武並列,實際采用統治人民的方法的時候,又和夏桀、商紂沒有什麼不同,那麼,他想求得商湯、周武那樣的功名,辦得到嗎?

5.再下麵直到“愈務而愈遠”句為止,是根據上述結論做推斷,大意是:據此看來(“故”),擁有一定人口或國土的國家,之所以能夠強大起來而戰勝別的國家,或政權得以安定鞏固,其實不是靠的人多地廣,主要原因是它講求誠信和修明政治;要是不走這條路,那就是拋棄使自己安定強盛的辦法,而采取了使自己危險衰弱的辦法,是在減損自己所缺少的東西,而增加自己多餘的東西,就將離自己追求的目標越來越遠了。——“陶誕比周以爭與”句,讓我們記起《榮辱》篇第8節中的這一句:“飾邪說,文奸言,為倚事,陶、誕、突、盜,煬、悍、憍、暴,以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間,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據此可知知,“陶、誕”是指使用肮髒卑鄙的手段行事;“比周”是指相互勾結;“爭與”是同後句的“爭地”對言,故“與”是指盟國;這樣,全句的意思就明白了。

6.“為人臣者”以後的話,是本節的最後結論,是說:做臣子的,要是不在乎自己的行為不道德,隻求有利可圖就幹,那就意味著他不惜用大衝車或鑽地道的辦法攻城以求取利益,但仁人是以此為羞恥而決不肯做的。對於個人來說,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了,沒有比生活安定更快樂的了,而保全生命、取得安樂的途徑,則沒有比遵行禮義更重要的了。人如果隻知道珍惜生命、喜歡安定,以致拋棄了禮義,打個比方,那就好像是想長壽而割斷脖子一樣,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所以,對於統治人民的君主來說,愛護民眾才能安寧,喜歡士人才會榮耀,這兩者一樣都沒有,必定滅亡。《詩》雲:“賢士就是那屏障,大眾就是那圍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注意:“不恤己行之不行”,前一“行”字指行為,後一“行”字是操行義,“不”字相當於“無”;“是渠衝入穴而求利也”句,其中“渠”字是“大”義,“衝”是古代用來衝撞城牆的戰車,“穴”是地道,“入穴”是一種攻城戰術,即挖掘地道至敵人城牆底下,然後用火焚燒作為城牆基礎的木樁,使城牆倒塌。故此句是指的“汙漫突盜以爭地”之類的做法,所以荀子說“仁人之所羞而不為也”。引詩出自《詩·大雅·板》。

5“力術止,義術行。曷謂也?”

曰:“秦之謂也。威強乎湯、武,廣大乎舜、禹,然而憂患不可勝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力術止也。”

“曷謂乎威強乎湯、武?”

“湯、武也者,乃能使說己者使耳。今楚父死焉,國舉焉,負三王之廟而辟於陳、蔡之間,視可、伺間,案欲剡其脛而以蹈秦之腹;然而秦使左案左,使右案右,是能使仇人役也。此所謂威強乎湯、武也。”

“曷謂廣大乎舜、禹也?”

曰:“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諸侯也,未有過封內千裏者也。今秦,南乃有沙羨與俱,是乃江南也;北與胡、貉為鄰;西有巴、戎;東,在楚者乃界於齊,在韓者逾常山乃有臨慮,在魏者乃據國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裏耳,其在趙者剡然有苓而據鬆柏之塞、負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威動海內,強殆中國,然而憂患不可勝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廣大乎舜、禹也。”

“然則奈何?”

曰:“節威反文,案用夫端誠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因與之參國政,正是非,治曲直,聽鹹陽,順者錯之,不順者而後誅之。若是,則兵不複出於塞外而令行於天下矣;若是,則雖為之築明堂於塞外而朝諸侯,殆可矣。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之務也。”

1.開頭提問的人是誰?不清楚(有資料顯示,是當時在秦國做官的荀子的老學生李斯),但無關緊要。僅從字麵看,問的究竟是什麼也不好確定,參照答話的內容,估計可以這樣翻譯:強力的方法停止不用了,該采用禮義的方法了,(您)這說的是誰?——“術”本是指道路,在許多語言中,(我估計,在所有語言中),“道路”一詞都有“方法”、“辦法”的引申義,所以前兩句也可翻譯為:以力服人的路走不通了,就會改走禮義之路。“曷謂也”即“何謂也”,一般都譯作“這是什麼意思”,但從回答是“秦之謂也”看,明顯是問“這是說的誰”?

2.作答的人肯定是荀子,他說了“秦之謂也”後,立即對“力術止”作個解釋:擁有的軍隊的威力強過商湯、周武,占有的國土的麵積大過大舜、夏禹,但卻憂患多得數不清,總是提心吊膽,生怕天下各國團結一致起來傾軋他,這就是“力術止”。——從荀子這回答看,我估計“力術止,義術行”這話本來就是他說的;從他這樣解釋“力術止”,則可知這個“止”字確是“走不下去了”的意思,可能還含有“行此術者”自己也已經感到“此路不通了”的暗示。所以“力術止,義術行”兩句作為總體的含義是:專靠武力服人的路子走不下去了,必須(必在想)改走“義術行”的路子了。

3.第二輪對話問的是:為什麼說(秦王)比商湯、周武還要威武強大?荀子的回答真是妙極:商湯、周武隻能使喜愛自己的人聽話(“說”通“悅”;“使”有聽從義),現在的楚王,父親死在秦國,國都被秦國攻克(“國”指國都;“舉”有沒收、攻克義),他背著三個先王的牌位躲在陳、蔡之間,想等待、窺測適當的時機抬腳去踏一下秦國的腹地(“剡”,舉起也;“脛”,小腿也),但是秦王讓他向左就向左,讓他向右就向右,這不說明秦王還能使仇敵聽話嗎?所以我說他比商湯、周武還要威武強大。——這說的是事實,但卻極有深意,極富諷刺意味,不是善於表達的思想家,是說不出這樣充滿智慧的話來的。這裏說及的“楚父”,是指楚頃襄王的父親楚懷王,公元前299年,他受騙入秦,被秦國扣留,後逃出秦國,奔趙,又被秦人追還,一年後死於秦國。“廟”在這裏是指先人的神主牌位。

接下關於秦國比舜、禹統治時期的國土還要廣大的問答,沒有什麼意思(隻有幾個地名不熟悉,但無關緊要),我就不解釋了。

4.問話人聽了荀子的回答後,顯然是因為明白了,荀子這樣解釋秦國“力術止”,乃是申明秦國以力服人的老路已經走到盡頭,進入死胡同裏了,於是問“然則奈何?”這實際上是請荀子指點迷津,亦即請教他該如何擺脫目前這個“諰諰然常恐”的局麵。荀子對這問題的回答才是本節的主旨,但對我們來說,也沒有新意,是說:那就要節製武力而回到文治上來,就是說,要任用正直、忠誠、守信、完美的君子來治理天下,讓他們參與國家的政事,端正是非,治理曲直,這樣,秦王本人就隻需聽政於鹹陽,將順從的國家放在一邊不去管它,對不順從的國家才加以討伐。果能如此,秦國的軍隊不出動到邊塞以外的地方去,政令也能在天下實行了;果如此,即使在邊關以外的地方給秦王建造明堂讓各國諸侯前來朝拜,也差不多可以辦到了。當今這個時世,致力於擴張領土,實在不如致力於提高信用啊。——“因與之參國政”句,注家們多譯作“同他們一起參與國家的政事”,恐怕錯了。此句頭上的“因”字是連詞,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於是”;“與”字是同上句的“用”字並列的,故不會是介詞,而是動詞,相當於“使”、“讓”;“參”字是和“正”、“治”、“聽”並列的,就當不是“參與”義,必是“勘查並加以糾正”的意思;因此,這一句是承接著上句說的要“任用”君子的意思,進而說:“這樣(於是)就能夠讓君子來比勘國政,端正是非……了”。注意:鹹陽是秦國的國都;“錯”通“措”,放置義,此指不討伐;“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宮殿,凡朝會、祭祀、選士等大典,都是在明堂舉行;“益”是增加的意思,末句其實是說“務益地不如務益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