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接下的話,前兩句在字麵上是說天會做白日黑夜冷熱寒暑等等變化(“天有時”),地擁有各種屬性迥異、分布極廣的資源(“地有財”),實際上則是指出天地二者相對於人都有其優勢,也即對人具有製約作用,因為這說法暗示了人很難調控、適應天的變化,也不易找到、利用地的資源,而這就是天對人的製約。所以,這是把天和地一起當做人的對立麵,即“天人相分”這個命題中“天”的一方來陳述的。因此,下一句說的“人有其治”,就不是“人類有自己的治理方法”(多位注家的譯文)這個字麵意思,其實是說人有應對天地之製約的本事、辦法,就是說,這個“治”是針對天地對人的限製而發,故而是“應對”的意思,名詞化就是指應對的能力了。就因為如此,接下作的評論是:“夫是之謂能參”。這一句,有人翻譯為“這叫做能夠互相並列”,有人將“能參”解釋為“能與天地相配合”,都是誤譯,因為此句不是針對天、地、人三者的相互關係而發,僅僅是對“人有治”作讚譽,亦即表達這樣一個信念:相對於天和地,人也有自己的優勢,所以人不是天、地的奴仆,而是可以與天地平起平坐的。所以此句的正確翻譯應該是:這叫做(人)能夠與天、地並列而成參(“參”是指三個並列事物構成的集合、整體)。惟其如此,接下才可以結論道:人如果舍棄了自己足以與天、地並列共存的本事,而又希望與天、地並列共存,那就真是糊塗了。注意:“所以參”是指自身擁有的、可據以同某二對象並列、抗衡的東西;“所參”是指“參”中的另二者,此處自是指“天”、“地”。有注家認為,此節收尾句是說:“舍棄了人的治理,隻指望天、地的恩賜,那是糊塗思想”。這話“本身”的意思倒是不錯,但卻不是荀子在這裏要說的意思,因為此句不是教誨人要主動地去向天地索取,而是囑咐人務必搞好“自己人間”的事情,就是說,“與天地參”並非人追求的目的,那隻是宇宙中自在的事實,或者說人自強的必然結果。要知道,在荀子那裏(以及老子、莊子那裏),人爭取自強,並不意味著人要同天地對立、對抗,正好相反,是說人本質上乃是同天地一樣的存在物。這才是“人與天地參”的真意、本意(嚴格說來,人是與“天地”並列而為二,隻因天與地也明顯有別,已經是“二”,所以就說“參”了)。——現在清楚了,這段話其實是申述“人有其治”,從而也就是為“應之以治”的應天方式做論證,並且暗示這乃是至人的方式,以此交代這種方式既是最好的,又是“天成的”。請注意:“應之以治”和“人有其治”,這兩個“治”字確實並不同義,但這裏重要的乃在於二者的“作用方向”完全一致:爭取社會大治就是發揮人的“係統力量”,正是這力量使人得以“與天地參”,促使人“與天地參”的一切,自然是推動社會走向“治”,而絕不會是造成“亂”。
3.馬積高先生在其《荀學源流》一書中征引了本節“天有其時”後的幾句話,接著寫道:“‘有其治’,是他對人的力量的總的概括。這個‘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可以說包含著荀子的整個理論。如僅就天人關係來說,則首先是人有天賦的認識自然界基本規律的能力,具備了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的條件。”(第40頁)他這個論斷是正確的,深刻的。
3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1.這一節很難懂。我以為前五句不是並列關係,就是說,雖然是對人觀察到的天象作五個方麵的描述,但是描述者認定其間有著某種因果聯係。所以,做翻譯時要增添必要的關聯詞語。按我的理解,這是說:星星互相伴隨著一起在天上旋轉(“隨旋”),所以太陽月亮交替地照耀大地(“遞”,交替也;“炤”同照),以致四季輪流掌控著寒暑節氣(“禦”有統治義),陰陽大量地化生萬物,同時萬物又經受著風吹雨淋的考驗。這是當時人對自然界的感性的、直觀的觀察結論。人在麵對萬千世界時,不由得不思考、設想萬物的由來、起因,於是由遠及近、由古及今地作解釋。
2.接下兩句更難懂:其中的“和”與“養”不好解釋。對前者,有本書作注曰:“和:和氣,它是我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是陰陽二氣達到某種和協程度後生成的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基因,它是構成各種具體事物的物質性的東西。”這是把“得其和”的“和”字看做名詞,指謂某種先定的存在物。這種理解同樣是一種樸素的、直觀的設想,古人產生這種想法可說十分自然,曾經被論定為“樸素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氣一元論論”。但我不這樣看。就我所知,中國古代並沒有哪個學者真正正式地提出和論述過所謂的“和氣”,並把它說成是萬物之宗。我以為,把這兩句中的“得”字理解為“遇到”的意思(“得”字有“遇到”的義項),認為“和”與“養”都是動詞,分別指謂“大化”中偶然造成的、局部的、相對穩定的“和”的狀態(即對立統一的局麵),和那狀態對於它“生出”的“萬物”的“養護”作用,不但字麵上也說得通,還更加好得多;因為隻有如此理解,此二句才能同上文相銜接,而按“和=和氣”的解釋,這兩句是顯得很孤立,來得很突兀的。——事實上,被解釋為“和氣”的“和”字,最早怕是出現在《老子·四十二章》的首句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但將這個“和”字訓作“和氣”,其實未必能夠成立,我在拙著《我讀老子》中做了頗詳盡的分析後說:“‘中氣以為和’一句是說:是每個事物自身中的力量使得對立麵和諧地結合為統一物的”;就是說,這句話中的“和”字是指對立麵結合為統一體。
3.於是,接下兩句好懂了,是說:人看不到萬物產生的上述過程,隻見到現在有了萬物存在這個結果,這就叫做神妙(“事”有變故義,可用以指事物變化的動態過程;“功”有功業義,這裏是用來從讚揚的角度指謂結果)。——人們麵對偉大、壯觀的存在而追問它的由來又不得其解時,就不免驚訝,就喜歡用個“神”字來加以讚歎,並且據此掩蓋、原諒自己對於它的無知;對於荀子說的這個“神”字,我以為也隻好並且應該如此看待,不必從別的方麵去索解。有本書說:“荀況在這裏對‘神’做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解釋”,我以為就不夠中肯,有“拔高”之嫌。
4.最後四句字麵意思清楚明白,但有好幾個問題:①注家們都說“皆知”句中的“以”字通“已”,故一律認定“所以成”是指謂“自然界已經生成的萬物”;這真是一個不該發生的誤解:前麵講了“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也就是指出了萬物“生”和“成”的原因,這“所以成”不過是針對那兩句做一個概括性的複述,即明明是指“萬物生成的原因”,怎麼還要借助通假來索解,偏要說成是指謂業已生成的萬物本身呢?如果原文寫作“所已成”,倒是要認定“已”通“以”的。②“莫知”句,一般都理解為“卻沒有人知道它那無形無蹤的生成過程”,這隻是“方向”對頭,將“無形”解釋為“過程”,無論加怎樣的定語都說不過去。其實:此句是同“皆知”句對仗著說的,也該是六個字,所以有理由認定,“形”字前脫落了一個“所”字,此句字麵上是說:但沒有人知道那因果聯係為什麼不表現出來(“形”字有表現、顯露的意思;“無所形”即沒有顯露出來),深層意思則是:對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因果聯係,人是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因此,還暗含“你想追問,那將追問不完,終於不會有結果”的意思。這就為後麵說“唯聖人不求知天”留下了伏筆。③為什麼說“夫是之謂天”?這個“天”是什麼意思?我的理解是:“天”在這裏是同前句說的“神”並提的,二者的區別、分工在於:“神”是對“不見其事而見其功”這個“對人而言”的情況作感歎,故而“神”是“評價詞”;“天”則是對明明存在因果聯係但具體的聯係方式卻不顯露出來的“客觀事實”作定性,所以“天”是“描述詞”。荀子把“因果聯係的不顯露性”稱為“天”,是要借此申明:這正是“天”亦即自然界的“脾性”,因此,從根本上說,人是不能完全知天的。這就又為末句說“唯聖人為不求知天”做了鋪墊。——據此看來,此節論述的落腳點乃在末句,旨在說明:完全地了解天是不可能的,因此,斷言天人合一是沒有根據的,不能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去設計應天方式,應該向聖人學習,“不求知天”,幹脆按“天人相分”的思路行事,亦即不顧“天怎樣想”,隻求把國家治理好,那樣結果才會是“吉”。——《君道篇》第三節講到君子也即君主時說:“其於天地萬物也,不務說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意思同本節說的一致,可以看做對此節作這種理解之不誤的旁證。這裏的要點是,荀子說的“不求知天”不是“不要研究自然科學”的意思,而僅僅是說:不要顧及“天意”,隻求把國家治理好,這就是最好的應天之道。
4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凶。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
1.這段話是針對上節末句“唯聖人為不求知天”的教誨,說明還有另一個意義的“知天”,那是可以“求”也應該“求”的。由於實際上是講的“知人”,所以開頭用三句話交代人類和人類精神的誕生;從接下是講人的“天情”、“天官”等等看,對這三句也該做如此理解;如果把“天行有常”句加到前麵,這個過程就顯得更清晰了。所以這三句是說:天,也即自然界,(從來就按它自己的規律運行著),恪盡職守,達到了它的最大功績,那就是造就了人類的形體,同時產生了人類獨有的精神。——這個簡短的陳述說明,在荀子看來,人和人類的精神完全是“不為而成,不求而得”的,亦即二者的出現純屬自然過程,不是某個“目的”促成的。這當然是徹底的唯物主義。這理解的訓詁根據是:這裏的兩個“既”字都是“盡”義(《莊子·應帝王》:“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其道與?”),作狀語就是“完全”、“充分”的意思;“立”字是“勢不兩立”的“立”,相當於“存在”;“功”有“功績”、“成就”的義項;“成”有“成熟”義,故通“盛”,可用以表示發展的頂點。這三句話當然隻能意譯,但就我所見,沒有那本書的注釋、翻譯可以說是基本上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