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要完全讀懂,亦即了解其中每個論斷的根據,須要熟悉涉及到的十幾個曆史人物的事跡、故事,我來一一介紹的話,就不是解說《荀子》,而是講授中國古代史了;特別是,在這裏,荀子並沒有根據那些曆史傳說做出什麼理論概括,即這一節中幾乎談不上表達了“荀子思想”,如果說有的話,則可歸結為這樣一句:夏桀、殷紂之所以亡國,都是因為他們“蔽”於某人而不見其對立者,以致心惑了,行亂了;商湯王、周文王之所以成就王業,是因為他們有鑒於夏桀、商紂的滅亡(即去了“蔽”),吸取了曆史教訓,因而“主其心而慎治之”,並信任、重用了賢德之人。但這對我們來說已不是新意。因此,對此節我幹脆不做解說了。引詩不見於今本《詩經》。注意:頭句可以這樣翻譯:過去作為人主者的“蔽”,夏桀、商紂的表現是最好的例子。——“身不先知”的“身”是自己義,“久有”、“九牧”都是指九州。
4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齊是也。唐鞅蔽於欲權而逐載子,奚齊蔽於欲國而罪申生。唐鞅戮於宋,奚齊戮於晉。逐賢相而罪孝兄,身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禍也。故以貪鄙背叛爭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嚐有之也。鮑叔、寧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召公、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傳曰:“知賢之謂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此之謂也。此不蔽之福也。
上節講了君主亦即“人主”之“蔽”,此節就講臣下亦即“人臣”之“蔽”。頭句是說:過去作為人臣者的“蔽”,則可舉唐鞅、奚齊兩人的表現為例。全文可分前後兩段:到“未嚐有之也”句止,為前段,是舉因“蔽於欲權”(想獲得高職位)而排擠賢相,和因“蔽於欲國”(想奪取國家政權)而加害孝兄(對父母很孝順的哥哥)的兩個人結果都遭受殺戮的事例,而得出結論說:這就是“蔽塞”的禍害啊,所以,以貪婪、卑鄙、背叛的手段爭權奪利,卻又不遭到危險、恥辱、滅亡的,是從古到今都不曾有過的。後段是舉五個“仁知且不蔽”的為人臣者結果都與受他們扶持、輔佐的主子一樣享有名利福祿的事例,證明古書上的這個說法不誤:“能識別賢人叫明智,能輔助賢人叫賢能;努力識別賢人又盡力輔助賢人的人,他的幸福一定長久。”還補充說:這就是“不蔽”帶來的幸福啊!如此而已。——從邏輯上說,這是“簡單枚舉法”的論證,結論太不可靠了。從此節行文看,“蔽”和“塞”的意思很相近,本篇所謂的“蔽”,從嚴格學理上講是認識的片麵性,通俗地說就是“人犯錯誤的自身方麵的原因”,包括認識上的、道德上的、性格上的一切缺陷、不足、錯誤。在荀子,恐怕主要著眼於道德人格上的欠缺。
5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俗謂之道,盡嗛矣;由法謂之道,盡數矣;由勢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此不蔽之福也。
1.這一節是講非君非臣的學者之蔽了。頭句是說:從前那些“孟賓”們(遊士說客們)的“蔽”,可歸結為他們實際上都把他們遊說對象的家給搞亂了。接下就從理論上分別指出六個“孟賓學者”的“蔽”之所在。荀子之所以用“亂家是也”這樣一句話來申述那些學者之蔽,是因為講“學者之蔽”其實是說他的學說之蔽,因此就首先指出他那學說的實踐效應是怎樣的不良,而戰國時期各國的當權者多是大夫了,“孟賓”們遊說的對象自然主要是大夫,其學說的不良實踐效果也就主要表現在“亂家”上。荀子對六位學者之蔽的認定,即這六個“蔽於A而不知B”的判斷,當然未必公允,但對了解、研究荀子思想的傾向性,無疑具有重要意義。這六句話大致可翻譯為:墨子蔽於太重實用而不知禮文製度的價值,宋子蔽於隻見人有寡欲的一麵而不知人還有貪欲的一麵,慎子蔽於隻講法治而忽視任用賢人,申子蔽於隻看到權勢的威力而不懂才智的意義,惠子蔽於隻務名辯而不務實際,莊子蔽於過分欣賞自然性而太輕視人為性。——由於對前文說的“亂家之人”理解錯了,注家們對此節頭句自然也一律解讀錯了,例如有一家的譯文是:“從前遊士中有被蒙蔽的,搞亂學派的學者就是”,另一家的是:“過去,在認識上有片麵性的遊說之士,諸子百家就是例證。”當時人為什麼把在各國遊說、向當權者獻計獻策的學者稱為“孟賓”?我不確知這緣故,但有個想法:是不是因為“孟”通“蒙”,故而有人用這名稱來暗諷那些人是“蒙人”的客人,這頗得荀子欣賞,他也就用來泛指“有蔽的學者”了?指出連學者們都有“蔽”,自然更能說明“蔽”是很難避免的,確實是人類的通病,所以他特意加了這一節。
2.接下用“故”字領起的六個“由х謂之道,盡у矣”句,是對上述六人之“蔽”依次加以評論,分別指出它們在實踐上將導致怎樣的弊端。總的來說需要注意的是:①這幾句其實是說:僅僅憑著一個理論具有Χ性這一點就把它稱為“道”的話,人們就會隻看到у而顧不上別的了(“由”是“因為、根據”義,“盡”是全的意思)。②“盡”字後麵的字(y),同“由”字後麵的字(x)有必然聯係,大抵可以歸結為:後者是指謂前者對於人的功利價值,因此,自應從這個方麵去具體解說這兩個字。例如,“由俗”句就該理解為:僅僅因為一個主張能夠滿足人的欲望就稱之為道的話,那麼人們就會不顧一切地去追求快感了(“俗”通“欲”,“嗛”通“慊”,快意、滿足的意思)。這樣說顯然是以前文(第2節)說的“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作理論根據的,還預設了“人都喜歡聲稱自己是按道行事的”。——注家們給出的這幾句的譯文多種多樣,我都不滿意。試看這一家的:“從實用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功利了;從欲望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滿足了;從法治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法律條文了;從權勢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權勢的便利了;從名辯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些不切實際的理論了;從自然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些因循依順了。”不能說翻譯錯了,但明顯沒有把原文的精神指點出來。
3.必須注意:荀子隻是批評“孟賓”們的學說有“蔽”,即有片麵性,並不認為他們毫無是處,一點真理都沒有。惟其如此,所以他指出了六人“蔽於”什麼之後,特地加了一句:“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此“具”字可譯作“說法”;“隅”相當於“角落”),然後說:要知道,道雖然本身是不變的(“體”是指本體、本身),但卻能窮盡一切變化,故而用它的一個方麵是不足以概括它的全體的(“舉”,全也),一知半解的人隻看到了道的一個方麵而並未真正認識它,就把他看到的那個方麵當作整個的、全麵的道來賣弄,所以既迷惑了自己,又擾亂了別人,信從了他的說法的人若居上位,就會用它欺騙蒙蔽下屬,若居下位,就會用它欺騙蒙蔽上級。這就是蒙蔽的禍害啊。——應該說,作為對事不對人的批評,這是講得很中肯的,半瓶子醋的人如果喜歡冒充專家、內行,以炫耀、賣弄他的學問的話,確實會害人害己甚至壞了大事的。注意:“飾”是偽裝義,在這裏是以“道”為賓語,故可理解為炫耀、賣弄的意思。
4.前文是講蔽和有蔽的人,末尾就也講一下,不蔽之人也是有的;那自然是聖人,所以抬出來的是孔子,說:孔子既仁愛又有智慧而且認識上毫無片麵性,所以他在學問、治國主張和技藝(“學、亂、術”)等各方麵都達到了精通的水平,是足以擔任帝王之職的(隻是因故而沒有成為王)。事實上,真正掌握了道的各個方麵(“得周道”),並且全麵地應用之(“舉而用之”),不為已有成見所蒙蔽的(“不蔽於成積”),就隻有孔子一人;因此,孔子的德行被公認為與周公不相上下,名聲可以同夏禹、商湯、周文王這三位先王並列。這是不蔽給他帶來的洪福啊。——這裏的“故”字句不好講,似乎不通,但我把它處理通了:認定“學、亂、術”三者是並列關係,又都是名詞。我的根據首先是:按這理解,此句就明顯而又恰切地交代了“仁知且不蔽”的良好結果,從而最好地承接了上句,又為下句的“周道”做了鋪墊;訓詁根據是:“亂”字確有“治”義,《書·泰誓》中有“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句,其中“亂”字就明顯相當於“治”;“術”字有時是指技藝,這更不成問題,如《孟子·公孫醜上》:“矢人惟恐不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其中“術”字就是對矢人、巫匠手藝的概括,即是指技藝;加之這裏是學、亂、術三者並提,“亂”自然可理解為指謂政治主張。至於注家們是如何解讀這一句的,我就隻征引一家的注釋和一家的譯文,讓讀者以見一斑了:注釋是:“學亂術:意謂孔子無常師而無處不學(見《論語·子張》。)”譯文是:“所以他學到了治亂之術,足以輔助先王。”
6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上麵講到了聖人不蔽,所以馬上交代聖人不蔽的原因。讀懂這一節,應聯係到講蔽的原因的第2節,那裏的最後結論是:“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故此節頭兩句其實是說:聖人不蔽,根本原因就是他懂得對立麵“相互為蔽”以及蔽的禍害,因此主觀上總有對蔽的警惕性,並且知道如何防止蔽。“故”字領起的“十無”,同那一節列出的“十蔽”一一對應,所以這十個“無”字都應讀作“不隻是看到”;例如“無欲”,乃是說:不隻是看到人總有所欲求的一麵。末兩句是從正麵講聖人到底怎樣“看”:把所有事物同時擺出來,中間放一杆秤(“縣”同“懸”),於是,有差異的、彼此對立的東西就不會互相掩蓋而使人看不到它們的真麵貌了,也不會把它們自己的秩序亦即相互關係搞亂了。——“兼陳萬物”相當於說“從各方麵看問題”;“而中懸衡”是說同時還有自己的判斷標準(“衡”),能據以自己做出判斷;“眾異”指事物間的矛盾關係;“亂其倫”即搞亂了類別(“倫”,類也)。所以這幾句加上第2節那幾句,可說是最好地反映了和表達了荀子的認識論思想和辯證法觀點,至於你是作褒揚的還是貶抑的分析、評論,那就取決於你還占有多少其他資料,以及你的“先入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