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排斥將成績或名利視作成功的標準之一,但同樣有價值的成功標準還有許多種,不能因為強調成績、名利而忽視了其他因素,更不能因為推崇某一種成功模式而堵死了所有其他通往成功的道路。
——李開複
到底什麼是成功?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讓多少年輕人陷入迷茫之中。大多數年輕人被動接受了一元化的成功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在學校裏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地位。
麵對這種現象,李開複對年輕人說:“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標準也不是隻有一個。在與他人的競爭中拔得頭籌是成功,但有勇氣不斷超越自己、超越過去的人,一樣是成功者的一員。如果隻知道被動地接受世俗化的成功標準,就隻能在眾說紛紜中迷失自我,盲目地走上並不適合自己的道路。”
就像李開複說的那樣,成功的道路不隻一條,一旦局限在外界施加的成功標準裏,那麼就很容易喪失上進的奮鬥信念,甚至會阻塞原本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成功到底是什麼?成功就是能管人嗎?李開複提到他和一位大學生的對話,這場對話令李開複十分震驚。
有一天,一位成績優異的學生問李開複:“李開複博士,我希望能像您一樣成功。按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很過癮——尤其是在每次發薪水時,我想管理者一定會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那麼我怎麼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崗位呢?”
李開複問他:“你認為,到底怎麼算成功呢?”
他回答說:“成功就是當領導、有財富、有地位。”
李開複沉默許久,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對於成功竟然有如此片麵和膚淺的認識。
實際上,這個學生的想法在年輕人中不在少數,許多年輕人認為有優異的成績、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才是成功。他們隻知社會競爭是功利的,迷失在世俗的看法中而不自知。對成功的片麵認識所產生的結果是,人們成為社會這個大工廠產出的千人一麵的木偶。
片麵追求名利,在失去自己目標的情況下,會給自己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鎖,很難體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有一個故事廣為人知,講的是富翁和漁夫的故事。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一個富翁到海邊散心,看到一個漁夫悠閑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他好奇地走過去。
富翁:“你沒有出海打魚嗎?”
漁夫:“已經打回來了。”
富翁:“為什麼不趁天氣好多打一些呢?”
漁夫:“多打一些幹什麼,吃不了也浪費。”
富翁:“多打一些你可以去賣錢呀。”
漁夫:“賣了錢幹什麼?”
富翁:“賣了錢你可買大船啊。”
漁夫:“買大船幹什麼?”
富翁:“買了大船你可以打更多的魚。”
漁夫:“打更多的魚幹什麼?”
富翁:“打更多的魚你可以賺更多的錢。”
漁夫:“有更多的錢又幹什麼?”
富翁:“有了更多的錢你可以買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魚。”
漁夫:“買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魚幹什麼?”
富翁:“你買了更大的船,打了更多的魚,就可以賺更多的錢。有了更多的錢,你就可以蓋漂亮的房子。”
漁夫:“我出海打魚,蓋漂亮的房子幹什麼?”
富翁:“有了很多很多的錢,你就不用出海打魚了。”
漁夫:“那我做什麼?”
富翁:“到時候你什麼也不用做了,可以天天可曬太陽享清福了。”
漁夫:“我現在不是已經在曬太陽,享清福了嗎?”
富翁沉默了,若有所悟。
這是一個老故事,故事裏漁夫和富翁角色不同,返本溯源,漁夫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而富翁雖然腰纏萬貫,卻未必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麼。
想想我們身邊也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有些人整日奔波,問他們做什麼,說是工作、賺錢,但繼續問他們為什麼,往往是啞口無言或是支吾其詞。就像李開複先生所說的那樣,不能因為追求成績、名利而忽視了其他因素,更不能因為推崇某一種成功模式而堵死了所有其他通往成功的道路。
我們職場中人要有這樣的觀念,不一定要做到管理層才算成功,成功也可以是為公司節省了一筆經費,使公司成本得到減少;也可以是在技術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在企業形象上有所維護和提高等等。
李開複的職場聖經
怎樣尋找成功的另一種模式?
【1】挖掘內心,尋找真實的追求。每個人都該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達成與否,是人生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2】排除現實名利觀的幹擾。可以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反省自己之前設定的目標,是否受到現實名利觀的影響,如果沒有,再看看目標是否盲目,可以根據現實情況適當地做調整。
【3】反麵典型觀察法。根據現實名利觀判斷,成功就是有財富或者有權勢。但事實上,這樣的人過得並不開心,拿他們的生活狀態和自己的生活狀態對比,可知一元化成功的害處。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成功,尊重並鼓勵年輕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便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實現他們各自的價值——這才是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