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
拋開一元化的成功標準,真正的成功應該有很多種:可能是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自己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可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名望和財富,也可能是研究出突破性的學術成果……如此一來,衡量成功的標準也有很多種,可以是地位,可以是自我滿足,也可以是個人的創造力,或者是對別人的幫助……多方位的價值判斷,使每個人都享有成功的機會。
盡管可以從世俗的角度為每個人的成就做排名,但李開複告訴年輕人:無論是哪一類型的行為,隻要該行為對社會、對他人或對自己有益,能讓一個人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並由此獲得最大的快樂,這才是衡量成功的標準。
在一次訪談中,有人提到李開複的母親。“請問李博士,聽說您的母親對您的影響非常大,您能說說她是什麼樣的人嗎?”
李開複想了想,認真地回答:“我的母親是一位既嚴厲又溫和,既傳統又開明的智慧女性。她養育了7個子女,早年她經曆了許多磨難,展現出中國女性富有忍耐力的一麵。自我有印象起,母親始終不忘教育我學習中國傳統的思想和文化,恪守傳統的禮節和操守。同時,她也沒有局限在傳統中,她鼓勵孩子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她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養育了我們7個孩子。”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李開複眼裏的母親是最成功的母親。不單單因為李開複的母親有著多少過人的優點,還因為母親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做一個有誠信、有智慧、有判斷的人。不得不說,李開複的母親是成功的,在她的身上,即使沒有太多的外物裝飾,也始終閃耀著母性的光輝。當然,和那些偉人所做出的豐功偉績相比,她的生活顯得平淡而溫和,但是在這個家裏,在她的交際圈子裏,她展現出的是一個持家女人的成功,這毋須多辯。
其實,成功並不需要標簽和注解,每個人都有各自要走的路,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成功,所區別的隻是角度的不同。眾所周知的凡·高,活著時窮困潦倒,死去多年後,他的畫作才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神作,這該如何判斷呢?著名的大富豪沈萬三,富可敵國,結果被帝王所妒,不得善終,終至家破人亡,這是成功嗎?隻能說判斷的角度決定了成功與否。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成功,成功本身是沒有模式和樣板的。
哈佛女孩湯玫捷在讀高中時,成績並不好,全校排名大致是100名左右,按傳統成績來說,她並不算高材生,在許多老師看來,她也並不是特別出色的學生。但是,她憑借優異的綜合素質,成為2004年哈佛大學全亞洲僅有的兩名提前錄取生之一,並且獲得全額獎學金。提起她的成才公式,她說:“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
可見,成功是沒有公式可以套用的,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興趣、愛好,善於發掘自身潛力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成功沒有設限,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區別在於是屬於自己的成功還是屬於大眾的成功。有些人雖然默默無聞,但是在自己的領域裏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可以說是個人的成功;有些人掌握了一定的資源,接受著大眾的矚目,可以影響到一定範圍的人,這可以算是大眾的成功。無論是哪一種成功,都是個人某一方麵才能的展現。
可以這樣說,成功是獨立的、可差異化的事情,每個人都該有著各自相適應的成功道路。借著李開複先生的指點,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發揮各自的特長,實現各自的價值——才是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
李開複的職場聖經
怎樣轉變對成功的看法?
【1】挖掘身邊人的成功。成功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自我的超越。看看身邊的人,必定有許多成功者,他們未必有萬貫家財,但一定有積極的心態,一路上不斷追求上進。比如說,含辛茹苦帶大孩子的父母,孩子有所成就,對於父母來說就是最大的成功,因為他們的期望已經達成了。即使沒有多少財富,也不用身家顯赫,簡單的幸福一樣是成功。
【2】轉換思路。不能局限在一元化成功的模式中,要知道成功包含很多因素,有健康、親情、事業、愛情、友情、社會評價、社會貢獻等等,對於別人口中的成功,要綜合考量;對於自己的追求,也要兼顧多方麵的因素。
【3】發揮個人特長。成功在於自我追求的達成,在追求的過程中,發揮出個人特長,不要被外界的繁雜擾亂,堅持自信自我,有想法就去做。
先做人後做事是成功者的共性
為什麼郭士納可以從納貝斯克食品公司空投IBM公司並成功拯救IBM?為什麼微軟公司要求每個副總裁都可以隨時接替任何一位其他副總裁的工作?我更明確地認識到,真正的成功人士並不是僅僅靠知識、創意等外在素質贏得成功的,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具備了某些最基本的、最有價值的素質或品格。
——李開複
既然成功有多元化標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財富、名利等指標都是社會群體意識強加在個人身上的衡量尺度,那麼我們該從哪些具體的方麵做提高和充實,才能到達我們要追求的成功彼岸呢?再做進一步的思考,那些不同行業裏取得不同成就的成功者,他們身上是不是有什麼內在的一脈相承的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