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不要姿勢要厚實(6)(1 / 3)

這是一種徹底的堅忍,為求得生存而不得不舍棄自己心愛的兒子,德川家康內心的疼痛、悲愴、傷慘,可想而知。三年後,織田信長被部下殺死,德川家康終於擺脫了織田氏的龐大陰影。這時,他不得不又一次考慮德川家的繼承人問題,這時候,三年前的喪子之痛才完全迸發出來。史書記載,在親信家臣們參與的宴會上,德川家康號啕大哭,所有的人都不敢勸解,任由他哭到眼睛出血。從此之後,信康的名字被他時刻掛在嘴邊,在決定德川家統一日本的最大決戰關原之戰進行到最緊張的時刻,德川家康忽然感覺到自己孤單而且虛弱,他向身邊的人感歎著說:“要是信康還活著就好啦。”隨即老淚縱橫。1614年,德川家康攻下大阪,完成了統一日本的進程,曆史被他牢牢地把握在手裏。這時他已經是年過七旬、白發蒼蒼的老人,在縱馬進入華麗巍峨的大阪,感受著自己畢生最輝煌的一刻時,德川家康忽然又對身邊的人說:“要是信康還活著就好啦!”喪子之痛甚至擴散到和這一事件有關的人和事上,當初參與此事的心腹家臣本多忠次和服部半藏從此被德川家康遺棄,再沒有受到重用。而那把德川信康用來自殺的名刀“村正”,也被德川家康視為不祥之物,稱作“妖刀”,不許人們打造和佩戴。在德川幕府統治的幾百年間,佩戴“村正”者都會被以謀反罪判處死刑。德川家康的內心痛楚,由此可見一斑。堅忍並非無情,也並非不近情理,而是在非常時勢下作出的殘忍而決絕的決定,這中間既有隱忍,也有犧牲,還有難以言說的悲痛和委屈。李宗吾在《厚黑學》中認為,唯有心腸堅忍剛硬者,才是大英雄。這種堅忍和剛硬,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犧牲精神。

日本戰國時代的另一位傑出人物,人稱“太閣”的豐臣秀吉,內心的堅忍和剛硬並不輸於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出身低微,本名木下藤吉郎,從普通的兵卒上升成為織田信長麾下的得力助手,深受織田信長的器重。史載,織田信長被部下偷襲遇害後,豐臣秀吉迅速控製了局麵,成為織田信長事業的接班人。經過幾次戰役,周圍的大名紛紛歸附,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在京畿地區,唯一沒有表明態度的大名,唯有以沉穩和堅忍而著名的德川家康。

豐臣秀吉非常了解德川家康,對這個人感到頭痛而又忌憚。雙方初次交戰,德川家康小勝了一次,但是這次不大不小的勝利使豐臣秀吉放棄了武力征服的計劃。經過斟酌,他決定以懷柔和安撫的手段,迫使德川家康屈服。豐臣秀吉認為,隻要聲名顯赫的德川家康向自己低頭,承認自己統一天下的地位。那麼,那些北方和西南頑固而執拗的大名們便不得不順應這一潮流。於是,豐臣秀吉開始了對德川家康的籠絡和安撫計劃。按照豐臣秀吉的打算,隻要讓盤踞在濱鬆城的德川家康離開自己的老巢,來京都向自己行禮,也就表示他向自己屈服了。這種形式上的意義非同小可,將在日本的大名中間產生轟動,對豐臣秀吉的統一事業將起到推動作用。

同時,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也清楚地看到,豐臣秀吉統一天下的趨勢不可阻擋,自己的實力遠遠無法與之抗衡。按照他一向隱忍而沉穩的思路,他已經明確了自己的方向——與其玉石俱焚,不如暫時依附對方。也就是說,德川家康已經作了歸附的打算,問題僅僅在於,要以哪種方式歸附,是謙卑地低頭還是平起平坐?德川家康等待著形勢的變化。

不久雙方停止武力對抗,開始談判。因為之前同在織田信長的麾下,所以雙方的談判進行得非常順利。這時豐臣秀吉派來了使者,以客氣而溫和的態度向德川家康要求:“請讓您的一個兒子做我的養子吧。”這雖然看起來是討好而熱情的表示,事實上是變相地要求德川家康派出一個人質。

麵臨重大抉擇,德川家康又表現出他堅忍、冷酷、不同於常人的一麵。他毫不猶豫地派出了他的第二個兒子德川秀康,讓他成為豐臣秀吉的人質。送出了兒子,德川家康卻依然待在老巢不動,絲毫沒有去京都拜見豐臣秀吉的打算。豐臣秀吉如坐針氈,按照他對德川家康的了解,他知道這個老對手已經放棄了他的這個兒子。既然他能下令讓他最心愛的兒子自殺,又為什麼不能舍棄第二個兒子呢?人質計劃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不過豐臣秀吉也顯示出不凡的一麵,他斷然決定,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家康。也就是說,把妹妹送給德川家康當人質,以消除對方的疑慮。德川家康非常痛快地答應了這門婚事。史書記載,當時豐臣秀吉的妹妹已經四十歲,早已出嫁,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豐臣秀吉強迫妹妹離婚,以親人的幸福來換取自己的前程,這種犧牲和堅忍無情,簡直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連德川家康都感到驚愕。德川家康有不少妻妾,對於這個四十歲的老女人毫無興趣。但是德川家康克製了自己的情緒,對這位在農村長大的中年女人極盡溫存,成為一個合格的無可挑剔的丈夫。可是婚禮之後,德川家康仍然待在老巢不動,豐臣秀吉的計劃又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