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儒家禮學精神浸染的士大夫們認為,這是維護國家尊嚴,彰顯士人氣節的關鍵時刻,國家的禮儀不能隨意改動,對官員們的懲罰和罷免更是對士人尊嚴的蹂躪和侵犯。於是士人的自尊和褊狹一起燃燒起來,表現出固執而僵硬的姿態。翰林院編撰楊慎認為:“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編修王元正等附和道:“萬世瞻仰,在此一舉,有不力爭者擊之!”於是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三十二人、給事二十一人、禦史三十人、諸司郎官吏部十二人、戶部三十六人、禮部十二人、兵部二十人、刑部二十七人、工部十七人、大理寺屬十五人跪在左順門前,呼叫皇帝改變追封的決定,向年幼的嘉靖帝發出最強烈的抗爭。這種堅決而執拗的姿態不僅僅是對於皇帝禮儀的糾正,更重要的是對於士人尊嚴和心理的維護和捍衛。卑微和自尊並存的士人既不肯向皇權折服,又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變通辦法,於是每個人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明史》記載,在向跪在左順門外呼告的大臣們發出警示之後,這些固執的人群依然不肯離去,於是皇帝大怒,喝令錦衣衛抓人。以禦史餘翱、郎中黃代顯等為首的八人被丟進大獄。楊慎等撼門大哭,聲震闕庭。皇帝更加惱怒,讓人把在外麵號哭的官員名字記錄下來,然後逐一抓捕。三天之後,皇帝的處分下達,為首的官員被遣送到邊疆,四品以上官員罰去一年俸祿,五品以下的低級官員則被處以杖刑。杖刑是既殘忍又剝奪人尊嚴的酷刑之一,輕則重傷,重則致人死命。行刑之時,有十七名官員被當場打死,其他官員則各自帶傷。經過這次慘重的教訓,文官集團終於喪失了對抗皇帝的信心和勇氣,人們無比沮喪,再也沒有人敢對皇帝的“議禮”事件說三道四。於是,嘉靖皇帝在與固執而強硬的文官集團的鬥爭當中取得了慘淡的勝利,他順利地舉行了追認他的父母為皇帝、皇後的儀式,並且在湖北為自己的生身父親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墓,但是付出的代價是長期的輿論責備和議論,以及文官集團和皇權更加尖銳的對立。另一方麵,無法放棄個人身份和尊嚴的文官集團一敗塗地,既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自身也受到了巨大傷害。
在文官勢力龐大的明朝,士人以不肯折節、骨氣剛硬而著稱史書,而皇帝的固執和強硬也成為明王朝的顯著特征。由於皇帝和文官集團各自都不願意放棄某些虛妄的原則,皇帝希望獲得更加自由多元的威權,而官員集團則希望能維持相互製衡、富有尊嚴的秩序。於是雙方經常陷入對峙的緊張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國家政治在一些無意義的領域受到消耗和磨損,運轉遲滯而緩慢。在明朝,皇帝和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嘉靖皇帝的前任正德皇帝是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放任、固執,喜歡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生活。在正德皇帝禦宇的十餘年當中,出京城巡查、遊玩、狩獵,甚至親自趕赴邊境作戰,是這位年輕而任性的皇帝最喜歡做的事情。繁冗的皇室秩序和瑣碎的日常政務顯然使他厭倦而疲憊,於是正德皇帝設法破壞和衝決這個牢籠。在他當政期間,許多專門為皇帝製定的禮儀製度被取消或者簡化,一些本不應由皇帝親自參與的事情卻使正德皇帝樂此不疲。皇帝的自由空間逐漸擴大。而這種變化遭到了已經非常強大的官員集團的強力抵製,他們以各種方法阻止正德皇帝離經叛道的行為,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堅決不肯在事關禮儀和秩序的方麵折腰低頭。在正德皇帝試圖以“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義,用遊戲自在的方式去南方巡遊時,官員們群起抵製,紛紛在北京城門口攔駕,不少情緒激動的人甚至高聲呼喊高皇帝、文皇帝的名號。官員們的激烈行為使正德皇帝勃然大怒,參與這次行動的官員受到懲罰的達三百多人。史書記載,官員們的沮喪和落寞彌漫整個京城,不少人因為氣節和名譽都受到損害而掛冠而去。而依靠皇帝的威權占據上風的正德皇帝也付出了不菲的代價,一年之後,年輕的皇帝在去南方遊玩的途中溺水身亡。表麵的哀痛背後,官員們私下慶幸這位桀驁不馴的皇帝的去世。正德皇帝剛剛離世,對正德時代的清理工作便迅速開始,官員們修改了正德時代的秩序和體製,斥退並且疏離了正德所喜歡和重用的親信人物。正德死後沒有子嗣,文官們為了徹底消除正德留下的影響,從有資格繼承皇位的藩王當中選擇了與正德皇帝關係較遠的嘉靖作為帝位繼承人。正德去世不到一年,朝野之間已經看不到這位皇帝的痕跡。由於國君和臣僚誰也不肯讓步,雙方都沒有成為這場鬥爭的勝利者,各自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