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不要姿勢要厚實(9)(2 / 3)

嘉靖皇帝,以及後來的隆慶、萬曆,他們與官員集團矛盾的激烈程度並不比正德時代好多少。明了自己的處境之後,憤怒的皇帝甚至厭倦了和文官們的爭鬥,他們用以退為進的姿態來應對官員們的批評和責難,政務荒廢,製度鬆弛成為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征。到了萬曆後期,皇帝連續二十多年不上朝,不開經筵,不見大臣,空著的職位沒有人來補缺,累積的公務也得不到及時處理,國家運轉得沉滯而緩慢,這同樣是不能變通,也無法放棄的明朝士人們帶來的政治悲劇。與之相對的是,官員們采取了更加尖銳激烈的方式來批判皇帝的倦怠。不過這種姿態並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留下了種種不幸和悲劇。嘉靖晚期,明朝出現了著名的倔強官吏海瑞。海瑞以大膽、直率,不願折腰,不肯低頭而名垂史書,但是其剛硬的處事方式不僅沒有使他的理想得以實現,也使他的個人命運屢受打擊。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以尖銳猛烈的方式上書皇帝,嚴厲抨擊皇帝喜歡道家神仙之術,使嘉靖帝勃然大怒。隨後海瑞被投入監獄,雖然他的直白和大膽使他獲得了諫臣的名聲,但是他一生沒有獲得重用,成為史上著名的悲劇人物,這不能不說是處事方式的固執和僵硬帶來的不幸。

與明朝相比,西漢初年的士人階層擁有圓滑而柔韌的處世技巧,承受屈辱,放棄尊嚴,折腰和低頭要容易得多。漢高祖劉邦出身草莽,修養很差,對臣僚們頤指氣使,動輒破口大罵,以“乃翁”(你老子)自居。不少身懷絕技的精英人物在劉邦的麾下受盡了羞辱,不僅談不到尊榮,連基本的人格尊嚴也無法保障。不過漢初群臣卻很少有明朝士人的精神負擔,禮教的束縛和壓力並不沉重。張良、陳平、酈食其等幕僚無不經常麵對劉邦的嘲弄挖苦,但是他們對君主的威壓和流氓氣表現了極大的忍讓與寬容,劉邦口無遮攔,信口罵人時,他們都顯得謙卑而誠懇,盡可能地向這位流氓君主折腰和逢迎。劉邦的脾氣過後,張良等便抓住機會趕緊說出自己的意見。因為雙方從不發生正麵對抗,臣僚們的姿態圓滑而柔韌,因此漢初的君臣關係非常融洽。適當的技巧性的折腰和屈服避免了君臣之間不必要的對立,也拓寬了各自的生存空間,不少人在劉邦的淫威下成為一代名臣。因此李宗吾讚歎道,張良式的折腰和退讓,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厚黑”。

在《史記》中,司馬遷敘述了張良柔韌而圓潤的性格,並且把這種特征看做他成就事業的因素之一。張良原本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貴族。秦滅六國之後,張良流落江湖,交結天下英雄,夢想恢複韓國昔日的光榮。經過周密的策劃之後,張良雇傭刺客,在秦始皇東巡的路上驟下殺手,試圖一舉消滅仇人。不過張良的刺殺行動並沒有成功,刺客的巨大鐵錘沒有砸中秦始皇本人。行刺失手之後,張良四處逃亡,在民間隱匿。在下邳圯上隱居時,張良依然不減倜儻驕傲的世家子弟本色,經常把酒高歌,議論天下大事。有一天,一個相貌古樸,一身黑衣的老者忽然來到張良家門口。他在眾目睽睽之下喊著張良的名字,徑自走向附近的一座石橋。在人們詫異的目光注視下,老者徑自脫下一隻布鞋,扔到橋下,然後向著張良吆喝道:“小子,下去幫我把鞋取上來!”語氣倨傲而無禮,好像長輩呼喝晚輩,又好像主人呼喝奴仆。張良愕然良久,不知道應該如何應付這種突如其來的侮辱和侵犯。想了片刻,張良畢恭畢敬走下石橋,幫老者撿起布鞋,然後雙手奉上。老者接過鞋,卻不說謝,徑自伸過腳來,對張良喝道:“幫我穿上。”張良臉上帶笑,從容不迫,以長跪的姿態幫老者穿上布鞋。老者哈哈大笑,笑聲震動寰宇。向著張良說道:“你悟性不錯,看來孺子可教。五天以後,我們再在這石橋上見。”過了五天,張良準時來到石橋,那老者早已經站在那裏,看見張良,勃然大怒道:“與老人家約時間,卻來得這麼晚,這是什麼道理?”張良無法辯解,隻得任他羞辱。老者又約五天之後再見麵。五天之後,張良起了個大早,來到石橋時天色剛剛放亮。結果發現那老者早已站在石橋上。看見張良,老者免不了一番譏諷挖苦,張良依舊一言不發。隨後老者約張良五天之後再在石橋上碰麵,這次張良半夜便來到石橋,在橋上站立很久,才看到老者蹣跚而來。看到張良已經站在橋上,老者大喜,向張良說道:“這就對了,有涵養,有耐心,能折腰,正是做一代將相的材料。”於是贈送張良《太公兵法》,希冀他成就一番事業。李宗吾認為,圯上老人變著花樣折辱和刺激張良,考察的是張良折節和屈服的修養。而張良在這方麵顯然非常令人滿意,因此成就了一番不凡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