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不要姿勢要厚實(9)(3 / 3)

與張良相比,漢初另一位既厚且黑的人物韓信也毫不遜色。韓信年輕時好帶刀劍,街上的市井閑人看了他一身俠客打扮,不由得發笑。便有無賴嘲弄他道:“你要有種,就砍我一刀;要是沒種,就從我胯下鑽過去。”人們大聲鼓噪,韓信知自己處於劣勢,眾目睽睽之下,竟從這個人胯下鑽了過去。作為自命不凡、才華卓越的傑出人物,居然能忍受這種屈辱,確實有不同尋常的厚黑功夫。有趣的是,與漢初群臣相對,皇帝劉邦也頗能放下尊嚴,承受折節受辱的打擊。楚漢相爭當中,項羽連連獲勝,劉邦連連敗北,項羽雖然在軍事上占據絕對上風,但是並不能徹底消滅劉邦。劉邦每次都能從危險當中逃脫,而後卷土重來。項羽非常焦躁,就派人向劉邦挑戰說:“天下不安,全是我們兩個人搞出來的。我們何苦這樣婆婆媽媽地糾纏。你我既然自命英雄,不如在戰場上捉對廝殺,見個高低。”劉邦深知,項羽勇猛強悍,擅長格鬥,自己遠遠不是對手,於是嬉皮笑臉地對項羽的使者說道:“我哪能打得過他。我是鬥智,不鬥力。”在崇尚勇氣和尊嚴的年代,以君主的身份說出這種折腰示弱的話,這是需要一定的涵養和勇氣的。後來酈食其來投奔劉邦,劉邦卻正在兩個美人服侍下洗腳。酈食其本來有奇計獻上,見劉邦這樣無禮,不由得大怒。劉邦見狀,連忙向酈食其道歉,低三下四地說好話,這種卑微的姿態又讓酈食其驚訝不已。劉邦的特征是圓滑、柔韌、絲毫不受某些虛妄原則的束縛,必要時甚至可以放棄底線。這種生存技巧和生存智慧,是項羽遠遠比不了的。因此楚漢相爭雖然看起來撲朔迷離,而事實上勝負並沒有懸念。

折腰和退讓在宏大事件和私人生活中同樣重要。大事件當中的折腰和退讓能使緊張的局麵柳暗花明,私人生活中的折腰和忍耐能為自己獲得更多的機會。折腰和屈從失去的隻是虛妄的某些原則和束縛,而得到的卻是無限廣闊的空間。三國故事中,劉備三顧茅廬,以殷勤的姿態親自去鄉間壟上拜訪諸葛亮,這是管理者向下屬的低頭與折腰,這個出人意料的低調姿態贏得了諸葛亮生死不渝的信任;同樣,聽到許攸來到的消息,曹操赤著腳從大帳裏跑出來,以超乎尋常的熱情來歡迎他心目中的重要人物,這是朋友之間的折腰,得到的是許攸的誠懇感激和認同;而關羽、周瑜式的倨傲和張揚,則帶來了無可挽回的個人悲劇。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人,其中的教訓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十、屈伸

屈人者亦人屈也,屈弗恥矣。

——《度心術》

十二世紀,馳騁歐亞大陸的穆斯林領袖薩拉丁進入中東名城大馬士革,他對前來求和的教皇使者表達了他對國家關係的看法:“國家與國家的關係並非由外交、禮儀、文書,以及常年奔馳在驛道上的使臣構成。國與國之間其實是一種簡潔而直白的關係,即進攻和回避,順從和抵抗。”人與人之間的對抗和較量同樣無處不在,薩拉丁的理論依然能概括人群當中的複雜關係。在人生叢林的對抗和角逐當中,我們都可能麵臨著這樣的選擇:被迫屈服或者堅持抵抗。一些性格強硬、棱角分明的人往往不願意作出點滴讓步,即使付出巨大的犧牲也要堅持抵抗的姿態。雖然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了某些安慰,但是事實上付出的代價卻是非常慘痛的。因此,民國奇人李宗吾更推崇一種收放自如的方法——在對方強大的、咄咄逼人的壓力麵前,暫時放棄強硬的立場,以柔和而退讓的姿態化解對方的壓力,尋找或者等待另外一些機會,這是“厚黑”的至高境界。勾踐可以向夫差稱臣,中原政權能向異族低頭,能屈能伸的姿態並非失去了對抗和角力的意誌,而是一種陰沉而有力的智慧。李義府以他洞穿世事的眼光總結道,暫時的屈服和讓步並不是羞恥的事情:“屈人者亦人屈也,屈弗恥矣。”屈服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進攻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