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不要姿勢要厚實(10)(2 / 3)

剛剛平定四川的劉備力圖奪回荊州,麵對川軍的巨大壓力時,孫權又果斷回避。史載,為重奪荊州,同時為替關羽報仇,劉備集全國之兵,又得到武陵蠻少數民族的支持,蜀軍順江東下,綿延數十裏,試圖一舉攻克江東。危急時刻,隻憑自己的力量顯然無法取勝,孫權又表現出他能屈能伸的柔韌一麵,果斷放棄抗拒曹操的原則和尊嚴,向曹操上表稱臣。表中聲稱:“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主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將剿滅劉備,掃平兩川,臣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語言誠懇而謙卑,當年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的對立姿態完全被屈服和順從所代替。史載,攜帶文書的使臣出發時,徐盛等將領號啕痛哭,以屈服於曹操為恥,孫權則默然不語,這種心理承受力,實在是劉備、曹操所不具備的。接到勸進表的曹操欣然同意了孫權求和的要求,但是曹操對這種能屈能伸的策略看得非常清晰,深知孫權並非真的屈服,表麵的軟弱和順從當中掩藏著試探和挑釁,於是曹操把孫權勸進的文章遍示群臣,向大家說道:“這不是勸我當皇帝,這是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而之後的形勢發展證明了曹操的判斷,取得抵抗蜀國的戰爭勝利之後,同時受到削弱的吳、蜀兩國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即依靠單獨的力量無法與北方曹魏的龐大勢力相對抗。於是孫權又開始了重新建立孫劉聯盟的努力,與曹操的對立關係再次形成,而上表勸進的誠懇與屈服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這種能屈能伸的厚黑素質,使並不十分出色的吳國勢力在三國時代的激蕩風雲中保持了自己的一席地位。

能屈能伸,既是一種進攻策略,也是一種保存自己的方法。恃強、任性、衝動、不肯屈服的姿態隻會使自己受到更大的損害,而適當退縮,刻意回避,則能得到保存實力的良好機會。這在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以及團體與團體之間的角逐與對抗中表現得尤其明顯。明朝末年,經過萬曆之荒怠、天啟之動蕩,一度強大而富庶的明王朝終於走上了窮途末路。東部有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侵擾,川陝則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兩者比較,西北地區的動蕩要遠遠大於遼東地區女真的滋擾。明末閣臣在給皇帝的奏折中寫道:“遼東,肩背也;關中,天下腹心也。”他極力主張明王朝集中力量應對陝西以及川北的流民起義。於是明王朝集中全國的力量,對川隴一帶的起義軍進行血腥圍剿。與官軍的殘酷戰鬥中,王嘉胤、羅汝才、馬守應等義軍紛紛被撲滅,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兩支軍隊卻屢敗屢起,在官軍的剿滅和圍攻當中越來越壯大。專事圍剿事務的兵部尚書楊嗣昌在奏折中稱:“流寇非常狡猾,追逼得他們很緊他們就隱藏起來,寧肯流竄也不肯作戰;圍攻得比較緩慢他們卻又出來對決,擺出決一死戰的架勢。一旦情況危急,這些人當中的首領便表示願意接受招安,並且向朝廷請求官職。因此這些流寇屢剿屢起,反反複複,不能盡滅。”與官軍周旋的李自成、張獻忠出身草莽,作戰沒有規律可循,對於起義的態度也缺乏原則。一旦官軍逼得很緊,無力支撐時,李自成、張獻忠便向深山流竄,堅決不和官軍交鋒;一旦得到重整旗鼓的機會,他們又不顧一切出來作戰。在非常窘迫的狀態下,李自成、張獻忠都接受過朝廷招安,得到重新起事的機會又再次揭竿而起,其中以張獻忠穀城投降的經曆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