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不要姿勢要厚實(10)(3 / 3)

張獻忠,延安衛柳樹澗人氏。年輕時曾在邊境當兵,犯了軍法,因為相貌出奇,被領兵將領陳洪範救下並趕出軍營,從此流落江湖。《明史》記載,張為人陰沉而狡黠,既有殘暴的一麵,也有心機過人的地方。崇禎三年,陝西大旱,民不聊生,於是王嘉胤等率眾起義,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都在他麾下,張獻忠號稱“八大王”,攻城略地,成為起義軍中的骨幹人物。崇禎八年,川、陝、河南一帶的起義軍在滎陽大會,約定分頭抵擋官軍,於是張獻忠率軍向東,進攻河南、淮北。這是張獻忠軍事生涯的真正開始,他從此有了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軍隊,得以獨當一麵。但是初涉軍事的張獻忠的征途非常艱難,與官軍作戰屢戰屢敗。在與明朝總兵左良玉作戰時,張獻忠大敗,損失了大部分兵馬。見不是左良玉的對手,張獻忠逃進湖北一帶山中,再也不肯出來。足足藏了一年,擅長軍事的總督盧象升離開湖廣,新來的總督不懂軍事。張獻忠便又在河南起事,與其他各路義軍聯合進攻湖北重鎮襄陽。官軍四麵合圍,張獻忠又被打得大敗,左良玉的騎兵甚至追上他在他的額頭劃了一刀,張獻忠死命掙紮才得以逃脫。經過這次慘敗,張獻忠完全失去了作戰的勢力,手下人員幾乎傷亡殆盡,自己也身受重傷。於是張獻忠又一次流竄深山保存實力。官軍窮追不舍,開始搜山。張獻忠非常恐懼,東躲西藏,盡量避免與官軍遭遇。困窘當中,卻得知當年曾經救過他的陳範洪在總督熊文燦麾下做總兵,於是派人攜帶重金,秘密潛入陳範洪府邸,表示願意投降朝廷,不再為寇。陳洪範非常高興,立刻幫張獻忠聯絡熊文燦。熊文燦以主撫聞名,張獻忠願意投降,自然求之不得。於是張獻忠終於走出深山,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明史》記載,張獻忠投降以後,率領手下將士盤踞在穀城,經常向熊文燦索要軍餉,熊文燦隻得滿足。不久,恢複元氣的張獻忠在穀城訓練士卒,打造兵器,再次謀反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乘明軍主力遠離穀城,張獻忠再次揭竿而起,豎起反明大旗。《明史》載,得到休養生息的張獻忠攻城略地,勢不可當,逐漸成為明末最大的軍事勢力。穀城投降成了他一生事業的轉折點。

在人生的戰役與角力當中,沒有人願意麵對屈服和失敗,而必要的屈服卻並非無法承受的失敗和恥辱,能屈能伸,收放自如,伸張與退縮相輔相成,這是一種人生的涵養和智慧。

十一、隱藏實力

苟有誌則無非事者,此之謂也。

——《說苑》

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要想不挨刀,學會如何漂。要想不被人當競爭對手處處防備,那最起碼的一點就是要迷惑對手,讓對手忽視自己。迷惑對手說來簡單,但是做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不是裝傻就可以辦到的。有些聰明人就不但會裝傻,扮豬吃老虎,還人為地為自己建立起一層保護色來,讓人以為他是這個樣子的,殊不知,真正麵目卻隱藏在這層假麵下。

要給自己製造一層看來真實的保護色,要點就在於“真實”二字,要真實,才能讓其他人相信;要真實,才能讓自己相信。連自己都相信自己是這個樣子的,欺騙其他人才能事半功倍,達到事先設想的效果。

齊景公有一次外出打獵,在山上打獵的時候看到了老虎,又來到沼澤,結果看見蛇。齊景公十分害怕,回宮以後就宣召晏嬰,問他:“今天我出去打獵,在山上看到老虎,又在沼澤看到蛇,這是否是不吉利的預兆啊?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

晏嬰回答說:“山本是老虎的窩,沼澤本是蛇居住的洞穴,老虎和蛇正是出現在它們應該出現的地方,為什麼要說不吉利呢?”

這段對話其實也就是說,老虎在山上出現,蛇在沼澤出現,才是正常的,它們在其他地方出現反而是反常的。那麼,給自己製造保護色是不是也要如此呢,越正常越符合邏輯越好,否則輕易被人看穿,保護色也就失去它應有的作用了。隻要暴露出來的一切都在可接受範圍內,對方自然會如同晏嬰對齊景公解釋這般,為你的行為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而且,不管是在商界抑或是政界中,想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過早地暴露出自己的真實目的,否則幾乎是可以肯定地要為人所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