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溫:命喪骨肉之手的悲劇皇帝(1)(1 / 1)

朱溫當初參加黃巢起義軍,並非為了什麼勞苦大眾的幸福,更沒有什麼替天行道的思想,而僅僅是出於一種圖謀富貴、出人頭地的私心,為的是以後做官衣錦還鄉,以此“回報”鄰裏對他的鄙視與輕蔑。在黃巢軍中無法混下去時,為了生存,為了富貴前途,他聽從謀士謝瞳的計策背叛黃巢而投降了唐朝廷。在唐朝廷內朱溫的官職步步高升,最後竟也做起了最高級的富貴夢:稱帝。

背叛起義軍,投靠唐朝廷

唐代後期的大中末年,朱溫的父親突然病死,母親王氏見生活無著,遂帶著孩子投奔到同鄉富戶劉崇家中。劉崇見王氏正在壯年,農耕蠶織都拿得起來,三個孩子也將要成年,就收留了他們。這樣,王氏在劉家為傭,三個孩子也要不停地勞作。

三個孩子壯年之後,性情各異。老大朱昱老實本分,盡心於劉家農田;老二朱存與老三朱溫都十分健壯有力,但卻不安於勞作,尤其是朱溫。

進入乾符年間(公元874年~879年)後,河南、山東地區經常有人揭竿而起,反抗唐王朝,其中以王仙芝與黃巢最為強盛,他們頻頻在曹、沂、徐、宋、汝、鄧一帶活動,吸引著許多人前去投奔,朱溫也十分向往。一天,朱溫決計出走。他約著二兄朱存,辭別母親與長兄,前去投奔了黃巢。

朱溫與兄長朱存加入起義軍後,隨軍南征北戰,多立戰功。其間,朱存戰死江南。朱溫則因臨陣驍勇,被提拔為隊長、偏將軍。黃巢攻入長安後,他已成為一員重要將領。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九月,經過一番權衡後,朱溫殺監軍嚴實,投降唐王朝。遠在成都的僖宗聞訊大喜,立即下詔授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並賜名全忠。自此,朱全忠率軍加入了鎮壓起義軍的行列,所至大行殺掠,毫不手軟,為唐王朝立下一個又一個戰功。

中和三年二月,朱全忠因作戰有功,被唐王朝任命為宣武節度使(治汴州,今河南開封),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其後,朱全忠軟硬兼施,逐漸兼並群雄,成為勢力最強的一個藩鎮。

勢力強盛後,朱全忠便想直接控製朝廷,甚至還想模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唐朝廷此時雖然無地無兵,但內部鬥爭依然尖銳,尤其是朝官與宦官間的南衙北司之爭更是連綿不斷,愈演愈烈。各派力量都向藩鎮尋找依附與支持。頭號藩鎮朱全忠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要目標。宰相崔胤一直與昭宗皇帝計議誅殺宦官一事,崔胤主張殺盡宦官,宮內事務由宮女執掌。但當時京城的禁軍由宦官掌握,權閹韓全誨洞悉崔胤密謀後,挑唆禁軍喧鬧,上訴崔胤克扣冬衣,要求皇帝解除他兼任的三司使一職。崔胤知道事情泄露,馬上致書朱全忠,聲稱接到密詔,要全忠率軍前來迎駕。有了這一借口,朱全忠即由汴州出兵西上。天複元年(公元901年)十一月,韓全誨率禁軍劫昭宗奔往鳳翔。朱全忠入關,乘勢收取華州韓建,繼續西進。

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正月初,朱全忠上表昭宗,稱宰相崔胤專權亂國,離間君臣,理應誅除。昭宗接到上表,罷崔胤宰相,降為太子少傅。朱全忠密令朱友諒將崔胤殺於家中,率大軍進屯河中,派牙將寇彥卿向昭宗上表,請遷都洛陽。接著,朱全忠又致書宰相裴樞,要他率百官東行。二十七日,昭宗由長安出發,朱全忠令原留在長安的部將張廷範為禦營使,率部護衛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