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認賊作父、禍國殃民的“兒皇帝”(1)(1 / 1)

石敬瑭是曆史上有名的認賊作父的皇帝,他認契丹皇帝作父,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大量進貢珠寶,割讓土地,總之凡能討好契丹國的,他無所不用其極,深為世人所不齒。

大事成於果斷而敗於猶豫

石敬瑭是沙陀族人。沙陀本是西突厥別部,後來向東遷到鹽州(今陝西定邊)一帶,是個長於騎射的遊牧部落。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二月二十八日,石敬瑭出生在太原汾陽。

石敬瑭出生在一個天下大亂、爭戰十分劇烈的時代。李唐王朝名存實亡,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兵連禍結,歲無寧日,武夫悍將主宰一切。石敬瑭長大以後,隨其父學習了一些刀槍騎射的本領。他性格沉著,寡言少語,練武之暇,也能讀點兵法書籍,逐漸知道了前代名將李牧、周亞夫的事跡。沙陀人向來尚武,不重視文化,石敬瑭顯然與眾不同。當時任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的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非常器重他,將他招為女婿。李存勖聽說石敬瑭擅長射箭,也把他擢居左右。後來,李嗣源又命他督領親兵部隊左射軍,倚為心腹親信。

石敬瑭隨李存勖出生入死,衝鋒陷陣,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李存勖當上皇帝之後,卻沒有封他一官半職,他仍然在李嗣源的麾下當個心腹小校,待遇未免太不公平。石敬瑭心中怨恨不已,然而表麵上卻絲毫未流露出不滿,他在默默地等待著局勢的變化,他看到像他一樣被李存勖遺忘冷落的功臣宿將不乏其人,而最受猜忌的就是他的丈人、功居第一的李嗣源。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趙在禮在魏州發動叛亂,朝廷遣元行欽招撫失敗。群議均以為非用李嗣源不可,李存勖不得已命李嗣源為統帥,率侍衛親軍前往討伐。哪知兵到鄴都(今河北大名)城下,當晚發生嘩變,士兵挾持李嗣源,要他當皇帝。李嗣源不從,士卒紛紛散逃而去。李嗣源這時手中隻剩下常山一軍,共5000人,馬2000匹。李嗣源欲明其不反的心跡,屢次上表申訴,都被元行欽扣下,不得達於朝廷。李嗣源更加疑懼,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刻,石敬瑭悄悄地附在李嗣源的耳朵上說:“大事成於果斷而敗於猶豫,天下哪裏有上將與叛卒共入賊城,日後尚保平安無事的呢?大梁乃天下之要津,假若給敬瑭三百騎兵,先往占據,您再引兵急進,以此為根據之地,自能保全無虞。”一席話說動了李嗣源,遂命石敬瑭率五百騎兵直搗大梁。石敬瑭星夜兼程渡過黃河,趕到大梁城下,先使裨將李瓊以勁兵突入封丘門,自己踵其後自西門入,占領了大梁。接著石敬瑭向西挺進,李存勖終被亂兵射傷,後飲奶酪而死。李嗣源進入洛陽,旋即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老丈人當了皇帝,石敬瑭既是駙馬,又是功臣,地位比以前大不相同,官職一年數變,

他先由總管府都校升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任陝州保義軍節度使,賜號為“竭忠建策光複功臣”。次年加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副使,晉封開國伯。不久又升為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六軍諸衛副使,晉封開國公,賜號為“耀忠匡定保節功臣”,掌握了後唐朝廷的軍事大權。

在後唐明宗統治期間,石敬瑭憑借著皇親國戚的地位,又功高勳重,在朝廷內部激烈的權力鬥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到明宗末年,他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藩漢兵馬車總管等。在內他是後唐軍事力量的最高統帥,在外又是鎮守邊關要塞的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