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蜻蜓為什麼要點水——動物界的學問(2)(3 / 3)

在動物語言中,除了有發聲的語言,還廣泛存在不發聲的語言。例如超聲語言、氣味語言和聲波語言等。超聲語言是指動物利用自己發出的超聲波進行溝通和聯係。海豚能通過超聲波與同伴溝通。更有趣的是,海豚“講話”時表現得很有禮貌,當一隻海豚在“講話”時,其他的海豚就會靜靜地在一旁“聽”著,不會輕易去打擾。

氣味語言是利用氣味作為動物交流的方法的。在自然界中,有100多種昆蟲用氣味來傳達自己的信號。有一種雌性害蟲,當它們被襲擊時,會放出一種淡淡的氣味,以這種方式通知或掩護同伴逃命。蟋蟀和大象等動物是用震動的聲波來傳遞信息的。科學研究發現,在種類繁多的蟋蟀中,有些雄性蟋蟀沒有發音器,不能鳴叫。它們向雌蟋蟀傳遞信息時,方法是震動身軀,依靠身體部分的物理振動來傳遞聲波,這樣的聲音是極微弱的,不僅人類聽不到,別的蟋蟀也不可能通過聽覺器聽到。

上述所有這些對動物語言的研究,導致了“動物聲學”的興起。人類試圖通過更多的研究來弄懂同一種類動物對聲音的識別和交往的功能,以及動物聲音在種群和群落的形成和進化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等問題。

二、為什麼鳥類沒有牙齒

鳥類過著一種飛行生活,活動的強度較大,新陳代謝也快,每天需要消耗巨大的體能。所以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它一定要不斷地努力尋找食物,盡快地加以吞食和消化。要不然的話,像爬行動物那樣,經過細嚼慢咽來粉碎以及消化食物,這樣人不敷出的問題一定會變得十分嚴重。

為了能夠適應飛翔生活,鳥類就產生了一種新的尋找食物的方式。這樣的取食方式特點就是:沒有牙,用雛形的嘴巴來啄食,將整粒或者是整塊食物快速吞下,而後要將食物貯藏在那個發達的嗉囊中。食物在嗉囊中經過軟化後會逐步被砂囊磨碎,再由消化係統的其餘部分陸續地加以消化或吸收。這樣的方式並不用牙齒以及與此有關的係統,可以大量地減輕體重。經過研究發現,鳥類和取食相關的骨骼重量,大概隻占頭骨重量的1/3。但其他的動物,相對應的骨骼的重量占頭骨中總重量的2/3。鳥類不使用牙齒以後,會導致和取食有關的骨骼退化。從而也大大減輕了頭骨的總重量,所以更有利於飛行。況且這種砂囊磨碎的方法,即使是在鳥的飛行過程當中,也能夠正常地進行。由此可見。鳥類有砂囊卻沒有牙齒,恰恰是鳥類對快速取食、快速消化的一種適應,也是非常適應鳥類飛行的需要的。

三、鳥為什麼鳴叫

鳥鳴是大自然中最可愛的聲音之一。有時我們到鄉下去,聽到鳥鳴啁啾,便會覺得它們似乎在一唱一和,互相呼應,並互相傳遞消息。

事實上,鳥兒們確實在互相傳遞信息,就好像許多其他動物那樣。當然,有時鳥兒發出鳴聲隻是為了表示歡樂,就好像我們在高興時也會喊出聲來一樣。但在大部分情況下,鳥兒的鳴聲是用來通訊的。

母雞咯咯地叫,向小雞發出警告,讓它們知道有危險臨近,好蹲伏起來,一動不動。危險過去之後,母雞發出另一種叫聲,把小雞召集過來。候鳥在夜間遷徙時也要大聲嗚叫,用叫聲使鳥群不致飛散,讓失群的個體跟上隊伍。

但鳥類的語言與我們所用的語言大不相同。我們用詞語表達思想,這些詞語要學習才能掌握。但鳥類的語言是不用學的,鳥兒天生就會鳴叫。舉例說,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讓小雞與公雞和母雞分開生活,它們從小聽不到雞的叫聲,但這些小雞長大後,仍會發出跟其他雞一樣的鳴聲,而且鳴叫得與其他隨父母一起長大的小雞一樣嘹亮。

這並不是說,鳥類不能學習怎麼鳴叫,事實上,某些鳥能學會其他鳥類的鳴聲。如果把麻雀同金絲雀一起養大,麻雀就會努力學習金絲雀的歌聲。如果金絲雀同夜鶯一起養大,金絲雀就會把夜鶯的鳴聲模仿得惟妙惟肖。我們都知道鸚鵡多麼善於模仿它聽到的聲音。所以我們應該說鳥兒天生就會鳴叫,但學習在其中也起一些作用。

四、動物的尾巴有什麼作用。

很多動物都長有尾巴,這種尾巴除了它的生理功能外,還有特殊的作用。

針鼴的尾巴上長滿刺毛,上有倒鉤。它背對敵人,用力甩動尾巴時,刺毛脫下飛出,猶如萬箭齊發,足以使敵害落荒而逃。

響尾蛇蛻皮時,每次都在尾部留下一個角質環。遊動時,環上的變形鱗片相互擠壓發出特殊的響聲,令敵害聞聲喪膽。

雄性孔雀尾羽色彩鮮豔,在繁殖季節可用來求偶。當它受到攻擊時,也會麵對敵人突然開屏,並加以快速抖動,一時色彩斑斕,使對方眼花繚亂,不敢貿然進攻,甚至不戰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