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程在如履薄冰的險惡政治環境中,兩次均有賴於兩宮皇太後的大力庇護,才有驚無險地走了過來。
孝莊太後說:範先生,你是我們大清國的忠臣,今後朝廷的大事仍然有賴於你的扶持!
範文程是知恩圖報的。於是,範文程在事關大清國今後是做“偉哥”還是做“委哥”的關鍵時刻,毅然給攝政王多爾袞獻計獻策,及時地撥開了在多爾袞心頭繚繞不去的疑雲。
範文程這人講話很有煽動力,他給多爾袞的廣告詞是:您不是想建立萬年不朽的功勳、策定千古不壞的基業嗎?您不是一直渴望著流芳百世的大好機會嗎?現在抽出您的寶劍,領著您大無畏的八旗將士殺進關去,未來的曆史或許便掌握在您的手中了!
這樣的話語,任何一個有大能力的男子聽了都會臉紅心跳到熱血沸騰!
這時候,小太後布木布泰成為多爾袞政治上最堅定的同盟者當時,在大清國的內部高層,真正能達到範文程之戰略眼光者,舊臣唯範文程一人,降臣也僅僅隻有一個洪承疇而已。僅僅隻有這樣兩位謀臣的支持,多爾袞覺得實施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範、洪兩人都是孝莊皇太後舉薦的。因此,多爾袞便讓範文程、洪承疇再跟內宮中的兩宮皇太後溝通一下。
濟爾哈朗的感情大抵是傾向於小皇帝福臨的。
年輕的布木布泰在聽過範文程的分析與建議之後,開始興奮起來。孝端皇太後以及濟爾哈朗受到布木布泰情緒的感染,這才認真地興奮起來!這樣,關於大軍入關的議題,多爾袞先與另一位攝政王濟爾哈朗以及幕後的兩宮皇太極取得了默契,其他參政的諸王貝勒自然不便閑話。
於是,大清朝的主要執政者多爾袞劍及履及,便果斷地下達了緊急動員令。《李朝實錄.仁祖卷》中朝鮮軍情觀察員說:“頃日九王聞中國本坐空虛,數日之內,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成敗之判,在此一舉。”這樣,多爾袞的此番進兵,囊括了大清國滿、蒙、漢三族的所有精銳戰士,滿蒙八旗約占總數的百分之七十,漢軍八旗以及尚可喜、孔有德等三順王及續順公的戰鬥單位約占百分之三十,全軍十四萬人。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八,中宮皇太後哲哲、皇太後布木布泰使六歲的順治帝至篤恭殿,大會諸王、貝勒和八旗將領,特授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奉命大將軍印。一切賞罰、俱便宜從事。……其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事大將軍當如事朕。”又特賜禦用纛蓋等物以重事權。多爾袞得到了等同於皇帝親征的一切權柄樞紐與軍事力量,這是整個大清國的一場豪華盛賭,也可見兩宮皇太後對於多爾袞的信賴與倚重之深。
四月初九日,雄壯的號炮聲震動了盛京城。攝政王多爾袞在全體臣民的無限期盼中,率副帥多羅豫郡王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以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漢王,多羅貝勒羅洛宏,固山貝子尼堪、博洛,輔國公滿達海、吞齊喀、博和讬、和讬,續順公沈誌祥以及範文程、洪承疇等重要謀臣傾國出兵了!
四月十三日,清軍大隊開始渡過遼河。這個時候,關內的軍事形勢漸趨於明朗,多爾袞打聽到李自成進入了北京。在清軍的隨軍人員中,洪承疇老謀深算,最具有與農民軍作戰的實際經驗。於是,多爾袞便與洪承疇並轡問計。洪承疇不慌不忙地屈指道來對付“流寇”的三條錦囊妙計:
第一,肯定了範文程提出的“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三大軍事紀律,這是大清國爭取京畿地麵人心很重要的一個形象工程。第二,暫且掩飾住自己對關內土地人民的野心,絕口不提“伐明”的口號,宣傳口徑隻講大清兵入關,是為消滅殘害民間的“流寇”而來的,是一隻不吃人的老虎。第三,從戰術的角度來看,李自成以及所有的農民軍都具有遇弱而戰、遇強則跑的特點。李自成現在劫掠已飽,他如果不想打硬戰,便會選擇回西安老家這條路子。因此,為爭取時間“宜計道裏,限時日,輜重在後,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騎兵不能履險,宜於騎兵內選作步兵,從高處覘其埋伏,俾步兵在前,騎兵在後”,以防埋伏。“流寇十餘年來用兵已久,雖不能與大軍(清軍)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漢兵(明軍)輕視之也”。
洪承疇雖然是一個文官,但衝鋒陷陣的心得,遠遠大於以謀略見長的範文程。所以,洪承疇的建議其實是與範文程的謀略相得益彰的。
因此,孟心史評價這一段曆史,曾經不無感情地揮筆:“文程建言,於清之開國,關係甚巨。”“承疇上啟,略如文程指,亦為清有天下之大關鍵。”
多爾袞大軍一開始向山海關進軍,走得很慢,一天隻走六十裏地這時,多爾袞顯然是大曆史所喜悅的,所以,他的運氣相當不錯。
四月十五日,清軍大隊走近廣寧城附近的翁後所,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忽然向多爾袞尋求合作用兵。吳三桂起先開出的合作條件是:請多爾袞“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關寧軍則從山海關(東協)出兵,“合兵以抵都門,滅賊於宮廷”。事成之後,吳三桂答應給清兵大量的金銀財寶以及割讓北方領土等巨大紅利。
當時,多爾袞與洪承疇議定,為了防止吃飽了的李自成抽身跑回西安,采取的是釜底抽薪的戰術,從薊州、密雲等處隘口穿插進入中原。可是,現在,李自成大隊與吳三桂關寧軍既然在山海關一線咬成了一團,清兵再勞時費神地搞什麼長途穿插那便是畫蛇添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