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別讓營養從廚房溜掉(3 / 3)

豆子的外皮很硬,質地也特別緊密,所以如果把米飯和豆子一起煮,在成熟時間上的差異更大。所以,豆子先要煮到基本上熟,再和大米混合,放在電飯鍋裏一起煮,就能吃到可口的豆飯了。紅豆飯、綠豆飯、芸豆飯的營養都非常好。還可以考慮像日本和韓國一樣,煮五穀飯,得到更為全麵的營養。

留住營養要點2:減少烹飪過程中的損失

傳統的米飯無外乎2種做法:蒸和煮。這個過程也是營養素損失的重要環節。

淘米流走營養素。一般家庭在蒸米飯前都是先淘米,而B類維生素是水溶性的,又分布在米的表麵部位,很容易隨著淘米水溜掉。對於標準米來說,維生素B1的損失可高達20~60%。如今大米都很幹淨,輕輕淘洗一兩次即可,標明免淘米的品種不需要多次淘洗。

不過,淘米損失營養素,卻會增進美味。多淘洗幾次,大米的口感會更好。這就是為什麼食堂喜歡做撈蒸飯的理由——通常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低的時候,米飯口感更佳。如果能保證用其他方式彌補營養素損失,或者不經常吃白米飯,那麼倒也不妨多淘幾次。

加熱丟失維生素。烹調的時候應該盡量縮短加熱的時間,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煮前將米浸泡半小時左右;二是用開水煮米,既能讓自來水中的氯氣揮發掉,減少對維生素B1的破壞作用,也能煮得更快。

撈蒸飯丟掉營養素。一些地方的人喜歡吃撈蒸飯,先把米煮一煮,半熟的時候老起來蒸熟,因為這樣米飯口感更好。還有的人喜歡把涼飯用熱水過一下,然後把湯扔掉。這些做法都會讓維生素損失50%~70%之多。實際上,碗蒸飯的營養素和風味物質的損失最小,而撈蒸飯是最大的,維生素B1損失70%以上。

不過,還有很多烹調的小技巧並不損害營養價值。比如說,煮之前泡米半小時,可以讓米飯飽滿晶瑩,口感改善;煮米的時候放半勺油,可以讓米飯口感更韌、光澤更好、香氣更濃;煮飯的時候加幾滴檸檬汁,可以消除米飯的不新鮮氣息;又比如說,煮米的時候放幾個大棗,讓棗的香氣增加米飯的魅力,等等。

(5)煮玉米粥也不該加堿

很多人都聽說,煮大米粥加堿不好,但煮玉米粥卻一定要加堿,因為這樣反而有利於維生素的利用。還有人聽說,酸性體質不利於健康,煮粥加堿就能幫助人體調節酸堿平衡。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

若論北方居民煮粥加堿的原因,在於堿的一種特殊作用——它能夠提高大部分蛋白質與水的親和能力。比如說,泡發各種海鮮的時候,如果加一點堿,吸水就多,泡發之後就飽滿。對於各種糧食來說,加一點堿,其中的蛋白質就比較容易吸水溶入湯中,這樣澱粉微粒也更容易散開,煮粥之後口感就比較黏稠。

但是,堿對於大部分維生素來說,卻是一種可怕的敵人。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酸等維生素都非常怕堿。堿性條件下加熱,損失就更為慘重。加了堿,又長時間地熬粥,無異於把其中的維生素B1和B2趕盡殺絕。堿加多了,還有一種不舒服的堿味和滑溜感,而且會破壞新鮮糧食中原有的香氣。

這樣想來,加堿煮粥實在是得不償失。

大部分講到健康烹調的書當中,都說到煮大米粥不應當加堿,理由是因為精白大米本來含維生素B1就少,再加堿煮不明智。其實,南方人做的皮蛋瘦肉粥就是變相的加堿煮粥,因為皮蛋是用氫氧化鈉來醃製的,它有一定的堿性。堿的作用,再加上蛋中卵磷脂的乳化作用,成就了皮蛋瘦肉粥的獨特美好口感。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既然大米中維生素已經很少,如果偶爾喝一碗加堿煮的粥,就算其中的維生素完全損失掉,倒也不用太過遺憾。假如天天喝,就不能不注意了。

說玉米粥應當加堿的理由,是因為玉米中的煙酸(也稱煙酸)這種B族維生素是結合狀態,不易被人體吸收。如果加堿,就能把它釋放出來。在過去隻吃玉米沒有其他東西吃的時候,人們比較容易發生煙酸缺乏,故而在某些地區提倡煮玉米粥加點堿。這樣,煙酸倒是足了,維生素B1和B2就被犧牲了。因為玉米裏麵B1和B2很多,人們隻要吃不加堿的玉米餅就能補充回來。

然而,時代變了,說法也該改變。如今有幾個人天天除了玉米粥玉米餅不吃其他東西呢?魚肉類中的煙酸都相當豐富,麵食中的煙酸也很多。營養調查發現,國人的煙酸供應還比較充足,而維生素B2倒是普遍不足,維生素B1也有部分人缺乏。在這種情況下,往玉米粥裏加堿,不會對膳食營養平衡產生任何好的作用。

至於很多人往綠豆粥中加堿,更是暴殄天物。豆粥中本來B族維生素含量大大高於大米粥,加入堿會把這個好處破壞掉。豆皮中還富含多酚類物質,它們也會因為堿而改變結構。

那麼,很多人又會問:我不加堿,粥怎能黏稠好吃呢?方法其實很多。你可以放一小把糯米,也可以放一勺燕麥,或者加入一點皂角米,都可以增加黏稠度。這樣做,不僅不損失營養,還能更好地享受天然穀物的清香美感。

最後要說的是,食物在人體代謝之後是成酸還是成堿,和它本身加了醋還是加了堿毫無關係。煮粥放堿對於預防慢性病沒有任何助益。加堿隻會讓粥升高血糖的速度更快,對糖尿病人不好。加堿還會讓粥的鈉含量大大上升,對於預防高血壓也很不利。

主婦支招:剩粽子怎樣變成美食

端午節一到,人們總會憧憬粽子的美味。不過,粽子飄香的美好當中,也隱藏著一個不大不小的煩惱——很多人家裏粽子成災,這家親戚也送,那家鄰居也給,幾十個粽子都吃了2天了,還有好多沒吃完。該怎麼辦哪?

的確。粽子不是一種便於長期存放的食品,在冰箱裏放2天已經令人擔心了。就算可以繼續存放,上頓下頓的吃粽子,口感太過重複,腸胃也感到厭煩。所以,有必要開發一些用剩粽子製作的美食,做到推陳出新。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主要配料是甜味食品。所以,用粽子來做粥和甜食是最合適的。

這裏推薦3款剩粽子製作的美食。

粽子百合綠豆粥

沙鍋中燒沸水3碗,放入綠豆2把,煮15分鍾,加入剩的小棗粽子或蜜棗粽子,用大勺把粽子碾碎,一起煮10分鍾,再加入1頭剝散洗淨的鮮百合,繼續煮5分鍾,一鍋清香四溢、口感粘軟的百合綠豆粥就好啦!

連續幾天吃粽子,是不是有點上火啊,正好用綠豆壓一壓。

粽子豆沙包

夏天人們都喜歡吃點豆沙包,營養好,又能清熱解毒。把紅豆或綠豆煮軟,加糖拌成豆沙;然後把剩的粽子切成小塊,和豆沙混合起來,就可以包豆沙包啦。趁熱吃的時候,別有奇妙口感。最適合處理豆沙粽子。

粽子雞蛋菜餅

過端午總是要吃雞蛋的,家裏的雞蛋一定買了很多。按照做雞蛋餅的思路,先把雞蛋打入麵糊,再放切碎的青菜葉,用鹽、雞精、胡椒粉調味,再把剩粽子切碎,放進麵糊中拌一拌,然後用來攤成菜餅就好啦!這個方法最適合處理鹹味的粽子。

其實,吃粽子的創意是無窮的,比如用它作成八寶粥、燒賣、餡餅、肉丸子……其實都不錯的!

粽子和其他主食一樣,可以放在凍箱裏速凍後長期保存。吃的時候取出來重新蒸透,或者用微波爐化凍均可。隻是要注意,存放時最好分成一次吃完的小包,用塑料袋包嚴實,和其他肉類等生食品分開放,避免交叉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