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去山川中尋找大愛與大美(1 / 2)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山之永恒,水之流逝,山環水繞間,自有一處寧靜,有一處自然,有一處博大的胸懷,有一處通透的智慧,有一處悠然的情思,有一處閑適的靈感。古往今來,那些真正看透了人生與世界的智者,那些追求仁義的誌士,莫不鍾情於山水,最後“托體同山阿”,化為塵土,與山水相融與共。

山水雖沒有言語,而它卻最有靈氣。遙望山林,誰能不讚歎雲蒸霞蔚的壯觀?置身深林雲起處,誰不會產生恍然如夢、翩入仙境的幻覺?山也罷,雲水也好,我們接近它,用心與它交談,它就會活起來。泉水的叮咚是水的歌唱,鳥雀的婉轉是山在低語,遊雲的飄蕩是山中精靈的飄蕩。

人們想象中,那神仙居住的仙府洞天,可不就是這最自然的山與最自然的水的組合嗎?

走出去,向著那有山有水的地方,向著生命最初誕生的地方,向著人類最初的家園。我們的祖先從山林裏剛走出來時,他們中最聰明的人就想起了要回歸。

相傳,五千多年前,黃帝軒轅氏就曾攜容成子、浮丘公二人走出瓊樓瑤宮,去天地之間尋找最自然的所在。他們行走了很遠很遠的路途,在一處停下來歇腳。這個地方雲蒸霞蔚、山奇石怪、天地靈秀、溫泉處處,仿若仙境。黃帝見了大喜,立即與二位大臣在山洞裏住了下來。黃帝和大臣們駐足的地方,便是如今的黃山。黃帝和兩位臣子在山中采藥煉丹,日久天長,仙丹終於煉成,三人吞下仙丹後,最後得道成仙,化身成了兩座山峰,得以與天地共存。

遙遠的傳說,對今人來說恰是一則寓言。所謂的煉丹求仙,是人們看透平常生活後,對生命更高境界的追求。人終有一死,而且比起大山大水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如何才能長生不老?唯一的辦法,就是回歸山林,淡然世外,讓生命與山水融為一體。

幾千年過去了,人們早已難覓黃帝的蹤跡,然而,他卻與黃山之山水融為一體,因而也有了永恒的生命。

懂得淡然世外,將生命融於山水者,可以長存;在生活中,懂得山言水語,能從天地山水中悟出道來的,是智者。

譬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於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水因為有不爭的品性,所以能流暢地行走,無人阻礙它;江河的位置越低,流水卻紛紛歸於它的懷抱,它擁有的反而越多。人的行為如能像流水,甘願居於別人不願意居的低處,就不會與人相爭,自己反而能抵達至高的境界。

不禁讓人感慨,人太過驕傲自滿,常稱自己為天地萬物的主宰,殊不知,人的智慧與那草木、山水相比,相差甚遠。難怪對人生大徹大悟的老子,年老時仍騎著一頭毛驢,回歸山水中,於那天地間逍遙去了。因為,那裏才是最自由的所在,是無窮智慧的源泉。不同處的山水有著完全不同的姿態。如山,有雄壯的山,讓人想到力量,想到奮發向上;有秀氣的山,讓人心境清幽,樂於平靜地生活;有靈氣的山,讓人忍不住追思生命與宇宙天地的奧義。那水,也有不同的姿態,如有寧靜深沉的湖泊,讓人想起安靜含蓄的愛情;有淙淙溪流,讓人向往明快、簡約的生活;有奔騰咆哮最終入海的河流,讓人悟到人生辛苦奔波最終要走向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