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市場經濟以義取利(6)(1 / 3)

按照儒家的學說,作為一個老板,自己首先要“正”,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所謂“正”就是一切行為都要合符“禮”的規定,用今天的話來說,必須要遵守黨紀國法,按規章製度辦事,不能假公濟私,以權謀私。孔子還說:“克己複禮為仁’,隻要自己克製自己的私欲,按照“禮”的規定行事,就算是合乎仁了。這樣你就有感召力和號召力,你的意圖就能得到很好的貫徹。這就是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相反,如果老板、老板“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是因為自己失去了威信,失去了號召力。由此看來,老板的行為是否合符“禮”的規範,具有重要的意義。

老板、老板對職工除了要有仁愛之心、尊敬之心,還要教育職工樹立社會公德,遵紀守法,遵守工廠和車間的製度。通過道德教育,通過企業理想、企業精神、職業道德的教育,提高職工的道德自律和行為自控;通過廠規、紀律實行他控,自控和他控這兩個東西,在企業管理中是缺上不可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存在有人的道德自律、行為自控能力的差別。這是因為人的文化教養的不同、人生觀的不同、價值取向的不同、追求目標的不同,因而必然存在差別。為了達到一個企業內部的和諧、協同和行動的一致,除了通過道德的自律、自控之外,就必須要用紀律進行他控或強控。古代的“禮”,具有自律和他控的功能。在今天,進行他控的就是紀律,由紀律規定職工在生產過程中的行為規範,當然這樣的他控也是應該以道德的自律為其基礎的。

總之,儒家“禮”的這個範疇以及由這個範疇所規定的行為準則,其中具有許多合理的成分,這些合理的成分不論對於一個公民,還是一個職工;不論對於整個社會,還是對於一個企業的老板來說,都有許多值得吸取和借鑒的東西。

“動之以情”和“悟之以理”

企業經營和人生經營是相通的。不企業還是人生,隻求獨善其身,便無法真正地求發展。不存仁心者,便無法認真地經營事業。

若是由孔子來看,所謂的經營,實際上便是一種掌握人心的過程。由於老板皆是有感情的人類,隻要“動之以情”,常常能收到極好的管理效果。

“悟之以理”是經營管理中的教化活動。

即使在同一個經營情況下,由於人的不同,而能悟出各種不同的道理。一個賢明的老板,先修身,再以道理教化員工,以理來使役員工。在儒教文化圈裏,日本是首先成為先進國家的。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後,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獲得長足發展,他們一個共同特點是有效地利用了儒教文化社會秩序中的合理成分,把經濟發展的理論,用本國傳統文化(即儒教文化)消化吸收,合理使用外國援助和本國的人力物力,從而獲得經濟發展的成功。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還有一個不約而同的主導思想,是道德,強調了人的因素,不僅僅是人的數量,更重要的是人的質量,也就是現實的文化水平問題。經營老板的文化素質固然重要,而企業員工的文化素質也是不容忽視的。

孔子在《禮記·仲尼燕居篇》中說:“製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乎人。”這裏所說的“禮”是中國政治製度的根源。法、理、情的經營法則,便是孔子禮的表現。施行時必須合於道理,適乎人情,如果三者中欠缺任何一樣,便不能成禮。

嚴格執行製度,上下有序

孔子崇尚周禮,把周朝禮儀視作神聖加以維護。後世不少人對此大加攻擊,認為孔子維護舊製度,屬保守頑固。殊不知,在周天子失去羈約,諸侯競逐的混亂局麵下,維護最高原則對於安定天下顯得有多重要。今天,人人都懂沒有安定的社會,就談不上發展。回顧孔子對周禮的維護,使人感到孔子渴求安定平和的願望十分符合大眾心理。現代老板無論從事何種行業,莫不希望運轉有序。確立嚴密的管理製度,是達到有序運行的保證。嚴格的規章製度就如同孔子所堅持的周禮,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應有明確規定,使員工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把鬆散的群體結構成精密的機器,統一行動,統一意誌,達到有序運轉,產生最佳效益。著名的“泰勒工作法”把工廠流水作業過程分解成若於機械式動作,員工按“最簡單原則”進行操作,減少一切多餘動作,成為現代工業生產的楷模。這樣做,似乎限製了個人的自由權利,但卻為人們接受,因為高效益必然要犧牲個人的自由,這是顯而易見的。

國有國法,行有行條,家有家規。自然界受進化法則支配,人類社會有規章製度約束,事物由無序到有序,均不能脫離規章製度的羈束。老板一旦確立了規章,便應嚴格執行,不可廢弛。日本東芝電視工廠規定員工入廁不得超過3分鍾,看似不近情理,但卻保證了生產流水線暢通運轉。孔子堅持祭祀樂的等級規矩,看似迂陳,卻是引導人們有章可循,確保了社會穩定,可謂用心良苦。儒學能成為中國國學,曆代統治者奉若神明,與孔子的嚴格等級,執法不苟,作風嚴謹的精神大有關係。如今,儒學在東南亞受到歡迎,被人們應用於政治、經濟、外交諸領域,足見其實用價值。老板能從中悟到某些訣竅,為我所用,必大受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