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才是老板舉賢用能的第一步,其方法是“聽其言而觀其行”,標準是“德才兼備”。曆代懦家思想代表人物都強調“兼聽則明”,多聽取多數人的意見;同時尊重事實,強調考察,看其是否有真才實學。
“才”自不必說,“德”又指什麼呢?孔子通過“子路問成人”來闡明了他認為優秀人才應具備的德:一要有智慧,能夠全麵地、悟性地洞察事物,悟解世事。二要寡欲,要廉潔清心,沒有太多貪欲。三要有大勇,不畏強權,堅持真理,敢於犧牲。四要有才藝。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德存於內而文觀於外。五要見利思義,見利行義,誠信為本,目光遠大,不為眼前小利所惑。
其實可以概括為三個要點,即“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看他目的何在,做法怎樣,平常涵養如何。
能夠識人,還得要勇於薦人。
《穀梁傳》曰:“子既生,不免於水火,母親之罪也;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就師學問無方,心誌不通,身之罪也;心誌既通,而名譽不聞,友之罪也;名譽既聞,有司不舉,有司之罪也;有司舉之,王者不用,王者之過也。”
舉薦人才如此重要,所以也要慎重行事,“識才”一步錯,“舉薦”的人才,無疑就成了病害,孔子主張舉賢,舉直。“舉直錯誤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意思是選擇德才兼備的人,這樣就可以影響和帶動處於同一崗位中的人或者鄰近崗位的人,使他們有所效法,因受到激勵而努力工作,從而使廣大管理助手和管理幹部的作風有所轉變。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品質不好,不稱職而又不肯改弦更張、棄惡從善的管理助手就會被暴露或被揭露出來而遭到清除,或因感到孤立、無地自容而自行離去,正如孔子所說:“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孔子還主張舉所知。老板耳目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找到許多賢能之人,而人數太少又不夠用,怎麼辦?孔子弟子這麼問他時,他說:“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也就是說,老板可以先把自己知道的賢人選拔上來,委以重任,別的賢人知道了,自然會受到鼓舞,主動找上門來;已被重用的賢人,也會同氣相求,推薦其他的賢人。這樣,人才的來路就廣多了。
荀子有一個觀點很值得重視。《荀子·君道》說:“內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隱遠人。”就是說舉賢人才不能以親疏為標準,對內不能偏袒自己的子弟,對外不可以埋沒關係疏遠的人。一個人即使與你關係再好,友誼再深,如不能勝任其職務,也應該毫不猶豫地撤換。公私需分明,私下怎麼樣幫他是你的事,但萬萬不能和公事相混淆,以至於誤大事。
人才推薦上來了,怎樣使用卻是個難題。
首先是老板自身態度問題。如果態度不端正,人才也得不到正確使用。荀子在《臣道》中說:“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暗主妒賢畏能而滅其功。”意謂賢明的君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任用才能卓越的人,而且獎勵他們的才幹;昏庸的君主嫉妒品德高能,不用才能卓越的人,而且埋沒他們的成績。所以“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人,而在乎不誠心用人”。
劉邦打敗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其成功就在於:他能夠用人,能夠“容民有眾”。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劉邦比不上張良;鎮守疆土,安撫百姓,劉邦比不上肖何;統率三軍,戰伐攻取,劉邦不如韓信,但三才皆為其用,其大功遂告成。而他的對手項羽呢?任人唯親,關係疏遠者“雖有奇土不能用”,本來還有個相當厲害的範增,可項羽不聽賢言,又趕走了他,最後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秦相李斯給秦皇贏政上過《諫逐客書》,很值得一讀。他說,泰山因為不排斥土石,才那麼高大雄偉;河海卻僅僅因為能夠收納百川細流,才有了它的深不可測,波濤洶湧。可見,成大事業者必先延攬人才,不分門第,不妒賢忌能,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荀子還主張任用人才時要“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主張要任用賢能之士,所謂“賢”與“能”亦即“德”與“才”兼備而已。
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不可能毫無瑕疵,隻要“瑕不掩瑜”就行。孔子對此的處理原則是“無求備於一人”,隻要在品德方麵大節無虧,在工作能力上勝任所擔當的職務,並且忠於職守,勤於任事,即使發現其有某些缺點,還是應該量才錄用,加以任用。
人人都各有其特性專長,適其適所,也就是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去,用其所長棄其所短,方是用人要務。《反經·量才》說:“夫人才能參差,大小不同,猶升不可以盛斛,滿則棄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乎?”如果沒把人用到該用的地方,就無異於是對人才的一種浪費。在人事管理過程中,尤其在職位分配上,老板應慎重行事,他不僅應對將要擔任職務的人的責任和義務應有充分了解,更應對候選人的各方麵的情況做周密的調查和了解,並盡可能聽取各方意見,盡量做到“為事擇人,人稱其職”,求盡可能成為最佳組合。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上員工之間,也適用於同級不同部門或不同崗位的人員之間。隻要老板能用人所長、因才施治,就能使自己事業在競爭中發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曆史上最有名的鋼鐵大王卡耐基,實際上是一個對冶金技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雖說他不懂冶金工業技術,但他都能找到冶金專家為他服務,當時最出色的煉鋼工程專家之一比利.球斯·就終日在匹茲堡為卡耐基鋼鐵公司埋頭苦幹。類似的還有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希望集團劉氏四兄弟,他們各有所長,但因為老四劉永好的性格活潑,公關社交能力強,於是由他出任總裁,拋頭露麵的事兒一般由他包了,他成了希望集團的代名詞,但實際上是四兄弟共同策劃經營的結果。可見,隻有將各種人才加以合理化的組合,才能形成有機的整體,減少內耗,發揮出每個人的最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