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市場經濟以義取利(11)(1 / 3)

一位大公司的總裁曾拒絕過一個各方麵都很出色的應聘人,因為他被推薦得太細了。這位總經理解釋說:“好的推薦是必要的。但此人太完美了,完美得讓人恐懼。他的衣服、頭發、指甲,甚至牙齒都很完美。他是一件塑料製品,但我不信這個,沒有人是完美的!”

正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作為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有時暴露自己的弱點也是一種與人溝通的方式,因為在人們交往中,最擔心往往是對自己的好朋友知人知麵不知心。朋友之間的絕交常常是從相互的猜忌開始的。

從前有一對朋友非常要好,而有一天一位朋友丟失了自己最心愛的東西,而朋友總是勸他說:“東西在哪裏丟的,就能在哪裏找到。”後來,這個人果真在自己丟失東西的地方找到了遺失物。從此,他就十分懷疑是那個朋友偷去了他的東西,他觀察朋友的舉止,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懷疑是對的。

直到有一天,他又丟失了一件東西,朋友從他的言行中體會到了他的懷疑,朋友將自家的門打開,讓他到自己家中去尋找失物,而自己隻穿一件單褲離開了家。失物者在朋友的家門口徘徊了很久,終於沒有進門而不顧一切地去尋找那個朋友,而此時那個朋友已經永遠的離開了他。

上麵的故事說明,誤會和猜忌是導致人類友誼和真情喪失的根源,而隻有向那個朋友一樣,光明磊落,來一個自我隱私的大暴露,才有可能還自己清白,讓久違了的友情和真情失而複返。

1952年,當時尼克鬆是年輕的參議員,競選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將他作為競選的夥伴。正當他為競選四處奔走時,突然在《紐約時報》上看到抨擊他在競選中秘密受賄的文章。

為此,尼克鬆被迫在電台發表了半個小時的講話。下午六時半,當尼克鬆在電視屏幕上出現時,整個美國都安靜下來了。他采取了一個在政治上罕見的行動,把自己的財務史全部公開。從自己的家產,一直談到他的欠債。緊接著,話鋒一轉,詳細說明自己的經濟收人情況,連如何花掉每一分錢都告訴觀眾—從操心為孩子矯正牙齒到改裝鍋爐等款項。他還告訴大家,這次競選提名之後,確實收到一件禮物,這就是德克薩斯州有人送給我的孩子一隻小狗。

當他講完走出廣播間時,到處都響徹歡呼聲,他勝利了,他采用的公開一切的方法在通常是很危險的。因為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但當他麵對秘密受賄的指責時,以極大的勇氣公開了真相,以證明自己清白又恰恰是最安全的方法。

義利相通名利相隨

在義與利即道德同利益的關係方麵,儒學主張重義論,要求將義放在第一位,事有不得已,甚至不惜殺身成仁、舍身取義。儒學的重義論往往被理解為不要利或忽視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孔子的義與利概念之間是一種對立統一關係。義利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二者是相對的,是可以相互包含相互轉化的。在低層次上,求取不合理的個人利益屬利,求取合理的個人利益(義取)則屬義。在中層次上,單從個人利益出發屬利,求取公共利益如惠民、富民、利民等則屬義。在高層次上,謀取公共物質利益而忽視人們道德精神的培養屬利,或屬不甚完美的義;既重視公利又重視公德,如富而且教,足食而存信,則屬義或更完美的義。

求義而利

利益始終是義的內在基礎。無利則亦無義;忽視利則義便沒有生命力,故《易》傳說:“利,義之和也。”利是義之和即義的生命力的保證(“夫和實生物”)。所以說,儒家並不是一般地否認利或忽視利,它反對的隻是謀取不合理的個人利益而已。儒家雖然承認義與利的統一,但仍認可義與利相對立的一麵,並將義放在第一位。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如將利放在第一位,則義利將兩敗俱傷,求利反而無利有害,如孟子所謂“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如將義放在第一位,則義利將兩全其美,求義而利在其中:“未有仁而遺其親者……”“義之必利”。儒家的義利觀實際上是一種以精神生活為靈魂,以物質生活為基礎的價值觀。其精神實質在於,在人的感性欲求中注人道德理性的調節因素,以便全麵地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先義後利”、“先利思義”、“見危授命”的精神可以在當代和未來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巨大的救弊補偏作用,因而也會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搞市場經濟當然更不能不言利,現代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言利,但決不能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以儒學為主之中國文化優良傳統中的善群利物、公而忘私精神,既表現了高尚情操,也表現了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它體現了對立麵統一的真理:個體利益的獲得和感性欲求的滿足,必須依靠確認自己的對立麵群體和理性,在與自身對立麵的統一中才能加以實現。如果取消自己的對立麵,用開手槍的方式去直接獲取,則往往事與願違,甚至適得其反。孟子以仁德為“天爵”,為安宅;老子謂“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無私故能成其私”;王夫之雲:“夫孰知之義之必利,而利之非可以利者乎?”都是這一辯證法思想的生動體現。利己主義和感性主義乃是否認對立麵,取消矛盾,以簡單化和直線化為特征的形而上學思想。正是它取消矛盾的企圖,給其本身帶來了不可克服的邏輯矛盾和實際矛盾。它要求人們的價值觀在利己主義的基礎上達到統一,但統一於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恰恰意味著人們價值觀的分裂。有多少種不同的個人利益,就有多少種與之相應的價值觀。利己主義通過分裂人們的價值觀,人為地造成人際衝突和社會矛盾,這是其最大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