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市場經濟以義取利(12)(2 / 3)

與國外的老板、老板相比,當代中國的老板、老板可謂是後天不足。後天不足並不可怕,關鍵在於要認識到知識的重要作用,奮起直追。中國的企業老板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改革不僅僅是體製和所有製形式的改革,同時也是自身素質和知識文化水平的改革。在走向國際化,進入世界經濟大循環的今天,不清楚這一點,我們必然會交出更多的學費。中國老板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要學習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學習科學的方法論;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理論和方法;學習日本的管理經驗;學習美國的管理經理;學習西歐各國的管理經驗;學習營銷理論和方法;學習中國文化;學習關於人的哲學等等。要老板好一個現代化的企業,沒有聰慧的頭腦,沒有廣博的知識是不可能的。

擁有知識,靠近知識,運用知識,不斷學習,才能把握商機,贏得未來。

老板的形象設計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一個優秀的老板,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形象展現給公眾呢?

“出門如見大賓”。優秀企業人出門在外,不管他在工作過程中抑或休閑過程中,都應該在同人們接觸時就像接待貴賓一樣恭敬、誠懇,有禮貌,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從公共關係的意義上講,或許每一個人都知道怎樣和他的顯性公眾(可能是與之消費有關的顧客群)、直接公眾(可能是與其企業有關的權力部門人士:權力公眾等等)打交道。對於一個陌生人(常言何況早已說過:人不可貌相)也許就不甚在意,殊不知這人作為潛在公眾(隱性公眾)隨時有可能成為直接公眾,若失去一位,至少可能以三至七的倍數倍增地失去公眾的信任與接受,甚至更慘,故說見每一個人都要如見大賓。

對待民眾、員工、顧客要像承奉重大祭禮一樣,慎重、負責任,謙虛認真。要知道一個人的好印象、好名聲就是通過自己的言行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而形象的倒塌往往是刹那間的事,或許就因為自認為是很小的一件事比如一句錯話、一小件錯事等等。

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於人,自己不喜歡不要推給別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經常地調換角度認識問題,這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可能團結人,得人心,贏得尊重,把事情辦好。

不管是在社會上、企業中還是在家裏,不要抱怨。怨別人不夠朋友,不肯幫忙,不成全自己、怨自己沒有怎樣怎樣,怨自己沒有當上什麼什麼,如果這樣,就不能夠很好地認識自己,反省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企業人。而一旦這樣,他在工作中在對未來的向往中,就多注入了一份失敗的因素。

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總裁約翰·哈維-瓊斯在談到一個老板對“使民如承大祭”時說:“我們中大多數私有企業的人(我肯定就是其中一員)的動力,在於我們對自己企業的員工以及顧客有著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英國紡織業巨頭克裏斯朵夫·霍格受命於危難之時,對企業困境及整個英國前途的憂慮,激發了他要扭轉考陶爾德公司乾坤的決心,要首先改變公司的管理,重中之重得從老板他自己做起。他每日都顯得精神矍爍,完全不像個50多歲的老人,他衣著打扮給人以苦行僧的印象,舉止輕鬆自然,對人友好和善,他堅決克服掉自己的性格弱點,對所有人一視同仁。這位獲得過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哈佛商學院MBA學位的退役軍人講到一個老板、軍官、企業老板無論在順境下逆境中都要做到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