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需要的是民眾的敬愛而非敬畏,他必須具有創造福祉的能力並帶給民眾愉悅的生活。
這些從浩如煙海的企業人中摘取的零星言行,應該足可以讓我們理解孔子講老板“仁”的修養的那段文字,而更多的則是希望我們的老板能從中看到些於己有益的借鑒。
以義統利
儒學主張“以義統利”的管理原則,在義與利即道德和利益的關係方麵,儒家要求將義放在第一位,事不得已,甚至不惜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義統利”的另一表述是“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孔子把義看做是人的立身之本,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應該“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義以為上”(《論語·季氏》)。孟子也主張先義後利,非義不取,他強調:“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後受之”(《孟子·萬章上》)。
儒學重義,自無疑問,但若以為他們主張不要利或忽視利,那就是天大的誤會了。孔孟都承認“富與貴人之所欲也”(《論語·裏仁》),都主張富民、惠民“因民之利而利之”。由此可見,儒家也是非常重視“利”的,更多的時候,“重利輕義”是針對統治者而言的,要求他們以仁義為重,不與民爭利。孔子就十分痛恨統治者為私利去搜刮民脂民膏,驅趕民眾打仗,他稱之為“苛政”,並說“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孟子把陷民於饑寒的統治者罵為“率獸而食人”《孟子·離婁下》)。他還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愛人者,人恤愛人”。這些話無不從統治階級立場出發,告誡統治者以民為本,重義輕利,體現儒家王道政治的基本要求。
先賢尚且如此,我們今天的共產黨更應秉承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謀福利,切實減輕人民負擔。“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作為一種道德聖人的規範與自覺,雖然不易達到,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任何利益的取得均不能以犧牲廣大人民利益為代價。
當然儒家也不反對謀取私利,因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正當的利益該取而不取,也是不義。孟子就說過:“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好其道,則舜受其之天下,不以為泰。”(《孟子·膝文公下》)不合道義的即使一筐飯也不能接受,合乎道義的即使像舜繼承堯的天下也不過分。這話準確地表述了儒家“以義統利”思想的內涵。
那麼,現代企業經營老板應如何處理義利關係呢?
老板需處理好企業盈利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社會為企業提供了所需的原料、資本和人力資源,使得企業能在社會中生存發展;同時企業的盈利必須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社會發展做貢獻,不能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汙染環境,從而損害社會利益。在這裏“義”和“利”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老板需處理好與商業夥伴的關係。企業處在殘酷的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相互間的理解支持和合作顯得尤其必要。但要獲得這種理解、支持與合作,必須靠企業的“投入”。而這種投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利他,應屬於“義”的範圍,隻有將這個“義”處理好了,才能為企業贏得經濟效益這個“利”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
老板需處理好企業盈利與顧客利益的關係。追求利潤需占有市場,而是否占有市場的重要標誌即是否擁有顧客。離開了顧客,企業的經濟效益又從何談起。所以說“顧客就是上帝”。此話不假,隻有企業的產品、價格、質量、外觀以至售後服務為顧客所稱許,企業才能真正在商品交易過程中,從顧客那裏去取得“利”益。因此,企業要有“先予後取”的義利統一觀念。先予,就是在調整顧客需求、購買動機的基礎上,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通過媒介廣告將產品的相關信息告訴顧客。同時應加強售前、售中和售後的相關服務,以最大限度的努力來刺激和滿足顧客購買產品的需要。這些對企業而言是“利他”的,不過,如果不這樣做,那麼“利己”也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