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市場經濟以義取利(13)(2 / 3)

鬆下公司總裁鬆下幸之助先生名言有“服務第一,銷售第二,銷售就是服務是老板必須有的體會,而服務是以質為重,並不以量取勝”。鬆下的話充分說明,企業生產經營的首要目的是服務於社會,服務於消費者。從儒家角度來看,就是先取義與而後取利,強調“義”第一位、“利”第二位是“以義統利”思想的體現。

鬆下幸之助的話證明了孔子《論語》的智慧,而《論語》精神也確實值得企業界重視。現今社會,物欲橫流,道德素質大大降低,很多老板眼裏隻知道掙錢,而忘了人還應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就此而言,現今的企業界應該以澀澤榮一為榜樣,重視孔子的“尚德”精神。古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創建一個公司的目的確實是為了盈利,但盈利也得講究手段,講究道德。西方許多成功老板創辦的公司均是以賺錢為特色的,但他們並非隻為賺錢而賺錢,在經營管理公司的同時,他們也注重價值意義及人文關懷,在這樣的一種理念指導下,他們的公司深具道德形象,蒸蒸日上。

人們總認為孔子講德重在人格修養,旨在修身,殊不知孔子的這些準則精神對企業界同樣適用,隻要肯用心地研究采納,對企業管理及營銷一定大有裨益。經營事業者,本身即應該有龐大的道德理想及深刻的人文關懷。隻有把企業生產經營的利益與社會的利益、消費者的利益統一起來,才能贏得社會的滿意與消費者的信任,才能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才能使企業更好地生存發展。

老板不器

這是為什麼?

先提一個問題,但條件是:你是一個夢想掙大把大把的錢成為富翁的人。

“你掙錢是為了什麼?”

“養家糊口唄!”

“當你成了百萬富翁呢?”

“朝千萬富翁努力吧!”

“當你成了億萬富翁呢?”

“繼續掙吧!”

“錢多得來用不完了,你掙那麼多錢來做什麼?”

我不知道你該怎麼回答。但我似乎看到一則材料,某某世界著名的老板,他講的一番話太精辟了,以至於我記住了他的話,卻忘記了他是誰。

他說:“沒錢的時候拚拚命想掙錢,掙得多來用都用不完了,卻還收不住手了,還要經營下去。我都幾十億美元的個人資產了,若存在銀行裏,我們子子孫孫都用不完了。一年用多少錢?最多幾百萬而已,我別墅有了,度假村有了,車子也有了,還追求什麼呢?我現在才想通了,沒錢的時候想為社會做貢獻,卻做不到,整日說著要為國家出力,現在想來覺得太空泛。現在有錢,真正是在為社會做貢獻。你想,數以萬計的人民在我的公司裏工作,我每年上繳上億的利稅,我的事業不能停下來,就因為它現在對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大。”

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說過這樣的話:“輝煌的人生是一個不斷刷新自己的過程,即便不是為追求輝煌,人生也應該是在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和發揮自己最大潛力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經營企業應該要賺錢,這毋庸置疑,但是有遠見的老板卻不以賺錢為惟一目標。企業尚有其他的社會使命,譬如促進社會繁榮,促進地方和諧進步,做環保、安全的帶頭示範等等。這都是有遠見的大老板所向往與追求的。

孔子曾說過:“君子不器。”意義是說,君子不像有形的器物隻有一定的用途。

的確,術德兼備的人,他的才華、修養是不能像器具一樣被限製的。而聖人的智慧更是遍及萬物萬民無所限止。

我們在談到儒家義利觀時已經講得夠多的了。歸結到底幾句話就是:儒家重義,但也並不輕利,而是主張以義為先,因利得義。當代日本老板最喜歡讀的一本書是澀澤榮一所著的《論語加算盤),書中強調“道德與經濟”、“義與利合一”的原則。日本學者長幸男評述這一思想指出,它充分反映了實業家的儒教倫理在資本主義形成中的民族精神和氣質。他說,企業經營盡管實行近代資本主義的競爭,但必須受“道德經濟合一”即“義利兩全”經濟理論的製約。個人、企業追逐利潤與競爭,應以“公利”、“國益”至上為前提,這樣才是真正合理的財富。這一思想真正實現了東西方文化的最佳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