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瞳神病證(一)(3 / 3)

右手換取撥障針,計頭部的彎曲麵朝下,針尖與鞏膜垂直,將撥障針的扁平部全部插入切口,然後略退針,針頭留在切口內約3時,針柄傾向麵部,保持針頭朝向1至12點鍾處,並在睫狀體與晶狀體之間輕輕擺動前進,經過虹膜後麵,到達瞳孔中心部,然後將針頭凹麵貼住晶狀體向下繞過結晶體赤道部6點鍾處,轉向晶狀體後上,直接撥斷4至6點鍾處韌帶,接著把針放平到針頭在結晶體後7至8點鍾赤道部處,向4至5點鍾作水平擺動,做第一次劃破玻璃體膜的動作。

此時,針頭的凹麵已朝上,要注意針抦向外旋轉,使針的凹麵仍然朝下。然後退針,重新進入晶狀體前,再依次壓晶狀體邊緣的1至4點、9至12點,使晶狀體向後下傾倒,相應處的韌帶亦同時折斷。

圓針操作方法:以右眼為例,患者取平臥或平臥位,做手術中,作球後麻醉,放置開瞼器(盲端在鼻側)。術者右手持固定鑷夾持角膜邊緣6點處的球結膜,並牽拉眼球轉向鼻子上方,左手持止血鉗夾緊掰成三角形的刀片,在角膜緣8至9點鍾的外,與鞏膜垂直,刀鋒向外,作垂直於角膜緣,穿通眼球壁全層的切口,切口長約。

白內障針撥術後處理:術後取頭部稍高位平臥,或於第一、二天取30至40度之半臥位,普食;大小便等日常生活均可自理。每天換藥1次,4至5天後解除眼墊。瞳孔在未縮小到正常以前,不宜低頭,以免玻璃體疝嵌入前房。術後2個月可驗光配鏡。

現代醫學有:①白內障囊內摘除術。②白內障囊外摘除術。③白內障後路套出術。

(三)偏方驗方

二參還睛湯(《張皆春眼科證治》):主治肝腎虧虛或脾胃虛弱之圓翳內障。人參1.5克,元參、熟地、當歸、酒白芍、旱蓮草、麥門冬、車前子各9克,水煎服。

補腎磁朱丸(《實用中醫眼科學》):適用於進行期圓翳內障。

熟地15克,巴戟天12克,棗皮12克,益智仁12克,覆盆子12克,菟絲子12克,磁石15克,朱砂12克,建曲15克,枸杞子12克,水煎服。

熟地首烏湯(《眼科臨症錄》):主治年老陰虛體弱而患有早期內障。大熟地30克,製首烏20克,枸杞子20克,黑元參15克,靈磁石20克,製黃精20克,水煎服。

(羚羊角飲子(《審視瑤函》):羚羊角0.3克,細辛4克,知母15克,人參10克,車前子10克,黃芩10克,防風10克,水煎服,1日1劑。

固精明目丸(《眼科臨症筆記》):大黃芪100克,大熟地50克,高麗參25克,白術30克,遠誌25克,蒺藜40克,柏子仁50克,知母肉20克,覆盆子50克,菟絲子50克,鏡砂15克,磁石25克,車前子25克,甘草15克。共為細末,水打為丸、每服10克,1曰2次。

空青丸(《審視瑤函》:細辛、五味子、車前、石決明各50克,空青5克,生地黃、知母、防風各100克,水煎服。

五膽膏(《東醫寶鑒》):青羊膽1枚、黃牛膽汁100毫升熊膽7.5克,鯉魚膽22.5克,烏雞膽5枚牛黃15克,共為細末,火熬成膏,食後溫酒調服1.5克,再將少許點眼中。

鬥障散眼藥(《眼科外用中藥與臨床》):爐甘石500克,辰砂5克,牛黃3克,麝香1.5克,冰片50克,共研極細末、取少許點眼,每曰3次。

(《眼科外用藥與臨床》):珍珠母20克,麝香1克,梅片30克,煆爐甘石粉100克,熊膽4克,牛黃10克,朱砂5克,琥珀10克,黃連5克,共研細末,每取粟米大點眼內眥或下穹窿結膜處、日點3次。

(四)資料選錄

此症色白,而大小不等,厚薄不同,薄者最多,間有厚者,亦非堆積之厚若病久,雖難治亦不能免終身之患矣。

凡眼初患之時,眼前多見蠅飛、花發,垂下、薄煙輕霧,漸漸加重,不痛不癢,漸漸失明;眼與不患眼相似,且不辨人物,惟睛三光,患者不覺,先從眼先患,向後相牽俱損害的是腦,肝風上衝,玉翳青白。

我們從中醫眼科出發,研究白內障的藥物治療,曾對本病的病因加以探討。祖國醫學眼科文獻中,以《原機啟微》一書,對本病的致病原因闡述比較詳細。它認為是“陰弱不能配陽”繼之則“相火上升,百脈沸騰”,或是“肝木不平,內挾心火”等。據此,我們對老年性白內障,若患者體質虛弱,即熟地首烏湯處方的組成是:熟地、製首烏、製黃精、元參、磁石等、同時又根據患者不同的證候而做加減。

1972年開始,我們按照這樣的內服藥和外點冰香散眼藥治療白內障共62例,119隻眼,包括老年性白內障53例106隻眼,並發性白內障7例10隻眼,外傷性白內障1例1隻眼,雷擊傷者1例2隻眼。在老年性者,年齡自47歲至84歲,治療效果尚屬滿意。

論圓翳內障的成因與治療:本文提起圓翳內障(白內障)病因病機及治療作為探討內容。①病因病機:極為複雜,主要是內與肝、腎、脾等髒腑,外與風熱之邪上擾有關。腎為先天之本,並由肝腎精血不足,陰弱不能配陽風火內生,損傷睛珠;脾為後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脾虛則五腑六腑之精皆失所司,目失所養而形成。

②治療:須根據全身情況,結合局部症狀,用藥調理。肝腎陰虛者,滋陰降火兼補腎疏風;脾胃虛弱者,補脾益氣,兼疏風散火;陰虛陽亢者,平肝潛陽兼清熱熄風,總以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調理陰陽,退翳明目為洽則。未老先衰者兼服七寶美髯丹,兼肺傷喘咳者宜百合固金湯;兼脾虛腹泄者,宜合參苓白術散;陽虛自汗,宜合玉屏風散;陰虛盜汗,宜合六味地黃湯。

本症是虛中挾實,屬熱者多,屬寒者少,補不可過峻,泄不可過猛,隨機應變。注意兼治內科病,改善體質,是為重要。二至丸,益肝補腎;扶桑丸,潤髒腑,填精髓為圓翳內障預防藥及輔助治療劑;皂角丸與生熟地黃丸,同時並進,補腎疏風,健脾通絡;石斛夜光丸,平肝熄風,滋陰明目;磁朱丸“主明目,百歲可讀細字書,常服大益眼目”。

四、雲霧移睛

(注)本病是指眼外觀正常,唯獨病人自覺眼前有蚊蠅樣或雲霧樣黑影子飛舞飄移,甚則視物昏蒙的一種病症。其病名首見於《證治準繩》,又稱蠅翅黑花。病位在神膏,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玻璃體混濁。

(一)辯證治療

1.脾虛濕困

(主治)視物昏朦,眼前黑花飛舞,檢查眼膏可見塵狀或點狀混濁;麵色蔞黃,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或膩,脈沉濡。

(病理)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健運失職,濕濁內生,上擾神膏,則神膏混濁,阻礙神光發越,故視物昏朦。脾虛,氣血不足,不能濡養四肢,上榮頭麵,故神疲乏力,麵色萎黃。

(治法)健脾益氣,滲濕化痰。

(方藥)六君子湯(《醫學正傳》):人參1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陳皮15克,半夏10克,生薑20克,大棗6個,水煎服。虛火傷絡

(主證)自覺眼前黑花飛舞,視力逐降或驟降,檢查神膏,可見點狀,絮狀成團塊狀混濁。或見視衣有出血,兼有頭暈耳鳴,心煩少寐,口燥咽幹,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理)陰虛火旺,火灼脈絡,絡破血溢,故視衣出血,瘀血滲於神膏,故神膏混濁,眼前黑花飛舞。虛火內擾,故頭暈耳鳴,神明受擾,故心煩少寐,口燥咽幹,舌苔脈象均為陰虛火旺之象。

(治法)滋陰涼血,止血化瘀。

(方藥)寧血湯:仙鶴草30克,旱蓮草20克,生地黃20克,梔子炭15克,白芍15克,白芨15克,白薇10克,側桕葉15克,阿膠15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