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白天打掃,夜晚祈禱,真愛不該潦草(1 / 3)

從石頭縫裏迸出來的一朵花。

劉喜奎在戲曲界,大紅過。譚鑫培說,“男有梅蘭芳,女有劉喜奎”。

報載,劉喜奎“每一登台,彩聲雷動,天津戲園,卑詞厚幣聘之,唯恐落後,亦足見其身價矣”。粉絲們更是狂熱,劉喜奎唱拿手戲,他們叫好,劉喜奎唱平淡無奇的《錯中錯》,看的人也是“滿坑滿穀”。從天津到北京,劉喜奎幾乎成了20世紀初期梨園坤伶的一個神話。

在眾多男伶統治的戲曲界,坤伶劉喜奎憑借出色的唱功,刻苦的努力,絕美的扮相,一開口就轟動九城。在舞台上,與劉喜奎配戲的個個是美人。她沒出場之前,滿場的風景,讓人目不暇接,可一待劉喜奎出場,眾坤伶立刻成了平庸之輩,劉喜奎的身材、眉目、裝扮,處處驚豔,再一開口,一發聲,婉轉嬌啼,瞬間迷倒台下眾人。

演藝圈向來難混,劉喜奎太迷人。段祺瑞的侄子狂迷劉喜奎,劉喜奎在“廣德樓”唱《西廂》演紅娘,段某在後台等散戲,強吻強抱。袁世凱父子找她去中南海唱堂會,袁二公子對她百般糾纏;袁三公子更說,我不結婚,我等著劉喜奎,我要等劉喜奎結了婚我才結婚。複辟的張勳,在北京做壽,亦請劉喜奎到場,覬覦萬端。他非劉喜奎不娶,甚至不惜剃掉胡須,攆走姨太太。曹錕是劉喜奎的粉絲,在張勳之後,他也來個強娶劉喜奎,送錢留人,手段用盡。北洋政府陸軍部次長陸錦與劉喜奎竹馬青梅,對她嗬護備至,隻可惜他也是官場中人,貪汙軍餉,入不了劉喜奎的眼。

劉喜奎好剛強。袁世凱請她去中南海唱戲,她不卑不亢,唱完抬腳就走,也不陪“大帥”打牌;袁克文的糾纏,她嗤之以鼻;袁克定的“放言”,她不理不睬;對於張勳、曹錕等一幹軍閥的騷擾,她一律堅壁清野,保持自我。劉喜奎說:“我是從石頭縫裏迸出來的一朵花。”在男人的世界裏,劉喜奎眉眼如畫,也隨時可能墜入懸崖。

劉喜奎的愛情也壞在剛強二字上。陸錦手下有個人,叫崔承熾,有點正義感,劉喜奎對他有好感,主動找人上門提親。崔某人陸軍大學畢業,人高且瘦,有肺病,四十多歲,條件十分一般。為了留住劉喜奎的愛情,他謊稱自己三十五,並找來手下年輕士兵,冒充自己,與媒人見麵。劉喜奎為了氣曹錕,結婚當天,一路造勢到了崔家。蓋頭掀起,夫妻見麵,劉喜奎悔不當初。

劉喜奎有樸素的正義感。曹錕得知崔承熾抱得美人,勃然大怒,想盡各種辦法整崔。劉喜奎於心不忍,便打定主意與崔某人做夫妻。崔承熾後來生病,劉喜奎前後照顧,百般打點,端湯奉藥,處處盡心。

坊間流傳的劉喜奎最淒美的愛情故事,主角是梅蘭芳。1915年,陸征祥辦堂會,劉、梅初次同台。兩人相互欣賞。但最終劉喜奎提出分手。

劉喜奎說:“我拒絕了梅先生對我的追求,並不是我不愛梅蘭芳先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十分熱愛梅蘭芳先生的藝術,我知道他將來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員,所以我忍著極大的痛苦拒絕了和他的婚姻。我當時雖然年輕,可是我很理智,我分析了當時的社會,我感到如果他和我結合,可能會毀掉他的前途。”

崔承熾死後,劉喜奎一直隱居。日本人想請她去日本演出,劉喜奎嚴拒。

有一年,安徽發大水,劉喜奎不聲不響,拿出兩千銀洋賑災。

好有善心。真不愧“民國第一女伶”。

不懼私奔。

趙四小姐從天津家中私奔去沈陽的時候才17歲,彼時彼刻,距離她在香山飯店邂逅“少帥”張學良也不過才短短一年的時間。在那樣短促的時間裏,在那樣年輕的歲月中,在那樣炮火連天的環境下,做出這樣一個足以決定自己終生命運的選擇——從高門大戶裏逃出來,上演一出民國版本的“紅拂夜奔”,趙四的膽識不可謂之不大。

因為這樣的出逃,是破釜沉舟,沒有回頭路的,出了那道家門,就代表著與養育她的溫柔鄉永遠地訣別;更奇絕的是,她的這種出逃是奔向一個有婦之夫,也就是說就算趙四順利逃過去,從人情道理和既成事實上說,她是鐵定要做小。這樣的叛逆舉止,非但於自己無利,更棘手的是,還免不了要牽連到家族的名聲、父母的顏麵,畢竟曾經身居北京政府要職的趙父趙慶華當時在天津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家門中出了一個此等大逆不道淫奔不才的女兒,光是保守派人士們那茶餘飯後的唾沫星子,就能把這位好麵子的官大人給淹了。趙慶華到底經不起世俗的刺激,一怒之下,便在某小報刊連登五天的“蘭溪趙燕翼堂啟事”,誓與趙四脫離關係。

這一場對當事人來說實為深悲巨痛的出逃,經過時間的磨洗,那些撕裂和掙紮都因為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慢慢變淡,而那些原本並非羅曼蒂克的情節,也免不了被後人添油加醋地描龍畫鳳一番。曆史的真相,則越發撲朔迷離起來。比如,有人說當年趙四離家時,就已經征得父母的同意,趙家父母其實有意讓女兒許配給張學良,因為有原配於鳳至的存在,所以趙父便在趙四抵達沈陽的時候,發聲明與其脫離父女關係,好讓張學良和趙四都沒有退路。還有的版本說當時是趙四的六哥趙燕生護送,由張學良親自來接的,作者甚至逼真地敘述了裏麵頗為驚險的出逃過程。這樣的鋪排,還真有點寫小說的意思,可那種種人情世故的揣測和曲折曆程的製造,究竟也隻能起到一些說書式的添加效果來吸引觀眾,於真實無益。試想,如果真是趙家有意促成趙四與張學良的婚事,趙父何至於嚴厲決絕到要登報將趙四開除出祠堂?再進一步說,就算登報也是趙家掩人耳目逃避流言的障眼法之一,可趙四的生母呂葆貞何至於在趙四私奔之後遭趙慶華的冷落,最後搬至秦皇島,與三兒子趙薔生一起生活?

趙四私奔之時,正值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就任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趙四這個恰逢其時的出逃,不但是因為她對張學良懷有深情厚誼,更是因為她心中保有一份對於深陷險境的張學良的憐惜和懂得,那是一個亂世中的傳統女子,對於英雄的一份溫柔的撫慰。我想趙四在出逃的那天夜裏,於沿途的某個客棧的孤燈前,也許會不由得把自己比作是虞姬或者紅拂,然後以一種全身心付出的心情入睡,等待下一個天明。

趙四的私奔在當時和後世幾乎贏得了所有人喝彩,而更讓所有人讚歎的,更是她其後的幾十年的默默付出與執著等待。這樣的堅守,金石為開,以至於最後連於鳳至都自願和張學良解除婚姻關係。

1964年,他們終於在台北一位美國人的別墅裏,秘密結婚。

女明星與富商。

女明星找富商,在娛樂圈,算是有傳統的了。

中國第一個電影皇後張織雲就曾甩掉初戀情人、一手把她捧紅的卜萬蒼,跟茶葉大王唐季珊雙宿雙飛。

張織雲的幸運是,誤打誤撞,成了明星;張織雲的不幸是,為了一個男人,在事業最巔峰的時候急流勇退。張織雲把唐季珊當做終身依靠,唐季珊卻把她當活招牌。

息影後的張織雲,曾陪唐季珊去好萊塢推銷茶葉。唐季珊同時期望張織雲能在好萊塢有所發展,賺得大錢。可是,好萊塢並沒有向這兩位投機者敞開大門。唐季珊的茶葉賣不出去,美國人顯然對茶葉的興趣還不夠高漲。

張織雲沒拍成電影,“中國上海電影皇後”的名頭,並沒能蒙蔽美國人的判斷力,張織雲圓圓的臉,不甚立體的五官,都不符合西方人的期待。而且,張織雲不但普通話欠奉,英語不通,在才藝方麵,也沒什麼“稀奇”,頂多隻能“琅然背誦琵琶諸曲”,根本比不過此前在好萊塢混的Anna may Wang、Olive Yang等幾個亞洲麵孔。

兩人铩羽而歸。張織雲這才發現他有老婆,且移情別戀。

阮玲玉跟張織雲愛的是同一個富商。她也墜入唐的情網。張織雲和阮玲玉都是廣東人,她以過來人的姿態,勸阮玲玉不要上當,阮不聽。據說,張織雲還給阮玲玉打過電話,說:“唐季珊不可靠!不要相信他的甜言蜜語!”完全是痛心疾首的調子。阮玲玉因為情感糾葛,事業壓力,媒體汙蔑,憤而自殺後,張織雲說:“餘於阮之死,亦不欲有何批評,但認為中國婦女因缺乏真實學問而致其悲痛耳。大概婦女因缺乏真實學問之故,意誌比較薄弱,每在遭受痛苦時,易為錯覺支配。”

這是慘的,也有嫁得好的。邵氏電影公司的當家花旦陳玉梅,就是從演員轉型做闊太。成為邵太太後,淡然轉身,隱沒人海——專心操持家庭去了。既然不工作也有錢拿,何必拋頭露麵找罪受?

還有偉大的影後胡蝶,真是看得開、望得遠,跟同行離婚後,經曆與戴笠的一番糾葛,最終還是安安分分跟著商人丈夫,過一種普通日子,避開各種衝擊,遠居加拿大,也算笑傲江湖。

成名,嫁人,息影,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實在是眾多女明星的夢想。這一夢想,多少年沒變過。隻可惜,好男人欠奉,一不小心,刀山火海。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隻是女明星們的安全感,要更昂貴罷了。都說不畏浮雲遮望眼,隻因身在最高層,但身在高處,卻往往考驗眼界的。

很佩服香港豔星葉玉卿,一脫成名後,迅速嫁給潛力股,安心幫扶,若幹年後,在美國住古堡,端的大氣!

努力吧!祝福每個女明星。

關起門來就是一桌麻將。

三姐夫早就有外遇了。人心真是摸不準。當年他追求三姐,也是披荊斬棘,過關斬將,不知費了多少口舌氣力,才獲三姐娘家欽點,贏到三姐的招夫繡球,抱得美人歸。可惜好景不長,結婚沒多久,三姐夫就下崗了,為謀生計,他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一去許多年。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大了,三姐老了,三姐夫逐漸春風得意了,他又遇到“第二春”了。

“第二春”是他手下一女的,原本有男友的,可她在三姐夫身上看到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就自覺送上來了。沒承想,兩人剛湊到一塊兒,三姐夫的事業就出問題了。“第二春”見風向要轉,卷起三姐夫的錢,立馬閃人。三姐夫人財兩空,灰溜溜回歸家庭。過了半年,三姐夫的問題查清楚了,純屬冤案,三姐夫“官複原職”,又做主管了。跟著就老樹開花,遇到“第三春”了。

三姐在電話裏撕心裂肺:“你這個沒良心的!”三姐夫義正詞嚴:“你總不能讓我接受一個沒有愛情的婚姻吧,你放我走吧!”三姐拚死不放手,兩人鬧離婚鬧了好幾年,不了了之。後來,“第三春”把孩子生出來了,公司卻鑒於三姐夫在婚姻問題上拎不清,將三姐夫打入冷宮。“第三春”一看苗頭不對,趁年輕,甩下孩子就跳槽嫁人了。三姐夫沒轍,隻能把這孩子抱回家,要求與三姐重修舊好。三姐一開始當然不同意。三姐夫死纏硬磨,好說歹說,三姐總算把可憐孩子收留下來。在這個過程中,三姐夫也老了。

三姐夫的事,讓我想起了張愛玲1957年寫的《五四遺事》。張愛玲出生在“五四”的尾巴上,可她對“五四”時的情感狀況,卻心心念念,時隔近四十年,仍不忘破解愛情神話。男人們從晚清走進“五四”,還沒聽過“戀愛”就結了婚,覺得虧得慌,於是結婚後又回來找補戀愛——“五四”給了他們戀愛機會。

《五四遺事》裏,已婚男人羅和新女性密斯範在杭州西湖陷入戀愛。羅要離婚,跟密斯範在一起,可老家的發妻不同意,官司打了五六年沒結果,羅和密斯範就這麼拖著……密斯範家裏也開始給她介紹對象了。羅得知後大吃酸醋,離完婚沒娶密斯範,而是賭氣去本城最美的王姑娘家提親,沒想到真成了。和王小姐結婚後,羅又在西湖上遇到了密斯範,密斯範仍舊單身,兩人舊情複燃。羅提出離婚,王小姐堅決不同意。最後雙方妥協,密斯範被接過來和他們一起過。再後來,他索性把第一個太太也接了回來,四個人組成一個家庭。他找朋友訴苦,朋友笑說:“至少你們不用另外找搭子,關起門來就是一桌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