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革命的途中也戀愛。
第一段情感糾葛的發生,據秦德君自己說,是源於一次酒後的“被強暴”。結果懷了孕,“隻得勉強與他同居”。這位“施暴”的男子穆濟波,曾經一路追隨秦德君,可惜,秦德君看不上他,直到晚年提起這個人,還說當年“時時想從他身邊逃離”,“苦不堪言”。
第二段感情的男主角是劉伯堅。劉是個留法派,兩人在成都時就認識,到西安,算是重逢。秦德君想跟劉伯堅在一起,但穆濟波不同意,吵吵鬧鬧,甚至對簿公堂。秦德君為了照顧劉伯堅的政治形象,隻好與他秘密在一起。後來,秦劉戀又發展成一段三角關係。秦德君的女友王叔振非劉伯堅不嫁,事不成就要自殺。劉伯堅終於和王叔振結了婚。但秦德君已經懷了劉伯堅的孩子,她把孩子生了下來,取名秋燕。
第三段感情發生在去日本的船上。男主角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茅盾。那時的茅盾,還是個經常用香水的脆弱文人。秦德君卻是個經風曆雨的時代女性。她對他有吸引力。在日本,他們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秦德君給茅盾提供寫作材料,幫他抄寫稿子……但這場愛情注定沒有結果。茅盾在中國有妻子,一到上海,兩人就在茅盾母親的幹預下分手。秦德君流產。分手後,秦德君想不開,一次服下兩百粒安眠藥,又被救起……
秦德君萬念俱灰,回到老家,被人追剿,隻好又跑到重慶,當了劉湘的參議官。她是個女人,漂泊半生,想要有個家,於是就接受了劉湘的“討赤將軍”王心衛的求婚,條件是,放紅軍通過酉秀地區。
幾年以後,王心衛病逝,秦德君遇到了郭春濤,他也是個留法派,他們在西安就認識。郭春濤當時在做國民黨實業司司長,幫共產黨弄情報,且已有妻室。秦德君“委曲求全”,再次做了秘密情人,直到1943年,她才和郭春濤結婚。
抗戰勝利後,郭秦夫婦被派去上海做策反工作。上海解放前夕,秦德君為掩護郭春濤被捕,在獄中受盡折磨。出獄後夫妻完聚。
隻可惜,出獄後的第二年,郭春濤就因病去世。
秦德君又變成一個人。
她再也沒有結婚。
慈禧的寶貝。
不保證以下是信史。
傳李蓮英的侄子李成武,寫過一個《愛月軒筆記》,詳細記載了慈禧入殮時的寶貝。
棺木的材質是金絲楠木。棺內,底部鋪金絲織寶珠錦褥,厚7寸,鑲有大小珍珠12604粒、寶石85塊、白玉203塊。錦褥之上鋪著一層繡滿荷花的絲褥,絲褥上鋪珍珠2400粒。
屍身上蓋織金陀羅尼經被,被子用明黃緞撚金織成,織有陀羅尼經文25萬字,並綴有820粒珍珠。棺頭放滿翠綠碧透、筋絡自然天成的翠玉荷葉,棺尾則是一朵粉紅色碧璽大蓮花,寓意“步步生蓮”。
慈禧頭戴珍珠串成的鳳冠,身著通貫金線串珠彩繡袍褂。手上戴的手鐲則是由鑽石鑲嵌的一大朵菊花和六朵小梅花連貫而成。
屍身旁放置有白玉、翡翠、紅寶石、金雕佛像各27尊。
腳下左右兩邊各放翡翠西瓜一個、翡翠白菜兩棵、翡翠絲瓜兩個,10個翡翠桃子,100個黃寶石李子,40顆紅寶石大棗,60顆黃寶石杏。翡翠白菜綠葉白心,菜心上伏著一隻綠翡翠蟈蟈,菜葉上還落著兩隻黃寶石馬蜂。
屍身右側放置一株玉雕紅珊瑚樹,上繞一顆青根綠葉紅果的玉蟠桃,樹頂處則是一隻翠鳥。
屍身左側放置一枝玉石蓮花和三節白玉石藕,藕上有天然生成的灰色“泥汙”,藕節上長著綠色的荷葉,上麵開著粉紅色蓮花。
棺內還有玉石十八羅漢、白玉駿馬等700多種珍寶。
為填補空隙,棺內還倒入了紅、藍寶石2200多塊和4升珍珠。
慈禧口中含有一顆巨大的夜明珠,當它被分成兩塊時,透明無光,合攏為一個圓珠後,則放射出碧綠寒光,在夜晚能使人在百步之內看清人的頭發。
料不到的是,在慈禧死後20年的民國,軍閥孫殿英帶人挖掘清朝陵墓,毀棺拋屍,劫掠珍寶。慈禧的屍身遇空氣氧化,迅速萎敗,且被抓下龍袍,撕毀內衣,脫下鞋襪……她周身珠寶被搜索精光,牙齒也被敲開,含在口中的稀世明珠被取走。
生前極榮,死後極辱。
一個王朝的朽敗與傾覆,壓倒了慈禧。她無處可逃。
關於這批珍寶的下落,說法很多。
孫殿英的高級參謀曾寫自傳回憶,講到孫殿英時曾說:慈禧做枕頭的翡翠西瓜,送給了宋子文;慈禧口中所含夜明珠,贈予蔣夫人宋美齡。蔣卜力《慈禧陵墓被盜案》記載:“第五十一號夜明珠,重四兩二錢七分,值一千零八十萬兩。”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傳說“孫殿英給蔣介石新婚的夫人宋美齡送去了一批贓品,慈禧鳳冠上的珠子成了宋美齡鞋子上的飾物”。據報道,宋美齡去美國白宮做客,展現過她鞋子上的珍珠。這應該是大東珠。而那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宋美齡一直到去世都隻字未提。
其他寶貝,則顛簸流轉,流落天涯,塵歸塵,土歸土,無可追尋。
孩來孩去。
影後胡蝶在去香港以後,拍過一個電影叫《後門》,是她中老年時期的代表作,還獲了大獎。故事講的是一對夫婦,結婚八年,和諧恩愛,美中不足的是,兩人一直沒有孩子。他們看到鄰居家的女孩阿琳被父親和後媽厭惡,經常獨自一人在後門和小貓玩耍,就與鄰居協商,領養了這個女孩做女兒。但不久,女孩的親生母親史小姐找來要領走女孩。這對夫妻陷入恐慌,他們說服史小姐放棄撫養女孩,但同意她經常來看阿琳。後來,史小姐出了車禍,夫婦終於同意阿琳重回生母懷抱。
孩子對於女人的重要,在電影中,被胡蝶演得絲絲入扣。女人都想做媽媽。胡蝶自己也有孩子,但不是沒有苦衷。大陸後來傳言出現了一位胡蝶的私生女,胡友鬆。女演員呂恩覺得是假,便發聲辯駁,順帶談到了胡蝶的生育問題。呂恩的婆婆,是胡蝶的親嬸子,兩家曾經住在一塊,所以對胡蝶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胡蝶和潘有聲是1935年12月結的婚,在上海家喻戶曉。結婚不久,胡蝶懷孕了,但一去檢查,發現是宮外孕,很危險,於是就做了“結紮”手術,不能再生育了。胡蝶和潘有聲希望有孩子,就領養了潘有聲哥哥的兩個孩子。
知道了這一點,似乎也就明白胡蝶為什麼能把《後門》中領養孩子的驚惶演得絲絲入扣。在民國,有不少與孩子無緣的薄命紅顏。
陸小曼很愛孩子,尤其喜歡女孩子。她在上海時,曾經一度迷上捧戲子,認幹女兒,其中不乏“找補心態”。陸小曼曾經懷過孩子,隻是時間不巧,那時候她剛準備和王賡離婚,與徐誌摩“終成眷屬”。為了不讓王賡有更多想法,陸小曼直接去找外國醫生墮胎,結果手術不很成功,弄壞了她的身體,導致她以後再不能生育。
徐誌摩不知這一段,婚後寫信給陸小曼,還總是提到別人家的孩子,暗示也希望自己有個孩子。陸小曼為此痛苦不堪。
張愛玲同樣懷過孩子,是在美國。孩子的父親是賴雅。她和賴雅可以說是“奉子成婚”。但賴雅不希望要孩子,他讓張愛玲去打掉。張愛玲同意了。《小團圓》裏寫九莉打胎,寫得冰冷又驚心,痛苦至極。試想,晚年的張愛玲若有個孩子相伴,生活會溫暖許多。
孩子是宋美齡的一個心結。據蔣介石日記記載,1927年12月他與宋美齡結婚後,1928年宋美齡懷孕,他極為欣喜,然而宋美齡卻意外因刺客行刺而流產。此後,宋美齡與孩子再無緣分。她認了個幹女兒,是大姐宋靄齡家的二女兒。晚年在台灣與她為伴。
與孩子有關的最慘的女主角是廬隱。她三次婚戀,最終在姐弟戀中找到歸宿,卻因為接生婆的技術不到位,難產而死,英年早逝。
太太萬歲。
許廣平在遇到魯迅之前,就已經很優秀了。19歲去天津讀的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預科,做愛國同誌會《醒世周刊》的主編,參加五四運動。1923年,她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係,而後做學生自治會總幹事,直接領導了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學潮,她寫文章,跑遊行,鬧運動,整個人昂揚得好像一首進行曲。
那時的許廣平,是有點男孩子氣的。她不是那種嬌滴滴的女生,她不軟弱,不需要人照顧,她自己能處理自己的生活,她的氣場、她的作風、她的膽識,都讓她多少有些大姐大氣質。不是給別人帶來問題的人,而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
看許廣平的照片,很為她那剛毅的嘴角折服。她是不屈的、冷靜的、時刻準備著的,她從來都知道自己的方向。做鬥爭,她不懼怕被開除出校,談戀愛,她不躲避流言蜚語。她自覺行得正,坐得端,她心裏有一把尺,度量著世間的公平正義,情感人倫。許廣平很像仙人掌,大多數時候有刺,但隻有懂她的人,才知道她也會開出嬌美的花。
許廣平是在課上遇到魯迅的。他是老師,她是學生,他在台上侃侃而談,她坐在第一排,抬頭仰望。許廣平對魯迅,開始是仰望,然後是相互扶持,最終是包容。許廣平28歲跟隨魯迅南下廈門,他們是戰友,也是情侶。許廣平對魯迅,有仰望,但相處得越多,她就越發明白,那個別人眼裏的鬥士,不屈的硬骨頭,許多人畏懼的魯迅,在情感世界裏,也不過是個需要人包容和愛護的孩子。
魯迅早年的情感生活是扭曲的,不平衡的,甚至壓抑的。許廣平是一線光,照亮了魯迅黑暗的情感之海,隻有在許廣平這裏,魯迅才露出難得的柔軟。同樣,在耀眼的魯迅身邊,原來那個硬派的許廣平自覺消失了,她為了他,幾乎放棄了自己曾經追求的一切。她的文采,她的組織能力,她的所學所長,都忽然深埋進樸樸素素、平平淡淡的家庭生活裏。魯迅是一輪明月,許廣平就是那烘托明月的雲彩。許廣平變得溫柔了,瑣碎了,裏外兼顧了。許廣平和魯迅結婚後的照片,大都有濃厚的家庭婦女味。她以前是鬥士,現在則是妻子、助手、母親。
如果沒有許廣平的陪伴,魯迅的“上海十年”將會暗淡許多。許廣平是他安心的後院,沒有她的支持,他又怎麼有精力和勇氣,握著一支健筆,以筆作刀,鬥完這個鬥那個。為了支持魯迅寫作,許廣平不出去工作了。她隱藏了自己,甘願成為魯迅身邊的一個小人物,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幫他查找資料,謄抄稿件,還與丈夫一起校對譯著,包容他各種突如其來的小情緒。
她對他的付出,在外人看來,或許理所當然,但魯迅自己,未嚐沒有一絲愧疚。這不是他的自私嗎?她有她的天才,為什麼成為丈夫的附屬品?就因為他偉大嗎?魯迅發表譯作時,常常用筆名,許霞,因為心裏念著許廣平的好。他自己也對許廣平說,我要好好地替中國做點事,才對得起你。1934年12月,魯迅送給許廣平一本《芥子園畫譜》,上題: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亦可哀。哀就哀在,她為了成就他,而喪失了最初的那個自己。魯迅感歎,許廣平和自己在一起的日子,並沒有過上很好的生活,也並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才。1936年,魯迅去世。許廣平為魯迅的後事奔忙,她幫他編稿子,跑出版,哪怕自費。1937年,上海淪陷,許廣平為了保護魯迅的遺稿和遺物,不曾離開。許廣平的一生,最精彩的在開頭,最感人的卻是和魯迅結合之後的漫長歲月。
許廣平是聰明的,她敢於邁出那一步,愛一個眾人不敢愛,但非常需要愛的人。許廣平也很無奈,在偉大作家的巨大光芒背後,她漸漸地,成了小之又小的一點。許廣平結了婚,便也就很少有人叫她許廣平。大家都說,哦,那是魯迅的太太。太太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