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感言:
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中國有著悠久的政治經濟文明,而很多人看到的卻是中國文化的糟粕,甚至將中國文化貶低得什麼都不是。毫無根據的妄自菲薄,常常是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又怎麼能奢望別人看得起自己呢?國外的人對中國不了解,更讓人吃驚的是,老外的結論竟然成為國人貶低自己的根據,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往小了說,讀書是為了自己,往大了說,對於那些有誌於從事大事業人,讀書就是武器,因此,心係祖國榮辱,才能捍衛祖國尊嚴。北大的趙靖老師教給我們的正是:不要妄自菲薄。
虛心向學,不恥下問
真正的虛心,是自己毫無成見,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縛,對一切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
——鄧拓
錢玄同是中國著名語言文字家、文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五四”時參加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議並參加擬製國語漢字拚音方案,著有《文字學
音篇》以及《重論以仿古文學問題》等論文。就是這樣一位大教授,卻不恥下問,虛心向學生求教,充分體現了一位著名學者嚴謹的治學風範。
錢玄同在北大講授的是音韻學。他口才流利,思維敏捷,講課時滔滔不絕,風趣詼諧,深受學生們的歡迎。但是,在一堂講授廣東音韻的課後,他竟收到了一位廣東籍學生李錫予的信,對他的講授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錢玄同認真地閱讀了李錫予的來信,認為李錫予講得有道理。下次上課時,錢先生當眾宣讀了李的來信,他不僅表揚了李錫予,還坦率地承認,自己不是廣東人,對廣東音韻確實不甚了解。同時,他還希望同學們都能獨立思考,對他講課中的不當之處,多多提出批評與糾正。錢玄同不恥下問,虛心向學生求教,他這種謙虛、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深深贏得了廣大師生們的尊敬。
智慧感言:
錢玄同是北大的又一位“狂生”,然而在學問麵前,卻沒有先生的架子,不管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就,在講學出現紕漏時他依然低頭認錯,虛心求教。這就是北大的治學作風。在教室裏,學問就是學問,沒有人的虛榮與地位等級,隻有求真、嚴謹的治學氛圍。
行動是愛心最完美的注腳
我已經看準了這個事業,而且對前途充滿希望。不管前麵的路是刀山還是火海,我都將堅持走下去。即使失敗,我也無怨無悔。
——殷永純
北京大學法律係學生殷永純是貧困鄉村學校的誌願者,一個20出頭的青年把熱情和希望獻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忍受著被誤解、被懷疑、被排擠的痛苦,始終無怨無悔。
殷永純老家在陝西鹹陽農村,他是家裏最小的孩子。2003年3月,殷永純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殷永純在北大三角地遇到了來自安徽利辛的個人辦學者楊華。攀談之中,楊華介紹了當地農村的貧窮和許多孩子失學的落後狀況以及自己辦學因缺乏教師等原因而受挫的艱難曆程。殷永純聽了楊華的介紹,被震撼了,於是主動提出跟楊華一道去安徽利辛看看。
雖是抱著體驗一把的心情,但是當真的走上了講台,與學生麵對麵,跟孩子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的時候,看著那些鄉下孩子一雙雙渴望的眼睛,他忽然對教育和教師有了一種更深更新的認識,認為當教師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更有意義。他突然間就喜歡上了教育,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於是,他決定留下來。
隨後,殷永純回北京做了短暫停留,把事情處理妥當後,又回到了安徽利辛。同時,他還帶來了畢業於河北理工大學的另一位誌願者趙誌雄。
他們三個人硬撐了一年多,物質條件的艱苦還在其次,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別人的不理解。殷永純的父母不斷地來信和打電話催他回去,朋友們也表示不可思議。2003年春節,他帶著幾個學生回了家。離開家的時候,父母仍然哭著勸他不要再去安徽,他流著眼淚一意孤行地又回到了孩子中間。
後來的日子裏,殷永純又經曆了同伴離散、資金短缺等各種困難。麵對如此艱苦的條件,他似乎毫不在乎,相反,卻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創辦了新的複新學校,還準備成立一個“民間誌願者團體”,口號是到貧困地方去,目標是西部貧困地區。具體模式是與政府合作,由政府提供校舍和辦學資格;誌願者團體招募誌願者,募集辦學資金。
智慧感言:
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人生與理想。人的一生之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因為有了這些故事,才顯示了我們人生的精彩。殷永純用自己的生命和愛心,為那些渴求知識、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們帶去了希望,帶去了山那邊的期盼,帶去了光明,用行動將愛心散播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