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之間
貧富不均,是人類社會中一個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在老子看來,所謂“人道”,是“損不足而奉有餘”;所謂天道,是“損有餘而奉不足”。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貧富不均,是人類社會中一個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說起來,人類有智慧,有理想,有道義,有仁愛之心,但是隻要想一想貧富不均的事實,這一切顯得何等虛弱!唐朝白居易寫《買花》詩,末二句歎息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意思說:一束珍貴的深色牡丹,價值與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相抵。這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放眼看今天的世界,仍然不乏相似的乃至更驚人的事例。在一個貧困落後的地區,一戶農民飽受嚴寒酷暑,一年辛勤勞作的收入,常常是不超過一百美元,而有錢人隨便的一頓午餐,便會超過貧富之間這個數字。人們說,貧富的差異總是有一定原因的。但倘若站在人類普遍的立場上看,有什麼根據,可以使人對此心安理得呢?
而社會的貧富關係中,還有一種突出的現象,就是貧富之間的差異呈現反向運動。《新約·馬太福音》中說:有者,將予之;無有者,並其所有而將奪之。所以西方人把貧富差異不斷擴大的社會現象,稱為“馬太效應”。《老子》中恰好有同樣的說法,他認為“人道”即社會一般規則,是“損不足,奉有餘”,就是剝奪那些本來就缺乏的人,奉獻給那些本來就有餘的人。這一現象作為社會學的問題來研究,可以寫出很厚的專著,我們這裏,隻能簡單地討論。
在古代社會,政治權力和財富之間是相互溝通的。有權便有錢,權力維護了貧富之間的差異。明朝人沈一貫注“損不足,奉有餘”兩句,便說:“裒聚窮賤之財,以媚尊貴者之心。下則棰楚流血,取之盡錙銖;上則多藏而不盡用,或用之如泥沙。”用了殘酷的手段,把窮苦百姓的財富一點一滴、一毫一厘地搜刮起來,供有權有勢的人們,尤其帝王們奢侈享樂,揮金如土,這就是專製時代的普遍景象,杜甫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它的典型寫照。
現代社會當然是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並不是貧富差異呈反向運動的現象便不存在了。所謂“多財善買”,資本愈是雄厚的人,賺取利潤會愈容易;而小公司、小商人,兢兢業業,努力掙紮,卻常常一經風浪,頃刻翻船。一個家庭想要發達,通常要使家庭的成員接受良好的教育。表麵上看,教育在現代社會中是對所有成員平等開放的,實際上仍然存在不平等。就以今日的日本為例,不從名牌大學畢業,難以得到最好的工作機會,但窮人未必有能力問津。醫生是社會中的高收入者,但大學醫科的學費,一般家庭哪怕不吃不喝,全部收入也抵不上,你教他們的子弟如何接受這種代價高昂的教育呢?結果隻有有錢人家的子弟才能從這裏畢業。以上僅是舉例而言。總而言之,社會總是更多地保護其上層的利益,而犧牲下層的利益,這也是一種“損不足,奉有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