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隨談》 貧富之間(2)(1 / 1)

國與國之間,也存在這樣的情況。掌握當今世界經濟命脈的,是那些工業發達、已經相當富裕的國家。隻有它們,才有力量決定不同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關係,並且充分保護自己的利益。因而全世界經濟的運轉,總是有利於工業發達的國家。窮國弱國,低價出口原料和初級產品,高價進口工業製成品,結果怎能不是窮的愈窮,富的愈富呢?還有,國家的發展,需要科技人才。然而由於各方麵條件的差異,窮國有限的人才,紛紛向富國流入,更促進了貧富的兩極分化。

不過,倘若損不足而奉有餘是唯一的規則,豈不是自古以來,貧者與富者之間的關係,隻有向極端發展,而永遠不會有所變化了嗎?事實上,無論人與人,還是國與國,顯然並不是如此。這就說明有另外的規則,另外的力量在起作用。

老子對於這一點,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認為與“人道”相反,“天道”乃是“損有餘而奉不足”的,也就是說,天道導致一種平均化的趨向。我們知道老子所說的“天”,不是有意誌的、人格化的力量,而是一種自然的力量。那麼,到底“天道”怎樣發生作用呢?老子沒有細說,我們卻不妨作一些推究。

按照老子最基本的哲學觀點,事物總是要向它的反麵轉變。那麼也可以說:富者與貧者之間,必然地有一種相互轉化。這話聽起來很玄虛。不過,即使在專製時代,也少有世世代代保守富貴的家庭。從世界曆史來看,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不斷發生轉移的。今日的中國人紛紛向國外湧去,但一千多年前唐朝的都城長安,卻是一個外國商人與留學生雲集之地。所謂“滄海桑田”,變化永常是不可避免的。這,也許可以說是“天道”?

另外,我們也可以這樣想:從自然的觀點看,人類生而平等,不平等也是違背“天道”的。所以,人類有史以來,就未曾停止過求平等的運動。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其創始的階段,都是為受壓迫者說話的,帶有鮮明的平等意識。盡管這些宗教在後來發生許多變化,但在其基本典籍中,仍然保存了提倡平等的教義。在人類曆史的漫長過程中,反複地發生平民革命,這也是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有趣的是,小說《水滸傳》寫梁山好漢反抗政府,把劫富濟貧稱為“替天行道”。在他們看來,“天道”恰好是“損有餘而奉不足”。這代表了平民的社會理想。平民革命使得沒有一種權力壟斷和財富壟斷能夠無限期地維持下去,而且最終使社會向平等化的方向發展。現代社會雖然有許多弊病,但比較古代社會,終究是合理了許多吧?

至於目前世界上的國家關係,雖然工業化富國控製世界經濟的局麵尚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但無數的事實已經表明,人類如不謀求協調發展、共同富裕,許多根本性的矛盾永遠無法解決,人類永遠不得安寧。而這一點正在漸漸成為人類的共識。

所以,一方麵是“損不足而奉有餘”的“人道”在起強大的作用,另一方麵,“損有餘而奉不足”的“天道”或換一句話說,導致人類走向貧富均等的力量,長遠看來,似乎是更為強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