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與自勝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可見,自知和自勝是關係到人類生活的極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問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中這兩句簡短的格言,關係到人類生活中極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問題。
先說“自知”。自知的重要,並非老子的獨得之見。當人類的文明開始進入到成熟的階段時,中外的賢哲都關注到這一點。在古希臘,流傳著阿波羅的偉大神諭:“認識你自己。”這既可以理解為對人類全體而言的,也可理解為對每一個人而言的。在《新約·馬太福音》中,記載有耶穌如下的訓誡:“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麼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我們也很熟悉《論語》中曾子的話:“吾日三省吾身。”
就以上所舉的例子來看,可以發現仍是老子所說最為深刻,他把“知人”和“自知”作了簡明而扼要的判別。所謂“知人者智”,是說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現,“自知者明”,是說了解自己,乃是明澈的表現。換言之,必須克服某種障礙,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則,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自知的障礙何在呢?老子沒有再深入說下去。不過,在現代的心理學研究中,這個問題受到很大的重視,留下了極其豐富的資料。我們簡化來說,歸結到一點,就是人都有自我肯定的需要,這種需要同冷靜的自我認識形成衝突,乃致使自我認識的能力不能發生作用。
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一位婦女在市場上買得一件質次而價高的衣服,她心裏已經很後悔。但是,當別人指出這一點時,她卻很反感;而若有人說這衣服其實並不錯,她會自然地有所讚同。並不是她喜歡這件衣服,而是她不能夠承認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情,甚至有所可能被看作是愚蠢的人。再說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看起來與此完全不同,其實本質上卻相通。項羽敗於垓下,反複地說這麼一句:“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他能夠笑對死亡,卻不能夠承認自己在政治和軍事諸多方麵不及劉邦,而造成最終的失敗。司馬遷對項羽頗多同情,但對他的至死不悟,歸罪於天,仍然指斥說:“豈不謬哉!”
出於自我肯定的需要,人們常把理想的自我當作事實的自我,沉浸在虛幻的滿足中。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引了一則故事:在並州(今山西)地方,有一士族子弟,好作詩賦,淺陋可笑。旁人有意嘲弄,虛辭讚美,他卻信以為真,大擺酒宴,招延聲譽。他的老婆流淚苦勸,叫他不要出洋相,此人長歎說:“才華不為妻子所容,何況行路!”這也許是有些極端化的例子,但那種因為毫無根據的自負,而喪失真實地對待自己的能力的人,在我們各人的生活周圍,都不難看到。也許在不同程度上,我們自己也有這樣的毛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