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曾經有這麼一位孩子,我一接手這個班級,就發現這個孩子有點與眾不同。他安靜時默默無聞,甚至有點“發呆”;爆發時猶如火山噴發,打人咬人全然不顧。
與他父母聯係之後,得知他在小學時有很嚴重的“自閉症”,一直治療到現在,也未見起色。父母為此焦頭爛額,疲憊不堪。
我知道,對於這樣的孩子,強硬是無用的,隻有以柔才能克剛。於是在班級中,我們全班上下約定好,一定要讓他盡量融入我們的班級裏。在新初一主題班會時,我們就商量好班級的目標,是“讓全體學生在這個班級中快樂學習、快樂成長”,我們不允許有一位學生掉隊。
於是,全班自發形成下課時主動找他玩、與他聊天,有問題時主動提供幫助,慢慢地,他的行為有了改變,他的話多了起來,臉上的笑容也日益增多。
就在我們為此認為該鬆一口氣時,情況出現了。
那是一個冬天的早上,一節課後出操時,他對我說他身體不舒服,肚子有點疼,不能去。我讓他去醫務室,他也不肯。於是,我就帶班裏同學下去了。出操回來的路上,我有點事情耽擱了一下,掉到最後才回。當我回到教室時,我發現出問題了。半數同學都站在教室外,教室裏充滿了糞便的臭味,還有不少同學在勸說他去廁所。他死活不肯,嚷著說隻有吳老師來他才肯去……
事後我問他:“是身體不舒服,忍不住嗎?”他低頭不語。我以為他是難為情,就說:“身體不舒服沒關係。”誰知他抬頭很認真地告訴我說,他是故意的。
我相當詫異,追問:“為什麼?是我們對你不好嗎?”
他的眼睛開始濕潤,他開始敘述,說他的父母,說他小學的遭遇,說他的疑惑和對班級同學的感激。他越說越激動,眼淚開始往下流。最後他說:“我從沒有想到初中的老師和同學會對我這麼好,我隻是想確認一下你們是否真心,我又想不出別的辦法……”
“那現在呢?你認為我們是真心對你好呢還是應付你?”
他無語。又過了一會兒,他說現在他已徹底放下了疑慮,他會用真心來對待我們的善心,他會好好表現的。當天,他還主動上講台表達了他對同學們的感謝,全班掌聲雷動。從此班內又多了一張笑臉。
經過這件事,我開始思考,每個孩子都有向好的善心,我們隻有對其努力幫助,隻有持久努力,才會打動學生。學生需要的不就是老師一顆一如既往的愛心嗎?孩子是有獨立個性的,孩子與成人一樣,有七情六欲,會膽怯、恐懼、猜疑。對學生的教育,老師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打入學生的內心深處,讓學生永遠不懷疑你。孩子需要的愛不隻是一時的,他需要長期的愛的滋潤。隻有他徹底地放下心來,消除戒心,他才會真正地改變。
人是複雜的。大家對一個人付出的愛,也許是被這個人所懷疑的,他要驗證大家的愛。這個故事裏的孩子用極端的方式來驗證,這給我們許多教育上的思考。有一些孩子,總會做出讓人意料不到的事,就像這個世界,總會在一個角落發生奇怪的事一樣。這正是世界的多樣性,人的複雜性。教育,能包容所有的個別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