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年犯來到學校(1 / 1)

王玉釧

我班在初一開學一個月後就發生了偷竊事件,一隻價值一千多元的英語學習機不見了。當時我沒太在意它,我認為應該是放錯地方或拿錯了,因此就讓同學們把自己的書包及課桌好好檢查一下,等到第二天還是不見學習機,才覺得事情嚴重,於是讓每個學生回憶當時自己的行動並寫在紙上(因為就發生在某一課間10分鍾),我利用排除法鎖定了目標,但沒有確鑿的證據,不能冤枉任何一個人。為此,特別開了一節有關誠信的班會課。

一個學期就這樣過去了,在第二個學期一個月後,又發生了手機、眼鏡、計算器等失竊事件,經過排查,目標是同一個學生。此時,我覺得為了學生們的財產安全,最主要的還是為了挽救這位學生,我有責任把這件事情弄個水落石出。我一方麵委婉地找這個學生交談,講一些案例給他聽,當時正巧學校有一個請少年犯來我校現身說法的法製教育活動,我就特意安排他去聽講座(初一隻要求每班派兩名學生),希望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告訴我,但還是沒有結果。

此時唯一能尋求幫助的就是他的父母了(因為他父親在之前的家長會上曾告訴我說他兒子用壓歲錢偷偷買了一部手機),因此,我特意邀請他爸爸來學校一次,詢問了一些有關手機的事,同時告訴他我們班失竊的事,懇請家長仔細核實孩子手機的來源。他爸爸給我解釋了買手機的詳細經過,此事還是沒有結果。他父親回去時,我又一次懇請他好好和孩子談談,因為手機是唯一的切入口。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他父親和這個學生的姨媽主動到學校來找我,這一次他們是來求得我的原諒的,因為學生的爸爸早已知道手機是偷的,但隻怕孩子受處分,影響他以後的人生而對老師撒謊。他們希望我不要公開此事,否則這孩子就要毀了,我答應了他們,但希望家長務必配合我教育他的孩子。事後,我找這個學生進行了一次徹底的交心,發現他的偷竊行為其實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了,包括拿他父親的錢,隻是家長沒有重視,故演變到如此嚴重的程度,他把偷來的東西全藏在自己的臥室裏,他的偷竊行為除了品德問題之外還有心理問題,因為有些東西他是由於別人曾說過他的壞話,為了報複而偷的。他的父親為此也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經過多方麵的努力,漸漸地我們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

這個故事裏,爸爸為兒子做掩飾,因為大人更知道利害關係,但這可能會真的培養出一個賊來。養病如養虎,這是萬萬不能的。其實,作為教育方,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允許他們犯小錯,也允許他們犯大錯,他們是成長中人,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犯過錯,包括我們教師,在這一個寬鬆的環境下,人是很容易懺悔、認錯的。認錯就好辦了,小錯用小橡皮,大錯用大橡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