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猶太商人也嚐試了一個這樣的實驗,不過情景有些不同。兩位教授所選對象是學生,這位猶太商人所選對象是專業人士;教授限製談判雙方溝通,猶太商人則讓對象直接接觸;教授提供期望值,讓談判雙方參考,猶太商人則讓對象自行決定。結果,猶太商人的實驗證實了,期望值高者能以較高價成交,期望值低者成交價自然較低。由人們在生活中設定目標、修正目標的舉動可以看出他們在談生意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反應。
當猶太商人選擇去一個社區居住,或選擇參加一個團體,或選擇上一個教堂時,猶太商人便會針對現況製定目標。企業主也是這樣,他們會向朋友、秘書、助理人員描述他們的目標,依據不斷的反饋,逐步向上或向下修正目標。
猶太商人認為,個人的期望值反映了他希望達到的目標。換言之,那是他對自己的一種期望。期望不單是願望,而是一種包含了展現個人自我形象的肯定意圖。萬一表現不好,可能有損自我形象。
當人們被問到“下次你想拿幾分”時,他們設定目標的真實度絕不如當他們被問到“下次你期望拿幾分”時來得高。因為,後者牽涉到自我形象的自尊,而前者沒有。期望值、敢不敢承擔風險和成功是相關的。在選擇目標時,個人就仿佛賭客下注一般,盡可能在所得、代價和成敗之間保持平衡。當然,在成敗、代價、所得三者之間,要想找到常勝不敗的基礎,並不是一件易事。所以,人們隻能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以此為出發點。
成敗會影響期望值。人們會根據自己的能力、表現,來決定期望值的高低,因為這場輪盤賭中,包含著個人最寶貴的資本——自尊。
猶太商人認為,談判就是一個不斷尋求反饋的一來一往的過程。買方、賣方各有自己的目標,然後尋求反饋,並對反饋中的每項要求、讓步、威脅、拖延、最後期限作出調整。
權限,甚至好人、壞人的評語,都對雙方的期望值造成影響。任何一句話、任何新動向都成為左右“價錢”的起伏決定因素。因此,猶太商人認為在談判過程中,設定一個高目標往往會比設定一個低目標要好得多。
不過,期望愈高,失望的機會也就愈多,這當中承擔風險在所難免。所謂“買賣交易”,當然要靠良好的判斷力,作一個周密的評估。評估時應該將目標定得高一點,雖然這會給你帶來一定風險。
13.9 給對方一點好處
商業談判一般遵從自願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則,否則誰也不願意坐在談判桌前。隻有既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又考慮到對方利益,雙方才能合作成功,否則誰願意白白為對方效勞?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誰肯願意讓別人白白占了便宜。談判中要給對方一點好處。談判之根本在於找到自己與對方的共同利益。
在麵對強勢時,應克服自己的恐懼和驚慌。談判者應該意識到,不管對手多麼強大,隻要他坐到了談判桌前,就說明在某一方麵他是不希望談判破裂。一旦失去合作,他自然也會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失。
因此,在勢弱時,重要的是有戰勝自我、不畏強勢的態度。隻要有勝利的信心就有勝利的希望。在此基礎上,尋找強勢者的“軟肋”,從而從容不迫地討價還價,而不是在對方的威逼下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
一位猶太商人說:“雖然在談判中要最大限度地爭取自己利益,但也絕不可以將所有好處都占盡。在談判時寸土不讓,不給對方絲毫好處是極不可能的。最好的選擇是在預先考慮在合理範圍內,以小換大,給對方心動的好處,隻有這樣,談判才有可能有更大的勝利。”
13.10 迷1次路,不如問10次路
猶太人認為,說話是沒有硝煙的戰爭,說得好能贏得人心,三言兩語說不好則招來殺身之禍。因此,猶太人在說話時特別小心謹慎,從不隨便亂說。但在社交場合或談判桌上,猶太人卻能隨機應變,對答如流,能夠隨心所欲地控製談判氣氛。他們並不是天才,關鍵是他們在談判前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猶太人認為,談判絕不僅僅是雙方坐在談判桌前麵對麵地交換意見或討價還價,它更是一幕精心策劃的戲劇,需要積極的準備和非凡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