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民族有句格言:“與其迷1次路,不如問10次路。”
其意也正說明人在行動前要把目標和方向了解清楚,不要貿然行動。
成功談判的精髓是定下自己的目標,並且做好如何實行它的計劃。人既是文化動物,也是感情動物,因此人的情緒往往受經濟利益、名利、情感等諸多因素影響,正是它們左右著一個人的態度和心態。
在談判中,時刻牢記此次談判的目標,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和心態,從而保持始終如一的堅定態度。這樣是極其必要的。
隻有先明確目標,才能在對手麵前保持冷靜。
談判的取勝基礎在於周密的準備。周密的準備不僅包括弄清問題本身的有關內容,同時,也包括知曉與之相關的種種微妙差異。為此,要事先調查談判對手的心理狀態和預期目標,以正確地判斷出用何種方式才能找到雙方對立中的共同點。否則事到臨頭時,會給別人優柔寡斷的印象,從而給對方造成可乘之機。
13.11 攻心為上
猶太人認為,談判是人與人的較量。在談判中,攻心為上至關重要。
猶太商人最擅長的攻心術要屬暗示。
對於這種暗示戰術,猶太人還有個笑話。
窮售貨員費爾南多在星期五傍晚抵達一座小鎮。他沒錢吃飯,更住不起旅館,隻好到猶太教會找執事,請他介紹一個能提供安息日食宿的家庭。
執事打開記事本,查了一下,對他說:
“這個星期五,經過本鎮的窮人特別多,每家都安排了客人,惟有開金銀珠寶店的西梅爾家例外。隻是他一向不肯收留客人。”
“他會接納我的。”費爾南多十分自信地說,轉身來到西梅爾家門前。等西梅爾一開門,費爾南多神秘兮兮地把他拉到一旁,從大衣口袋裏取出一個磚頭大小的沉甸甸的小包,小聲說:
“磚頭大小的黃金能賣多少錢呢?”
珠寶店老板眼睛一亮,可是,這時已經到了安息日,按照猶太教的規定不能再談生意了。但老板又舍不得讓這送上門的大交易落入別人的手中,便連忙挽留費爾南多在他家住宿,到明天日落後再談。
於是,在整個安息日,費爾南多受到盛情的款待。到星期六夜晚,可以做生意時,西梅爾滿麵笑容地催促費爾南多把“貨”拿出來看看。
“我哪有什麼金子?”費爾南多故作驚訝地說,“我不過想知道一下,磚頭大小的黃金值多少錢而已。”
在談判中,猶太人常常運用一些心理暗示的方式,誘導對方進行“合理”推想,從而達到攻心的目的。
攻心為上,是猶太人談判中的重要智慧。他們想盡辦法去做。因為在他們看來,對方根據他們的暗示達成談判後,即使意識到結果是自己上了猶太人的當,也不能怪他們,隻能怪自己“誤會”了猶太人。
13.12 有勝利的信心就有勝利的希望
在幾千年受欺壓的曆史中,猶太人總是處於劣勢,但他們卻擁有最高明的談判戰術。亞伯拉罕是諾亞的第10代孫,被尊為“以色列信仰之父”。他與上帝經過了數次談判,終於訂立下了有利於猶太人的契約。
上帝耶和華洞察到所多瑪和俄摩拉這兩個地方的人作惡多端,罪孽深重,便決定毀滅這兩座城。上帝要懲罰他們時,亞伯拉罕勇敢地站了出來,與上帝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談判。
他謙恭地問上帝:
“如果這兩座城裏有50名正直人,難道他們也應因其他人的惡行而被毀嗎?為什麼不能相反,因這50人的正直而寬恕其他的人呢?”
上帝做出了讓步,答應如果城裏有50名正直的人,就可以不予毀滅。
但亞伯拉罕繼續謙恭地向上帝問道:
“如果僅僅是為了缺少5人而湊不足50人,便也得毀滅兩座城嗎?”
結果上帝應允,如果有45名正直人,也可以不予毀滅。亞伯拉罕步步緊逼地問:
“如果有40人呢?”
就這樣,亞伯拉罕與上帝的談判一直延續下去,毫不畏縮地不斷進行討價還價:30人又怎樣?20人又如何?難道把擁有正直之人的城市全部毀滅合乎正義嗎?他謙恭而又凜然地問著上帝,說服著上帝。最後,上帝答應,如果能在這兩座城中找出10名正直的人,就不予毀滅。
不過使人遺憾的是,亞伯拉罕的努力化為泡影,在兩座城市裏居然找不出10位正直的人。於是上帝從天上降下大火與硫磺,把兩座城完全毀滅了。這兩座就是位於死海東南方的所多瑪城和俄摩拉城,如今已永沉海底。
從這則故事中可知,在麵對強勢時,談判者應克服自己的恐懼和驚慌,更應該意識到,不管對手是多麼強大,隻要他坐到了談判桌上,就說明在某一方麵他是不希望談判破裂的,一旦失去合作,他自然也會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