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很早就已經這樣做了。在1910年,大量猶太人進入北美,開始的時候,他們和一起移民來的英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一樣,都是從事最簡單的體力勞動。他們每10個人裏有8個是體力工人,但是不久他們就都不幹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對於猶太人來說,開始他們從事這些出賣體力的職業是由於遭受歧視,缺乏機會。當他們有了基本的生存保證,就不再這樣做了。這些工作報酬低微,但是付出的辛苦又很多,工作還很不穩定,尤其是這些工作會降低人的身份,讓人沒有成就感,這是不符合猶太人的追求的。
於是,他們依靠自己良好的教育背景紛紛去找那些體麵、薪水報酬高、富有刺激、有油水可撈的工作。過了幾十年,他們中有不少人成為了百萬富翁。著名的羅斯查爾德家族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聞名的。到了後來,這10個猶太人裏就隻有1個是藍領工人了,其他的人都變成了有產階級了。這些猶太人大都已經處於貿易的主幹道附近,在大家矚目的權力視野之內。在人們的眼裏,每一個猶太人都成了重要的人物。當年在路易斯安那、紐約和俄勒岡猶太人的幾個農業定居點都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小部分定居點都是用來搞烏托邦實驗的。而那些其他民族的人還是不得不繼續賣力地揮動他們的鋤頭,汗流浹背地工作,以求每日的餐飯。
這就是兩種不同觀念造成的不同命運:前者依靠自己的智慧變得富有;後者則依舊靠出賣體力來生活,他們的一生也不得不繼續他們祖先悲慘辛苦的被奴役的生活。
可以看出,財富絕對是靠智慧的大腦得來的,那種傳統的依靠體力是不會得到大量財富的。即使是傳說中的那些大力士,在今天也頂多是維持自己的生計罷了。在今天越來越重視知識的年代,富有智慧的人們注定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
15.7 穿鞋就比赤腳跑得快
“如果你能給我指出一位百萬富翁,我就可以給你指出一位大貸款者。”《我如何利用我的業餘時間,把一千美元變成三百萬美元》一書中這麼說。
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借資金,借技術,借人才。這些為自己所用的東西都可以拿來。這個世界已經準備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資源,你所要做的僅僅是把它們搜集起來,並用智慧把它們有機地組合起來。
這就是猶太人的思維方式。他們的意思是說,生意人應該盡量貸款,借助銀行的資金為自己辦事,如果你不能借用別人的資金,做生意是極為困難的。
看看猶太富翁們起家的曆史就會發現,他們可以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就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豪。他們的發財速度之快是讓人咋舌的。
一位猶太出版商有一批滯銷書,當他苦於不能出手時,一個主意冒了出來——給總統送一本,並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見。忙於政務的總統哪有時間與他糾纏,便隨口而出:“這本書不錯。”於是出版商便大做廣告:“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書就銷售一空。
時間不長,這個出版商又有賣不出去的書,他便又送了一本給總統。總統鑒於上次經驗,想奚落他,就說:“這書糟糕透了。”出版商聞之,機靈一動,又做廣告:“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有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搶購,書又銷售一空。
第三次,出版商將書送給總統,總統接受了前兩次教訓,便不予回答而將書棄之一旁,出版商卻大做廣告:“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居然又被一搶而空,總統哭笑不得,商人大發其財。
“沒有能力買鞋子時,可以借別人的,這樣比赤腳走得快。”
這就是猶太人,不管怎樣他們都能掙到錢。借用資源是猶太商人的拿手好戲,隻要他們動腦,總能夠成功。
15.8 謙虛的商人才會有飯吃
在商業活動中,猶太商人總表現出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徹底求知精神。他們每到一地做商業考察,必定要花很多功夫來研究當地的風土、人情、習俗,乃至曆史、地理、宗教。他們知道,隻有盡可能地了解對方,才能在生意當中處於主動,才能應付各種可能的變故,才能真正洞悉可能存在的商機。他們對於任何問題,都務求徹底地了解,一知半解是他們最憎惡的。他們事無大小,絕不會不懂裝懂或不求甚解,而是不懂就問,且勇於不恥下問,從不以問為恥,而是以問為榮。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使他們積累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最終成為縱橫世界各地、學識淵博的第一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