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家園:人與環境 第二節(1)(1 / 1)

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

20世紀是科技文化大發展的世紀;20世紀又是讓人類重新認識自身生存環境的世紀。相繼發生在20世紀的重大公害事件,就是人類重新認識自身活動的警鍾。

下麵介紹的就是當時震驚世界,至今仍影響著人類處理環境問題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930年12月1~5日,馬斯河穀事件:馬斯河穀是比利時的一個狹窄盆地中的工業區,在24公裏長,兩側環山的河穀上,有煉焦、煉鋼、電力、玻璃、製酸及化肥等重工業。12月初,由於氣候反常,霧層很厚,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氣體擴散不出去,逐步累積到急性窒息致死的濃度。三天後,這個地段的居民幾千人呼吸道發病,60人死亡,同時許多家畜死亡。

1948年10月26~31日,多諾拉事件:這是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其工業狀況、地理、氣象條件與馬斯河穀相近。四天裏發病的有5911人,占全鎮的43%,死亡17人,為平時同期死亡人數8.5倍。其發病率與嚴重程度同性別、職業無關,而是大氣汙染所致。

20世紀40年代初期,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市250多萬輛汽車每天排放出大量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又因該市為依山麵海的狹長盆地,每年很多天都在逆溫層下,5月到10月間陽光強烈,汽車廢氣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為主的光化學煙霧二次汙染。它對人的眼睛、呼吸係統、皮膚都有直接傷害,嚴重時可致死,植物生長及抗蟲力下降等。

1952年12月5~8日,倫敦煙霧事件:12月5日到8日期間,英國全境為濃霧籠罩,逆溫層很低,煙塵無法擴散,塵粒和二氧化硫在大氣中的濃度比平時高6~10倍,大霧實際成了酸霧。4天中倫敦死亡人數比常年同期多4000人,年長的、幼兒、平時有病的人死亡成幾倍增加。居民死亡人數的多少與大氣汙染狀態成正比,在煙霧持續期間,空氣中汙染物最多,人受危害死的也最多。

倫敦煙霧事件

60年代前後,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四日市由於地處海港,交通便利,二戰後逐漸成了日本的石油煉製和化工基地,這些生產設備剛運行,市民就開始出現了哮喘症狀。到60年代初,城市大氣汙染相當嚴重,一些地區二氧化硫濃度超標8~10倍,煙霧中含有大量飄塵和金屬等有毒粉塵,使該市自1961年以來陸續上百人發生哮喘,重者自殺,到1975年仍有千餘人因空氣汙染患支氣管炎、哮喘病。

1953年到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病事件:熊本縣水俁港漁民出現中樞神經性病,原因不明。到1956年增到96名,其中18人死亡。研究表明為水俁化肥廠排出的汞侵入魚體,體內含汞的魚、貝進入人體所致。

1955年至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事件:由於當地居民長期飲用受金屬鎘汙染的河水和稻米,使鎘積存在體內損害了腎功能,導致骨骼軟化畸形,周身疼痛,先後死亡200多人。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愛知縣一帶米糠油事件:由於生產米糠油過程脫臭工藝使用的多氯聯苯混入米糠油,人食用後中毒,患病者達5000多人,實際受害過萬人。用米糠油中黑油作飼料引起幾十萬隻雞死亡。

以上事件都有一些共同點,它們都是人類在生產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質,逸散空氣中,流失河海裏,造成環境汙染集中或累積作用到人體上,以致短期間爆發人群發病甚至死亡的情況,統稱為公害事件。事實上,由於水體、大氣、土壤受到汙染,或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體健康的機理十分複雜,一般短時間內表現並不明顯,有的甚至影響人的幾十年或下一代,且致病致畸的情況,原因多種多樣,至今人們對它們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其潛在的威脅更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