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家園:人與環境 第二節(2)(1 / 1)

最早發生在發達國家的公害事件也使得他們對汙染環境的認識更深入些,采取防治對策也更早些。遺憾的是,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並沒能引以為戒,卻在發展中重蹈覆轍,以致上述的公害及公害病我國都出現過。

人類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大發展,同時也空前地汙染了環境,惡化的環境用病與死報複了人類。

你知道環保紀念日的由來嗎?

地球是廣闊無垠的宇宙中一顆罕見的“孕育了生命的星球”。如今,它因為人類的行為而患病在身: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9000多萬人的幅度增長,世界人口到21世紀中期將達100億;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達1000多萬噸,重金屬幾百萬噸,還有數不清的生活垃圾;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汙染物;而全世界森林麵積則以每年約17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有100多種生物消亡。

時至今日,人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大自然對我們人類一無所求,而人類隻有在大自然的蔭蔽下才能得以生存。人類在破壞地球環境的同時,也在毀滅著自己。

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人們自發地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公民環保運動。在這一天,全美國共有2000多萬人走上街頭遊行,呼籲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環境。這次活動,促使美國政府於20世紀70年代初通過了水汙染控製法和清潔大氣法的修正案,並成立了美國環保局。而且,它還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從此,4月22日成為“地球日”,它的影響超出了美國國界,成為世界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民眾進行大規模環保活動的共同紀念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個南斯拉夫嬰兒的誕生為標誌,世界人口突破50億。為此,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把1987年7月11日定為“世界50億人口日”。1990年7月11日,聯合國確定並發起舉行了第一個“世界人口日”,同時決定從1990年開始,以後每年的7月11日,全世界舉行“世界人口日”紀念活動。

世界人口在高速度地增長,到1999年10月12日,全世界的人口總數突破60億大關,於是聯合國又將這一天定為“世界60億人口日”,目的是向全世界的人們宣布世界人口已經增長到了一定的階段,人口對地球環境產生巨大的壓力,地球已經不堪重負。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出席會議的國家有113個,共有1300多名代表。這次會議提出了響遍世界的環境保護口號:隻有一個地球!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按照它的建議規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以後每逢“世界環境日”,世界各國都要開展環境保護宣傳紀念活動。

什麼是正常的空氣成分?

為了認識什麼是大氣汙染,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正常的空氣成分。正常的空氣成分按體積分數計算是:氮(N2)占78.08%,氧(O2)占20.95%,氬(Ar)占0.93%,二氧化碳(CO2)占0.03%,還有微量的惰性氣體,如氦(He)、氖(Ne)、氪(Kr)、氙(Xe)等。臭氧(O3)、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在正常空氣中的質量分數分別是/m3、/m3、/m3。

大氣的95%分布在地球表麵12km的厚度內。地球的直徑是6370km。大氣的厚度相當於直徑為1m的地球儀表麵2mm的薄層,即地球直徑的千分之二。然而,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類卻離不開空氣。1個人1天內大約需要1kg食物、2kg水和13kg的空氣。13kg空氣的體積為1萬L。1個人可以7天不進食,5天不飲水,但斷絕空氣5min就會死亡。人體的各種器官依靠血液不停地攜帶和供給空氣中的氧方可正常工作。可見,正常空氣對於人類的生存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