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3 / 3)

總之,在情緒憤怒的情況下,一定要多角度、全麵地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理智地處理所麵臨的問題。

4、如何矯治焦慮症

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症。通常表現為坐立不安,呼吸緊迫、多汗、皮膚潮紅或蒼白、心悸等。這些症狀持續時間較長,常伴有各種植物神經功能紊亂。16~40歲多發這種病,其中女性較多,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病率為5%。

【專家診斷】

焦慮症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幾種具體的症狀:

身體緊張。常表現為麵部肌肉緊繃,眉頭緊皺,表情緊張,不能放鬆,整天唉聲歎氣。

自主神經係統反應性過強。患者表現為出汗、暈眩、呼吸急促、心跳過快、身體發冷發熱、手腳冰涼或發熱、胃部難受、大小便過頻、喉頭有阻塞感。

過分警惕。焦慮症患者時時刻刻都處在警惕的狀態,對待周圍的人或事物小心翼翼。

對未來的生活喪失信心。焦慮症患者總是擔心未來,過分擔心自己的健康、親人或是財產等。

焦慮症又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大類:

急性焦慮主要表現為急性驚恐發作。患者常突然感到內心焦灼、驚恐或激動,產生幻覺和妄想,有時有輕度意識迷惘。急性焦慮患者大多表現為不易入睡,入睡後易驚醒,常伴有噩夢,醒時不安寧,醒後感到很恐懼。

患者有胃腸症狀,如上腹部不適感,腹痛,大小便緊迫感,腹瀉或便秘等。還會出現震顫,多汗,陽痿,早泄,月經失調和性欲缺乏等症狀。

慢性焦慮症,其焦慮情緒可以持續較長時間,其焦慮程度也時有波動。

老年慢性焦慮症通常表現為平時比較敏感、易激怒,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煩意亂,注意力不集中,有時會生悶氣、發脾氣等。還常表現為焦慮情緒,對聲音過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好等症狀。

慢性焦慮症患者的軀體症狀以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為主。如口幹、上腹不適、惡心、脹氣、腹瀉、胸悶、吸氣困難、或呼吸急促、心悸、胸痛、心動過速、尿頻尿急、陽痿、性感缺乏、月經時不適或痛經。還有昏暈,出汗,麵色潮紅等症狀出現。

慢性焦慮症患者還會出現運動症狀,與肌肉緊張有關。肌肉脹痛並強直,特別在背部和肩部,手有輕微震顫,做精細動作更加明顯。

從自然界、社會、人的心理及認識活動以及人格特征來分析。形成焦慮症的因素可以概括為:

焦慮症有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調查發現,在焦慮症患者的近親中,焦慮症發病率為一般人的3倍,可高達14%,而一般人群為5%。

過於追求完美化。對不順心的事,就感到遺憾、心煩意亂、長籲短歎,惶惶不可終日。殊不知,世間沒有絕對完美。應該“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不要為自己設置太多精神枷鎖,以免過得太累,把生命之弦拉得太緊。

逃避困難,總希望一帆風順平安一世。人一旦降臨人間,就會麵臨生老病死苦的磨難。沒有做好迎接苦難思想準備的人,一遇矛盾,就會驚惶失措,怨天尤人。應該,“吃得苦中苦”,更要學會解決矛盾並善於適應困境。

意外的天災人禍。焦慮症患者一遇到意外事故就會緊張、焦慮和失落感,或絕望,甚至認為一切都完了,等待破產、毀滅或死亡。假如碰到意外不幸時,建議你正視現實,不低頭,不信邪,昂起頭,掙紮著前進。

神經質人格。心理素質不佳者,對任何刺激都敏感,一觸即發。承受挫折的能力太低。自我防禦本能過強,甚至無病呻吟,杞人憂天。他們整日提心吊膽,臉紅筋脹,疑神疑鬼。這種心態,怎麼會擺脫得了焦慮呢?

【心理處方】

放鬆身體。當焦慮症情緒緊張時,不妨做一下深呼吸。使呼吸速率減緩。緩解焦慮情緒。麵對壓力時,可以放鬆下顎,左右擺動一會兒,以鬆弛肌肉。緩解壓力。還可以做擴胸運動或是上下轉動一下雙肩,以放鬆緊張的肌肉。這樣。人的精神也會隨之爽快起來。

保持樂觀的心態,對自己充滿信心。遇到解決不好的問題,不能就此懷疑自己的能力。也可對自己說“別人未必做得比我好”。信心不足時,不妨想象過去的輝煌成就,或想象即將成功的景象,更可以去對自己的經曆進行一些離奇的幻想。

轉移注意力。如果目前的工作或是學習壓力大,或心煩緊張,把視線轉向窗外,使眼睛及身體其他部位適時地獲得鬆弛,或者暫時先放下手頭的工作。聽愉快的音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睡眠充足。一般患有焦慮症的人睡眠愈少,情緒將愈緊張,可能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洗澡的時候宜用熱水,可以使身體恢複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放鬆。

5、如何擺脫空虛心理

空虛是一種病,是一種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指一個人沒有追求,沒有寄托,沒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精神空虛所導致的“生命意義缺乏症”,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不容小覷。

【專家診斷】

我們所經曆的各種情緒中,就以“空虛感”最無以名狀且捉摸不定。

一個中學生說:“每天,我照常地學習、生活,可總覺得心裏好像有點不對勁,似乎我不知道為什麼學習、為什麼生活,常常有一種很空虛的感覺……看看其他同學,學,學得有勁;玩,玩得瀟灑。可我卻學也學不踏實,玩也玩不痛快,感覺什麼都無聊,什麼都沒意思。這種情緒讓我整天百無聊賴,心緒懶散,寂寞惆悵卻又不知該怎樣解脫。怎麼別人就能過得那麼充實而我自己就那麼空虛呢?”

時下,人們在交往時常會聽到:“算了,就這樣,沒啥幹頭了!”,“幹什麼都不順心,就這麼混吧,還能做什麼呢?”,“唉,人老了,不中用了,腦子空空一片”等話語。這是一種空虛的表現。空虛感就像是心裏麵的黑洞,具有超強莫大的吸力,一旦被卷進了黑洞,整個人也就被空虛感所縛。

君不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精明能幹,下海經商,開公司辦企業,成了腰纏萬貫的大款,人人羨慕。然而,他們賺了錢有了名之後,有些人卻沉溺於燈紅酒綠之中,醉生夢死;有些人被“白色幽靈”所俘虜染上了毒癮。有人說這是愚昧。其實,他們誰也不愚昧,有誰見過愚昧無知者能掙大錢幹出業績來?他們何嚐不知道尋花問柳、吸毒會導致病魔纏身,最終落個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呢!凡此皆為精神空虛使然,從而迷失了自我。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已步入一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也是最易讓人們感受生存挫折的時代。在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發展有時卻顯得蒼白無力,致使不少人特別是中老年人感到精神空虛,活著無意義,陷人心靈沼澤而無法擺脫。

這種生活意義的迷失和價值觀上的功利主義,便會使人感到生存受到挫折,覺得活著沒意思,心靈空虛精神苦悶,這便是“生命意義缺乏症”,心理治療學上稱為“精神神經症”。其病因不是情緒方麵,而是精神方麵出了偏差,人性方麵出了問題。

空虛的心理,可來自以下方麵:

1)對自我缺乏正確的認識。對自己能力過低的估計,終至整天憂鬱,思想空虛。

2)因自身能力和實際處境不同步。陷入“誌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常常感到無奈、沮喪、空虛。

3)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識。以偏概全地評價某一社會現象或事物,當社會責任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過分講求個人的得失,一旦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心懷不滿,“萬念俱灰”。

4)外界環境突變因。退休、下崗、失戀、工作挫折、投資失誤、經濟拮據等導致失落困惑感。

5)功利主義價值觀。功利主義價值觀對人的精神是種極大的腐蝕劑,是導致生命意義缺乏症的重要原因。

經曆了人生坎坷、過了大半輩子的中老年人,之所以發生迷失自我的現象,是功利主義價值觀在作怪。他們麵對人生的秋天,許多人尤其是患有不同疾病的老人,產生悲秋的心理,精神上被空虛和死亡的恐懼所困擾,認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成也好敗也罷,誰都難免去火葬場化為一縷青煙。正是由於精神生活的空虛,便想方設法去尋找一種精神安慰劑,相信一種功利主義的人生觀的人,極易誤把延長生命當作惟一的生命意義。因為他們害怕死亡,尤其害怕死亡之後的無意義。

6)幸福感缺乏。有不少人擁有常人無法比擬的物質享受,卻不覺得有什麼幸福,也不感到它有什麼價值。於是便去尋找其它東西,想來彌補空虛的心靈,例如去吸毒,讓毒品來麻醉自己,過那種飄飄欲仙”的虛幻生活,明知會毀了自己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