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些人害怕乘坐某種交通工具,如飛機、汽車或輪船等。他們不是簡單的害怕暈車、嘔吐,而是有一種更深層次的恐懼心理,這就是“乘車恐懼”。“乘車恐懼”者明知乘車沒有危害,害怕是不切實際、不必要的,但卻無法控製焦慮和不安,為此主動回避乘車。給人的出行帶來極大不便,也給人的心理造成焦慮的影響,必須努力克服。
【專家診斷】
乘車恐懼是指對乘坐汽車或乘車經過某一特定區域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恐懼、焦慮情緒,以致害怕乘車的現象。關於乘車恐懼的病因,至今尚不太清楚。但諸多看法認為,乘車恐懼與患者過去的某一特定經曆有關,對這一特定經曆的條件反射可能是誘發乘車恐懼的病理機製。條件反射學說認為,當患者遭遇到與其發病有關的某一事件,這一事件即成為恐懼性刺激,而當時情景中另一些並非恐懼的刺激(無關刺激)也同時作用於患者的大腦皮層,兩者作為一種混合刺激物形成條件反射,故而今後凡遇到這種情景,即便是隻有無關刺激,也能引起強烈的恐懼情緒。如患者經曆了一次車禍,車禍才是導致恐懼的條件刺激,而類似的汽車則是無關刺激,由於這一恐懼情景的泛化,類似的汽車也成了恐懼源。
時間久了泛化會引起嚴重的病理反應。正如一次出車禍,10年怕坐車那樣,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曾做過一個實驗,他采取一些手段使一個4歲的孩子對兔子害怕,結果很快這個孩子害怕起一切有毛的東西,例如狗、長毛絨玩具,甚至長著胡子的人等。
李明是一家某企業的職工,家離公司乘車有半小時路程。一直以來,他都是乘公共汽車上下班,從無暈車、惡心的反應。一次歸家途中,前邊一男青年騎自行車搶道猛拐彎,公共汽車被迫緊急刹車,乘客因慣性作用被弄得東倒西歪。李明在車上站著,身子不由自主地往前猛衝,差點摔倒,當時他嚇了一大跳,從此,一上車心裏就感到緊張、惡心。逐漸害怕乘車,隻好步行一個半小時去上班。
小趙是一個待業青年。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有一次去搭車,汽車剛一發動,不知怎麼搞的,他突然驚慌起來,頓時渾身顫抖,心跳加劇,呼吸急促,他趕快下了車,從此後,就一直不敢搭汽車了。初中畢業後,不知怎麼又出現了更奇怪的情況:去看電影心裏不好受,去爬山心裏也緊張,覺得地球仿佛在轉動,還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懼。發展到現在,隻要想到什麼可怕,就能使心跳劇烈,心神不定。開始,他以為患了心髒病,多次去醫院檢查都說心髒正常。現在整天擔驚受怕,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更不敢出遠門。他十分苦惱和痛苦,不知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
小趙患的是乘車恐怖症,主要是由童年的經曆造成的。小趙在小學四年級時的一個星期天,他和母親準備進城去買東西。公共汽車開來了,母親牽著他正要登車時,車子的刹車失靈,突然向前滑行起來,滑進了路邊的水田裏。他和母親尚未上車,所以沒有跟車子一起摔到田裏。不過車上的人也沒遭難,最嚴重的也隻是受了點輕傷。但他母親卻對他和後來碰到的熟人說:“我們是福大命大,剛才真是危險極了!”後來,他回想當時的經曆時,也覺得可怕,他想的是:當時他和母親如果登上了車,一定是站在門邊,車一滑動,肯定會摔下車來,一定會被車子的後輪碾死,於是他由此有了乘車恐懼。小趙起病於一起輕微車禍,病情發展於心裏對事件嚴重性的想象,再加上以後的有意回避,恐懼感越來越嚴重,伴有較重的心理焦慮症。
【心理處方】
如何消除乘車恐懼呢?
1)可用行為矯正技術。有個男孩因為怕鬼而晚上不敢入睡,請家長反複向他講述鬼故事,要求他每次聽了故事後不能做出逃避反應,讓男孩被迫認識到他的種種想法及恐懼其實根本傷害不了他,這種治療表麵上看起來是增加了男孩的恐懼,實際上男孩的恐懼隨著可怕的描述反而逐漸降低了。鬼故事講了四遍後,男孩終於明白並沒有鬼來傷害他,根本就沒有鬼。後來,這個男孩非但入睡毫無困難,而且還向人炫耀自己會編恐怖故事。
2)與親人或朋友一同乘車,並各自坐在一邊,裝作不認識。車子啟動後,如果感到緊張,如發抖、冒汗,想離開座位找依靠等。這時,親人或朋友應給予精神上的鼓勵,直到終點站。下車後,親人和朋友要鼓勵患者說:“今天你練習得不錯,總算堅持下來了。可以看得出,你在車上確實很難受。實踐證明,你在焦慮時忍耐住不舒服的感覺,焦慮症狀實際上就迅速減輕了。這是你用行動戰勝困難的頑強表現。隻要堅持就一定能治愈你的心病。”如此不斷鍛煉自己,逐漸克服乘車恐懼。
3)平日做鬆弛訓練,坐車時一旦恐懼發作,可用此鬆弛療法保持全身肌肉鬆弛,長途旅行學會乘車打盹,既可積極休息,又可避免恐懼發作。
2、如何矯治上學恐懼症
所謂的“上學恐懼症”並非專業的醫學術語,隻是對兒童和青少年某些心理問題的描述。它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情緒低落、心慌意亂、注意力降低、疲勞、失眠,有時伴隨頭痛、胃痛、肚子痛等身體上的不適。這種“上學恐懼症”並不罕見,特別在新學期開始,孩子們從輕鬆的假期重新回到校園感到不適應,更加重了對學校的恐懼。而且,這種上學恐懼症不僅常發生在學習成績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很多聰明的孩子也有“恐懼”情緒。
【專家診斷】
孩子出現上學恐懼症的原因有:
1)飲食不當
在假期裏,學生們沒有什麼學習上的壓力,腦力勞動減輕,精神完全處於放鬆狀態,同時活動及體育運動量相對減少,家長也想借此時機給孩子補養身體,學生們的進食往往沒什麼節製,從而造成營養過剩,使身體發胖,有的學生還暴飲暴食,甚至會出現急性腸胃疾病。
2)熒屏傷害
看電視、玩電子遊戲機、上網是許多學生在假期中的“重點項目”。有些學生自控能力差,廢寢忘食,連續十幾個小時打“車輪戰”。久坐不動,缺少運動,會造成大腦疲勞,給眼睛、肢體帶來損傷,並造成睡眠的不足,導致腦垂體分泌生長素不足,影響身高增長。
3)起居無序
由於假期沒有明確的作息時間,原有的生活規律被打破,睡眠時間得不到保障,體內生物鍾發生紊亂,造成食欲減退,引起營養不良、精神不振。
避免孩子患這類心理疾病的前提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隻一味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也要有意識地給他們補充心理營養。
【心理處方】
對於已經患上這類心理疾病的孩子,要對症下“藥”,采取有效手段進行治療。
首先,父母要與校方溝通,采取正確積極的教育方式,盡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有這類心理疾病的孩子內心是非常抑鬱和脆弱的,如果用不良的方式疏導孩子的心理,就會適得其反,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更大的傷害。
其次,父母要學會讓孩子“收心”,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再次,可請專業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如心理疏導、暗示療法,急性發作時,可配合使用小劑量的抗焦慮藥物。隻要相關各方密切配合,就會減輕孩子的緊張心理,就會有效地預防和治療上學恐懼症。
3、如何消除虐待心理
虐待心理實際是心理障礙的行為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發泄心中鬱悶、緩解緊張情緒的一種方式。人具有攻擊和破壞的本能,當他遭遇心理壓力和挫折境遇時,就可能重新激發他的侵犯動機,出現攻擊性。當一個人處於某種原因而不能對侵犯者還擊時,往往會找一個替罪羊發泄一通。
【專家診斷】
過度焦慮情緒是常見的引起施虐行為的一種原因,而焦慮症患者更容易出現煩躁不安,過度緊張和過分警惕,極端的時候甚至出現一些傷害性行為。一般來說,焦慮症被分為廣泛性焦慮症和驚恐發作兩大類。前者以經常或持續的,無明確對象或固定內容的緊張不安,或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過分擔心或煩惱為特征。患者經常出現焦慮和煩惱、不安、植物神經功能亢進和過分警惕的表現。而後者以反複出現強烈的驚恐發作,伴瀕死感或失控感,以及嚴重的植物神經症狀為特點。其臨床表現往往有驚恐發作、預期焦慮和求助回避行為等。焦慮和抑鬱其實是相對的,一個是對未來的擔憂,一個是對過去的痛苦。焦慮往往始於對某種事物的熱烈期盼,形成於擔心失去這些期待、希望,它不隻停留於內心活動,如煩躁、壓抑、愁苦,還常外顯為行為方式。如果一個人久陷焦慮情緒而不能自拔,內心便常常會被不安、恐懼、煩惱等體驗所累,行為上就會出現退避、消沉、冷漠等情況。而且由於願望的受阻,常常會懊悔、自我譴責,久而久之,便會導致精神變態,這便是焦慮症,或稱焦慮性神經症。
【心理處方】
對於因為焦慮而出現施虐傾向的孩子,不應該單純地給予指責和斥罵,而要引導其用正確的方法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同時疏導他的心理問題。
有焦慮問題的人,可以采取一些自我治療措施:
1)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一些對自己沒有自信心的人,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是懷疑的,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
2)自我鬆弛
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況下,去想像種種可能的危險情景,讓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現,並重複出現,你慢慢便會想到任何危險情景或整個過程都不再體驗到焦慮。此時便算終止。
3)自我反省
有些神經性焦慮是由於患者對某些情緒體驗或欲望進行壓抑,而發病時隻知道痛苦焦慮,不知其因。在此種情況下,必須進行自我反省,把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訴說出來。
4)自我刺激
焦慮症者腦中總是胡思亂想,坐立不安。此時患者可有意識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讀一本有趣的書。
5)自我催眠
焦慮症患者大多數有睡眠障礙,很難入睡或突然從夢中驚醒,此時你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催眠。
6)情況比較厲害者,由醫生判斷是否需要使用藥物。
4、如何矯治電視孤獨症
長時間地看電視並且極為孤獨的症狀,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電視孤獨症。兒童心理學認為,電視孤獨症多發於三歲以上兒童,男孩多於女孩。患電視孤獨症的兒童,大多對父母和同齡人漠不關心,對電視以外的事物視而不見,不愛與人交流,隻願意和電視中的人物交流情感,有時甚至誤以為自己就是電視節目中的角色。另外,這樣極端孤獨的兒童,語言發展大多比較遲緩,有時給人以言語單調、刻板、重複的感覺。
【專家診斷】
近年來,外國有學者發現,隨著電視的普及,兒童孤獨症患者有所增加,多見於3~7歲的兒童。
國外學者經觀察研究後指出,患“電視孤獨症”的兒童,即使再經過良好的教育,將來仍會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也就是說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很好地生活。患“電視孤獨症”的孩子會長時間地看電視,覺得離不開電視,整天與電視為伴,不關心周圍的事物,對玩具不感興趣,也不喜歡接觸小朋友。不看電視就會焦慮不安。看電視時不讓別人打擾,還時常模仿電視中人物的動作、語言,能將電視節目中的故事情節背得滾瓜爛熟,文不對題地應用於日常生活,有的還出現自言自語等反常行為。這類患兒性格孤獨,缺乏生活經驗,缺乏學習能力,缺乏責任心,缺乏應對環境的能力,不能適應社會,情緒波動不穩。
由於兒童的思維能力較差,行為模仿性較強,過多地看電視,可使大量的電視信息深深地滲透到兒童的性格和行為之中。往往是電視看得越多,對兒童的影響越大。
這些孩子由於處在孤獨之中,既忘記自己的存在,也忘記他人的存在,
陷入虛幻的情景之中,常常會想入非非,心理嚴重變態。
這些孩子由於缺乏學習能力,所以積累不了生活經驗,不會處理日常生活,不會與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對待周圍的事物,沒有適應社會的能力,長大後很容易成為心理不健全的人。看電視是兒童接受形象教育的有效方法,殊不知看電視也會患上電視孤獨症。因為,患兒長時間地看電視後,就會覺得離不開電視,整日與電視為伴,不關心周圍的事物,對玩具不感興趣,也不喜歡接觸小夥伴;不看電視就會焦躁不安;看電視時討厭別人打擾,還時常模仿電視中人物的動作和語言,似乎自己就是電視劇中的人物,甚至發展到自言自語等反常狀態。
【心理處方】
染上電視孤獨症,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成長發育會產生極其消極的影響。
在生活中,家長要從以下幾點重視對電視孤獨症患者的預防和治療。
1)控製看電視的時間,必要時實行強製性關閉電視。
2)要選擇適合兒童觀看電視內容。
3)家長要陪孩子看電視,對電視中的內容可做出必要的解釋和推理想像。
4)培養多種興趣,積極引導兒童,擴大活動範圍。
5)家長要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以防孩子過多地關注電視,使之從對電視的偏愛和依賴的習慣中解脫出來。
5、如何矯治離退休綜合症
所謂離退休綜合症是指老年人由於離退休後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出現的焦慮、抑鬱、悲哀、恐懼等消極情緒,或因此產生偏離常態的行為的一種適應性的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往往還會引發其它生理疾病、影響身體健康。離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變動,由此,當事者在生活內容、生活節奏、社會地位、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麵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由於適應不了環境的突然改變,而出現情緒上的消沉和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引起疾病,就謂“離退休綜合征”。
【專家診斷】
據統計,1/4的離退休人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離退休綜合症。老年人的離退休綜合症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異常反應,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行為方麵。患者一般會出現以下症狀:性情變化明顯,要麼悶悶不樂、鬱鬱寡歡、不言不語,要麼急躁易怒、坐立不安、嘮嘮叨叨;行為反複、或無所適從;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經常出錯;對現實不滿,容易懷舊,並產生偏見。總之,其行為舉止明顯不同於以往,給人的印象是離退休前後判若兩人。這種性情和行為方麵的改變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發生,原來身體健康的人會萌生某些疾病,原來有慢性病的則會加重病情。有心理學者曾對某市20位同一年從處級崗位上退下來的幹部進行追蹤調查,結果發現,這些退休時身體並無大礙的老年人,兩年內竟有五位去世,還有六位重病纏身。可見,離退休真是一道“事故多發”的坎。
上述疾病的發生,主要是一些人從幾十年有規律和有節奏感、責任感的在職生活,變成無約束的自由支配時間的退休生活,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空虛、焦慮或憂愁等心理的或生理的症候群。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從根本上認識退休以及退休後應幹點什麼好。
上述疾病的發生,主要是一些人從幾十年有規律和有節奏感、責任感的在職生活,變成無約束的自由支配時間的退休生活,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空虛、焦慮或憂愁等心理的或生理的症候群。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從根本上認識退休以及退休後應幹點什麼好。
退休是人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因為這時人的生理機能開始衰退,體力和智力都明顯不及過去,許多疾病已經或正在產生,故到了法定年齡,理當高高興興地退休。退休後也絕不是無事可做,應根據自己的體力、精力情況,確立一個目標,訂出一個計劃,或繼續關心過去所從事的事業,出主意,當參謀;或係統總結自己的經驗,著書立說,寫回憶錄;或參加各種協會,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谘詢工作。但不管幹什麼,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加強自我保健,積極學習養生之道,避免、減少疾病的發生;若已患有疾病,則應在醫生指導下,努力康複。
此外,中醫養生學認為,離退休綜合症的發生主要是情誌病,應組織和鼓勵離退休的老年人學些中醫精神養生的知識,使他們認識到不正常的精神狀態會加速他們的衰老。
離退休綜合症的表現與特征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無力感